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寄语     
《中国岩溶》2001,20(1)
随着2000年最后一张日历牌的轻轻飘逝,时间把我们带进了新世纪和新千年。值此新世纪、新千年伊始,我们谨向关爱《中国岩溶》的广大的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事业兴旺发达,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幸福! 回眸过去,在广大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主管和主办单位的领导下,《中国岩溶》在宣传报道我国岩溶科技研究,促进岩溶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1982年创刊至去年年底止,《中国岩溶》共已出版19卷,刊出论文896篇。其中的很多内容,如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岩溶动力系统,石笋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GIS地理信息系统,岩溶生态环境地质,岩溶地区人地系统,灰色系统、分形分维及神经网络系统在岩溶水资源评价方面的应用,岩溶煤矿突水的非线性预测,岩溶峰林峰丛系统的发育和演化,以及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等,均是岩溶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或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对推动学科发展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中国岩溶》的社会影响也日益提高。目前《中国岩溶》不仅是广西第二、第三届优秀期刊,而且还是国内外重要的知名科技信息载体。《中国岩溶》在国内不仅被《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当代科教文选》、《'96全国城镇科技成果文献提要评点》全文或提要收录,而且在国外还被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英国《近期洞穴学题录》、法国的《文献通报》等著名的文献和数据库收录。1998年《中国岩溶》按期刊影响因子排序位居全国科技期刊1200多种统计源刊的第283名,在地质学科名列第35位。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广大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以及《中国岩溶》历届编委、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主管、主办单位支持的结果。对他们的这种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们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 21世纪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活力的知识经济社会。依靠科技信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刚刚结束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朱基总理在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党和政府的这一决策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为肩负宣传、报道我国岩溶研究使命的《中国岩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广泛、及时地宣传报道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资源调查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岩溶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党中央制订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贡献。基于此,我们特意从21世纪第一年的第一期起将《中国岩溶》改成大16开本,并对封面进行了改进,以期更广泛有效地宣传报道我国岩溶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广大的岩溶科技工作者能一如既往,对《中国岩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踊跃为《中国岩溶》撰稿、荐稿,让《中国岩溶》这朵岩溶绮葩在广袤的刊林中开得更加芬芳灿烂,更加耀眼夺目! 《中国岩溶》编辑部 2001年3月  相似文献   

2.
卢耀如 《中国岩溶》2004,23(3):218-218
正当全国为我健儿在雅典28届奥运会上旗开得胜而欢呼之时,不幸传来我国岩溶学界权威杨明德教授和宋林华教授与其学生因车祸而去世的噩耗,令人感到万分悲痛。杨、宋两位教授久负声望、卓有建树,他们不幸过早地离去,令人难以接受,是岩溶学界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新书介绍     
《中国岩溶》2007,26(2):148-148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刘再华研究员和德国不来梅大学(Bremen University,Germany)WolfgangDreybrodt教授合著的《岩溶作用动力学与环境》一书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在综述岩溶作用动力学实验和理论研究的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岩溶作用动力学与环境有关的主要方面,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作了展望,是作者近20年潜心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主要内容包括:CO2-H2O系统中碳酸盐岩溶解、沉积的物理化学基础;岩溶地区天然环境中碳酸盐溶解和沉积动力学实验和模拟;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 应地质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的邀请,国际水文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水文地质系系主任、奥地利著名岩溶水文地质学家J·策特尔教授偕夫人,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一日至二月二十日来桂林讲学,并对桂林、阳朔等地岩溶进行了实地考察。 策特尔教授专长岩溶水文地质,著有《岩溶水文地质学》一书。此次在我所作了四次讲   相似文献   

5.
古巴岩溶简况——兼论古巴的岩溶峰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90,9(2):176-179
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研究员最近从美国、加拿大、匈牙利、奥地利和古巴考察归来,本刊拟将他在该所所作考察报告中有关各国岩溶简况部分陆续刊出,计有古巴岩溶、美国岩溶、匈牙利岩溶、加拿大和奥地利岩溶,以及中国和欧美岩溶发育特征的初步比较等篇。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国外岩溶状况,及我国岩溶在世界上的地位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正> 十年来,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中国岩溶》这颗幼苗在百花园中破土而出,她是科学春天的产物。作为岩溶科学的窗口和科技信息的载体,《中国岩溶》得到广大地学工作者——特别是岩溶地质工作者的支持、帮助和关心爱护。十年来《中国岩溶》共出刊10卷37期,刊出各种科学论文420篇,约五百万字。已和国外45个岩溶学科、学术团体建立起学术期刊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岩溶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地质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在中国典型岩溶流域开展了岩溶碳汇调查,建立了岩溶碳汇观测网站,深化了岩溶碳汇过程、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了岩溶区外源水、土地合理利用、植被恢复和水生光合作用等增加岩溶碳汇的途径,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进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岩溶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利用GIS技术计算各区的岩溶面积和岩溶碳汇量,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699.1万tCO2/a,这是我国344万km2岩溶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该项研究进展在2011年的《Science》通讯报道中获得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卢茜 《中国岩溶》2010,(3):228-228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2010年7月15—21日,以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学系主任卢光辉教授为团长的29名师生访问团到桂林进行了为期7天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及野外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岩溶》2004,23(2):163-163
为配合中国地调局湘西大龙洞地调项目工作,应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和科技司,以及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单海平教授的邀请,由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和Hoffman环境研究所组织的、以Patricia Kambesis女士为队长的美国探险队,一行共11人,于2004年3月16日抵达桂林。随后在3月20-29日对湘西大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变化对湘西岩溶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岩溶山区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演化特征和岩溶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湘西20年来的生态系统变化的对比,就其对岩溶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生态的恶化是引起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系统变化对岩溶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岩溶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等的影响,使岩溶水资源产生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明确生态系统变化是如何影响岩溶水资源的质与量这一重大问题,将有助于岩溶水循环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揭示岩溶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规律及控制机理,建立岩溶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系统理论,探索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和岩溶科学术语源于欧洲和中国对同一客观实体(碳酸盐岩地形)的认知历史和差异性定位。中国岩溶研究从聚焦岩溶系统溶蚀动力的解构性工程属性和资源利用研究转向全面融合岩溶动力、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岩溶系统建构属性研究。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中,中国岩溶研究发现和深化了岩溶系统“解构”和“建构”的矛盾运动机制,而人类活动影响着这对矛盾运动的时空尺度和效应,并将其转化为包括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深度研究控制小流域岩溶生态系统解构的侵蚀基准面自然演化与人为影响的规律和制约岩溶生态系统建构的植被演替(生物群落生产力提高)间的矛盾对立运动规律,将有助于岩溶山水田林湖草生态共同体建设,服务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西南岩溶石山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资源分布情况及其主要自然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开采方式不合理、管理关系未理顺,提出了提高对岩溶石山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岩溶石山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重点保护、定点开发、恢复矿点生态和岩溶石山植被等保护治理恢复岩溶石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资源分布的情况及其主要自然特点,对西南岩溶石山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法律法规不健全、开采方式不合理、管理关系未理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统一提高对岩溶石山保护的认识,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岩溶石山资源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重点保护、定点开发,恢复矿点生态和岩溶石山植被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岩溶地形及环境变化很大。它们之间的区别归因于各自的地质历史,这是受构造岩性和气候条件的控制。本文着重强调岩溶地区的人类活动,它比岩溶发育自然过程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大,如灾难性落水洞坍塌。因此,在规划任何建筑施工,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之变化和经济发展之前,必须认识和研究复杂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的岩溶区都有实例。不同环境因素,如岩溶发育强度,灾难落水洞坍塌频率和其它自然灾害,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必须进行岩溶环境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定量分析。通过数学评价可最好地确定岩溶资源的最优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岩溶碳汇通量估算与人工干预增汇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岩溶大国,岩溶作用吸收土壤或大气CO2形成溶解无机碳,并随河流排向海洋,这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9年开始对岩溶碳汇进行探索性调查,基本查明了岩溶碳汇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计量方法.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溶蚀试片、径流-水化学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均揭示了中国岩溶碳汇潜力巨大;植被恢复、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岩溶碳循环监测”国际培训班在桂林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围绕中国岩溶水文地质概况、中国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与社会应用及岩溶碳循环监测评价技术和方法这三个主题,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岩溶含水层保护、岩溶塌陷、碳汇碳储等学术热点进行。学员了解了中国的岩溶水文地质现状及世界范围的岩溶科学进展,加深了对不同气候、地质背景下的岩溶特征的认识;不仅在学术层面,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层面上增进了多方的了解与沟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永正处长在培训班结业典礼致辞时称赞中心开展的交流活动赢得了国际声誉,建立了与相关政府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今后更加紧密、深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姜玉池主任表示,中心将围绕岩溶地质主题继续举办培训班,设置专题研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岩溶地质工作者参与中心的培训活动,与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推动学术层面、研究层面和项目层面上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岩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莱芜铁矿田中,一般情况下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无水力联系,地表无塌陷产生,只有在新构造断裂发育的地段,才有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而在这些地质,灰岩顶部岩溶裂隙发育的程度,覆盖层结构,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均有新构造断裂控制,而这几方面正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莱芜铁矿田中的岩溶地面塌陷由新构造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8.
宋林华 《中国岩溶》2004,23(1):84-84
近日拜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教授的新作《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该书由河海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项目《利用有益动物繁殖系统进行岩溶地区的休养再生示范》实施的背景与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思路。通过试验,已找到桂北岩溶区适生的优良牧草和灌木品种。研究发现,这些品种对岩溶区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级别、土壤养分、土壤特性、土壤水涵养性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中国南方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极不均一,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区内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除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外,还受新构造运动和古溶蚀的影响,岩溶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浅部岩溶带,构造控制的中部岩溶带和深部古溶蚀带,特殊岩性和古溶蚀形成的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