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经济效率评价有助于了解渔业资源转化利用效率,推动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2006—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经济投入产出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我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空间格局变化,再以相关性系数分析渔业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均位于DEA模型最优前沿面的98.00%以上,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2)海洋渔业经济效率与投入产出关系趋于复杂化,渔业经济效率高值区趋于集聚,且高值区范围趋于扩张。(3)渔业经济效率重心由南向北移动,未来渔业经济效率重心趋于向东北迁移。(4)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率、人均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科研机构、海洋水产加工品总量、海洋水产出口贸易、渔业就业专业化指数对区域渔业经济效率以正向促进作用为主,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低碳、智慧、生态渔业,政府政策积极支持,并加快对外合作,从而引领沿海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ORNL提出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对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8年的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加入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传统STIRPAT模型进行拓展,考察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研投入是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由于...  相似文献   

3.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对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海洋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状态,且各省(区、市)间差异明显,但差异正在逐渐缩小。②2006—2015年沿海各省(区、市)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呈现出“M”形波动上升趋势。③将各省(区、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上海和天津属于高效率型,河北属于中效率型,其余省(区、市)市属于低效率型。④货运距离和能源结构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能源强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海洋渔业发展新挑战,促进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章基于2009—2019年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包含生态环境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泰尔指数分别量化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地区差异与变化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不高,随着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逐步提升,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泰尔指数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3)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渔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对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水产品因污染造成损失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强海洋资源监测、强化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转变渔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低碳是海洋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是海洋传统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海洋捕捞碳排放量与碳汇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碳平衡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碳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除2020年-2022年山东省的碳平衡状态为盈余外,其他均为碳赤字状态。对于碳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全国与沿海9省(区)关联度较大的是海洋捕捞产量、捕捞人员数量和海水养殖面积。最后从加快渔船的升级改造与更新淘汰、调整捕捞的作业方式、提高海水养殖贝藻类的养殖规模以及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加速推广渔业碳汇交易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地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  相似文献   

6.
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并采用To-bit方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值低,区域差异大,且具明显波动特征;我国区域海洋科技系统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单元占75.8%;海洋科技系统人员结构、海洋产业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和政府影响力对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负向性的回归系数要求提高决策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海洋高等教育需要与区域海洋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要与海洋科技创新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海洋渔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海洋渔业上市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文章对我国海洋渔业上市公司2012—2018年连续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政府补助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海洋渔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并进一步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海洋渔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国有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效果优于民营上市公司。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实施补助政策应坚持市场导向,并建立评估追踪机制,海洋渔业上市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公示制度,明确补助资金的流向及用处。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运用标准差椭圆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引入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为江苏、广东和山东,生态效率中等的地区为浙江,生态效率低的地区为辽宁和福建,生态效率无效的地区为河北、广西和海南;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的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且空间格局在南北方向呈扩张状态,在东西方向呈收缩状态;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科技支撑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21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各要素层水平,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 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研究发现:在动态演化特征方面,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提升效果显著,其内部各地区海洋渔业生态健康水平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且极化现象存在加剧趋势。从各要素层分布曲线来看,海洋渔业生态系统活力的下滑制约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提升;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弹性的变化拉动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不断攀升。在长期转移趋势方面,不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沿海各地区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3 年的时间跨度内实现跨越式等级跃迁的可能性较小,且存在向低水平和高水平“俱乐部收敛”的可能性。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空间动态条件下的演进趋势呈现“断层”现象。处于1.2耀1.4 临界级与良好级的相邻地区间存在趋同性,而处于0.6 以下风险级与1.4 以上良好级的地区不易与相邻地区发生空间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渔业贷款与渔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依据1993-2012年渔业贷款和海洋渔业产业的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渔业贷款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渔业贷款能够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而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对渔业贷款的影响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渔业贷款投入,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宁凌  宋泽明 《海洋通报》2020,39(6):641-650
在新常态背景下,海洋科技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的推动力,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三阶段 DEA 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测算 2006—2018 年我国 11 个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 建立 Tobit 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 2006—2018 年间,我国 11 个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海洋科技创新规模效率过低是限制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政府支持力度、高技术产业规模、企业科技研发强度、科研机构研发能力、科技人才专业素质和科技人才组成结构等对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地方财政科学支出对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有负向影响。应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核心主导下的区域协调机制,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规模化水平,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2.
宋强敏  孙才志  盖美 《海洋通报》2019,38(5):508-518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效率值,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定量刻画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VAR对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盘锦市属于效率值较高城市,大连、葫芦岛市生态效率由低效率水平向高效率水平提升,营口、丹东两市效率值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由较低效率水平向中等效率水平转变,锦州市生态效率由效率相对无效上升至较低效率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城市;(2)动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效率并未发挥出显著作用,技术进步变化是效率值增长的主要动力;(3)海洋产业结构对效率的扰动以正向促进为主,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扰动在正负响应之间波动,环境政策规制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期,但产生的是正向推动作用和持续效益。  相似文献   

13.
唐议  邹伟红 《海洋科学》2009,33(3):65-70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虑生态系统的管理已经成为海洋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作者分析了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包括捕捞活动对目标和非目标种产生的危害、渔业资源栖息地和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分析了国际上考虑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框架、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实践及其具体措施,指出了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框架不够完善等.讨论了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渔业管理与传统的海洋渔业管理间的关系,指出生态系统方法在其实践中将存在各种问题,认为生态系统方法应有选择地应用.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如何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建议:(1)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2)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3)逐步建立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框架;(4)开展广泛的多部门合作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李嘉晓 《海洋科学》2017,41(6):119-125
我国海洋渔业从业主体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对个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公司组织和企业战略联盟这4种海洋渔业主要经济组织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每种海洋渔业经济组织的演进,进而提出了顺应演进趋势对其进行培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总结了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远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金枪鱼、鱿钓业和秋刀鱼的资源分布、渔获量与渔场环境关系、渔情预报、渔场图绘制等方面,近海主要用于分析东海渔业资源分布和漂移特征、渔场环境分布、部分种类渔获量分布与环境关系及渔情预报等方面。除渔业资源与渔场领域外,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还被应用到渔船跟踪、捕捞违法行为判别、渔业信息发布和水产品查询,以及渔港建设等领域,国内学者在进行渔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同时,还注重了其技术的研究及改进。  相似文献   

17.
作者针对远洋渔场渔情预报精度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自回归和空间聚类的渔情预报模型。该模型利用空间自回归对收集到的渔业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空间聚类将所有数据样本根据地理位置分划成若干个区域,最后研究每个区域中环境数据与渔获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各自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并以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的均方差为0.1742,与传统线性回归方法的均方差0.2363相比,能更好地表达海洋环境数据与渔获量之间的关系,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海域承载力是海洋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根据胶州湾海域资源特征,基于DPSIR模型构建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范围分别为0.70~0.95和0.73~0.85。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20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处于强可载、近满载状态,总体呈降低趋势;2)在压力层中的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是影响海域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而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增长率、海洋渔船数和海洋渔船功率、人均滩涂面积和人均用海面积、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人工增殖放流则分别是影响驱动力层、压力层、状态层、影响层、响应层的主要因素;3)2000—2020年间胶州湾海域承载力整体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