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宋强敏  孙才志  盖美 《海洋通报》2019,38(5):508-518
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的SBM模型测算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效率值,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定量刻画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VAR对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盘锦市属于效率值较高城市,大连、葫芦岛市生态效率由低效率水平向高效率水平提升,营口、丹东两市效率值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由较低效率水平向中等效率水平转变,锦州市生态效率由效率相对无效上升至较低效率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城市;(2)动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效率并未发挥出显著作用,技术进步变化是效率值增长的主要动力;(3)海洋产业结构对效率的扰动以正向促进为主,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扰动在正负响应之间波动,环境政策规制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期,但产生的是正向推动作用和持续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SBM模型的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也出现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制约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须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提高海洋产业生态效率。文章以海水养殖排污总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模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且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沿海各地区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可分为高效型、中效型和低效型3个类型,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从中效型下降至低效型,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生态恢复滞后性。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海南自贸区(港)等的战略背景下,海南省海洋渔业发展迅速,但诸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也随之发生,因此开展海南省海洋渔业生态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对海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海水养殖排污总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1998—2019年海南省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海南省沿海市县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9年海南省各沿海市县海洋渔业生态经济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各沿海市县海洋渔业生态经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呈波动增大趋势;各沿海市县海洋渔业生态经济效率可分为高效型、中效型和低效型3个类型,受边际效益递减和生态修复滞后性的影响,不同时期各市县效率类型不同。针对各市县不同生态效率类型,提出海洋渔业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海南海洋渔业生态经济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促进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分别评价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水平,随后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旅游绿色发展子系统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特征,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科技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北部、南部的分布格局,滨海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南部、北部的空间特征;(2)沿海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不断优化的基本协调状态,三大海洋经济圈呈现东部耦合协调度高而南北协调度低的空间特征;(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并向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倡导旅游低碳发展,探索滨海旅游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旅游发展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莹  韩立民  秦宏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88-1298
近年来,如何实现海水养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前人研究海水养殖生态效率时,较多关注对环境非期望产出的衡量,较少考虑海水养殖的环境正外部效应。以海水养殖碳汇量作为衡量海水养殖环境正外部效应的期望产出,以海水养殖氮、磷污染产出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三个变量衡量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科技、经济、管理、外贸等外部影响因素,考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考察期内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2)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 (3)海水养殖规模化程度与科技管理水平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海水养殖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培训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海水养殖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加强海水养殖进出口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海水养殖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各地区必须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生态效率。文章从技术异质性视角出发,按地理位置分布将沿海1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基于共同前沿下的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对各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各组区域下海洋生态效率的差异性、变动趋势以及改善潜力。结果表明:共同前沿下海洋生态效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多年均值分别为0.899、0.841和0.703,如果采用潜在最优生产技术,各区域平均还有10.1%、15.9%和29.7%的效率提升空间。总的来说,我国沿海各地区的海洋生态效率除辽宁较低之外,整体都较高。管理无效和技术无效是导致地区海洋生态效率损失的两大来源,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无效和管理无效皆有,管理无效相对更严重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正逐渐由技术无效向管理无效转变;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无效呈上升趋势,管理无效却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山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三面环海,黄海、渤海环绕半岛,海岸线长达3121km,拥有中国沿海类型最多的海滨和沙滩,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山海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风景线,具有多种高品位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国际滨海旅游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何认识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方法定量,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滨海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海洋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提出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实现滨海旅游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3-2017年我国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其他类产品海水养殖规模及产量的分析为基础,有别于现有文献关于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创新性地使用比较优势模型并测算专业化系数,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结构特点,明确10个沿海省市的优势海水养殖产品及其养殖专业化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出我国海水养殖结构的优化方向。文章结果表明:(1)我国五类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且贝类的产量始终最高;海水养殖总面积有所下降,其中贝类产品的养殖面积虽逐年减少,但始终位于第一。(2)山东、福建、广东三省的海水养殖总产量、养殖规模和单产均位于全国10个沿海省市的前列。(3)10个沿海省市分别拥有自己的优势海水养殖产品,但只有海南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对此,我国应继续优化海水养殖产品布局,促进各省市对自身比较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全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高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叠加台风—风暴潮、天文大潮等产生的海岸极值水位事件趋多增强,对我国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可持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认识未来我国滨海城市海岸极值水位危害性(强度和频率)的变化,本文首先采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数据,分析了不同气候情景下(RCP2.6, 4.5, 8.5,简称为RCPs)下,未来不同年代(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我国滨海城市沿岸海平面变化幅度;其次,基于沿海验潮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未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对海岸极值水位的影响;最后,利用皮尔逊Ⅲ型(P-Ⅲ)水文概率曲线方法,预估了不同气候(RCPs)情景下未来不同年代(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我国9个滨海城市海岸极值水位重现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气候情景下,我国滨海城市沿海平均海平面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到21世纪末,长三角地区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高出约30%;(2)热带气旋的强度与台风—风暴潮的增水幅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预计到21世纪末,热带气旋的整体强度很可能将增强,热带气旋引发的台风—风暴潮的增水幅度较当前很可能有明显提高。(3)未来我国滨海城市沿海极值水位将有显著增高的趋势,当前极值水位的重现期将明显缩短。到21世纪末,我国滨海城市当前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重现期几乎都将缩短至20年一遇以下,其中,大连、青岛、上海和厦门等城市海岸极值水位重现期很可能缩短为(或低于)1年一遇。本文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气候情景下海岸洪水危害性的变化,但对于未来热带气旋的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developmental leap since 1978, a turning point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examining China's reform in coast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volution of marine activities including coastal tourism. It also looks into the present issues of coastal resource uses and how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responded to those coastal resource issues especially as the country moves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from centralized governance to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coastal tourism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of China.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岸工程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岸动力监测体系、河口海岸侵蚀及防护、海岸工程深水和离岸趋势、极端条件下海岸工程结构安全、岛礁工程开发技术、海岸管理与数字海岸、亲水工程、海洋能技术利用开发和海岸工程研究等九个方面对我国海岸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外相关工程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未来海岸工程领域需要加以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敏  曾健  杨伟锋 《海洋学报》2018,40(10):32-41
同位素在确定物质来源、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定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速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常用的稳定同位素(13C、15N、18O)和放射性核素(14C、234Th、232Th、230Th、228Th、210Po、210Pb、137Cs、226Ra、228Ra、224Ra、223Ra)为对象,介绍它们在揭示海洋有机质来源、食物网结构、水体缺氧机制、氮循环过程、颗粒动力学、海底地下水输入、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沉积年代学等方面的应用,侧重于总结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同位素示踪取得的进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百年来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同位素示踪揭示的近海富营养化和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表明,我国近海生态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持续的变化,特别是在过去20~30年时间里,近海生态环境的变化尤为剧烈,反映出人类活动是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未来需要通过发展新的同位素技术及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围绕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突出问题,重点揭示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变化速率和作用机制,从而系统地掌握近海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研究沿海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其海岸类型变迁的影响以及海岸类型变迁历程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响应作用,文章基于厦门地区30余年来海岸类型和海洋经济的统计数据,阐明自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不同海岸类型占比变化与海洋经济总值和产业类型变化的规律及其关联性。厦门海岸类型变迁经历3个阶段:1984—2000年,海岸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以盐业和渔业为主的粗放型和集约化的低产值类型;2000—2010年,海岸开发利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以大规模填海造地、交通运输和旅游娱乐为主的开发型高产值类型;2010年至今,海岸开发利用处于合理开发与保护并行且以保护为重的恢复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生态恢复和软质护岸等近自然类型。厦门海岸类型变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需求对城市海岸类型变迁的响应特征十分显著。从粗放型第一产业,到发展型第二产业,再到保护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从理念与要求并存到理念超越要求,最终实现理念与要求和谐共存和相融互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仁成  罗璇 《海洋科学集刊》2016,51(51):155-166
海洋中的一部分微藻能够产生藻毒素,导致鱼、贝类等养殖动物染毒或死亡,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近20年来,随着对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 HAB)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常见的几类藻毒素,从贝类中藻毒素污染状况、毒素来源、有毒藻藻华状况等角度,对我国当前相关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麻痹性贝毒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和腹泻性贝毒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 DSTs)在我国近海最为常见,其中,麻痹性贝毒主要由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产生,产毒藻种常见于南海海湾、福建沿海、长江口邻近海域、海州湾、北黄海和秦皇岛近海等,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常见的大田软海绵酸、扇贝毒素等腹泻性贝毒毒素多由鳍藻(Dinophysis spp.)产生,我国近海贝类沾染藻毒素的现象也非常常见。近年来,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近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毒藻和藻毒素。在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简单探讨了有毒藻与藻毒素对海产品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风险,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