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别鉴定了从广西海涠洲岛水域和海南省陵水县水域采集的莳萝曲网海绵Sigmadocia cymiformis的甾醇类化合物,涠洲岛水域的莳萝曲网海绵所含的旮醇类化合物主要是:胆甾-4,6-二烯3β-醇(1),27-降麦角甾5,22-二烯-3β-醇,(2),胆甾醇(3),(24S)-麦角甾5,22-二烯3β-醇(40,麦角甾5-烯C-3β-醇(5),麦角甾-2,22-二烯-3β-醇(6),豆甾醇(7),β-谷甾醇(8),麦角甾-4,24(28)-二烯-3-酮(9),柳珊瑚甾醇(10);而陵水县水域的莳萝曲网海绵所含甾醇类化合物主要是:(3),(4),(5),(6),(8),胆甾-2,55-二烯-3β-醇(11),胆旨-3,5-二烯-7-酮(12),这是莳萝曲网海绵中甾醇类化合物组成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edex-LH-20凝胶层析,HPLC等方法,从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中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以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豆甾烷-3,6-二酮(1),豆甾-4烯-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22E-二烯-3β-醇(4),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5),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6),植醇(7),正十六烷酸(8),亚油酸(9),亚油酸单甘油酯(10)。化合物1~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运用光谱分析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l,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一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稀-3-酮;8,2α,3α一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4.
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技术从青岛海域产柄海鞘Styela clava中分离鉴定出5种甾醇化合物,分别是(22Z)-26,27-二降-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胆甾-5,22-二稀-3β-醇(2),胆甾醇(3),胆甾烷醇(4),(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5)。  相似文献   

5.
万一千  刘青 《热带海洋》1997,16(3):78-82
动用光谱动用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1,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a--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烯-3-酮;8,2α,3α-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6.
软海绵属海绵Halichondria sp.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系统研究中国南海软海绵属海绵 Halichondria sp.的化学成分,文章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从其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9个甾体类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3β-羟基-5,8,22-麦角甾三烯-7-酮;2)3β,5α-二羟基-7,22-麦角甾二烯-6-酮;3)3β,5α,6β-胆甾三醇;4)3β,5α,9α-三羟基-7,22-胆甾二烯-6-酮;5)3β-羟基-5-胆甾烯-6-酮;6)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7)5α,8α-环二氧-6-胆甾烯-3β-醇;8)7,22-麦角甾二烯-3β,5α,3β-三醇;9)胆甾醇.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成分研究,而且将为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分类及甾体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南海圆裂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krempfi)中分离出12个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1',3',4']oxodithiin-pregna-20-en-3-one(1);19-nor-4-methylpregna-1,3,5(10),20-tetraen-1-ol(2);pregna-1-en-3-one-20-ol(3);pregna-1,7-dien-20-ol-3-one(4);pregna-5,20-dien-3-O-α-fucopyranoside(5);pregna-20-en-3-O-α-fu-copyranoiside(6);孕甾-1,20-二烯-3-酮(7);孕甾-1,4,20-三烯-3-酮(8);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9);26-甲基-24-亚甲基胆甾-5烯-3β-醇(10);胆甾-5-烯-3β醇(11);β-谷甾醇(12).化合物1~6系首次从Cladiella属软珊瑚中获得的孕甾类化合物.对所获得化合物的生源途径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著抑制大鼠炎症足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完全桔抗唇软珊瑚胆甾烷对小鼠炎症足中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由南大洋4个海洋沉积物样中,用有机试剂抽提有机质,经薄层色谱分离、气相色谱分析、色谱-质谱-数据处理系统联用仪鉴定,确定有17β(H)、21α(H)——双升莫烯,胆甾-5-烯,24-甲基胆甾烯,24-乙基胆甾烯,藿-17(21)-烯,新藿-13(18)-烯,蕨-8-烯,蕨-7-烯,17β(H)、21β(H)-藿-22(29)-烯,C27-29甾烷,β,β-C29-31藿烷,C18:2Δ9,12双烯脂肪酸,C18:1Δ9和C18:1Δ11单烯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物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为:β,α-双升莫烯、β,β-C29-31藿烷、β,β-藿烯等有机物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低的特征;甾烯、甾烷的分布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早期沉积作用中经受过热滤化特征;蕨烯和双烯脂肪酸等有机物可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细菌的标志物,还可以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还原环境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海筒螅中3种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筒螅(Tubuaria marina)的94%乙醇提取物,在水中混悬后,用石油醚萃取,石油醚相中的提取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和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三个纯净的化合物。经^1HNMR,^13CNMR和DEPT谱鉴定,分别确定为二十一碳一烯,胆甾-5-烯-3β-醇和1-壬基-甘油醚。  相似文献   

11.
药用红树林植物黄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海洋红树林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sceus)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coniferaldehyde(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松脂醇(3),丁香脂素(4),格榄酮(5),黄芪苷(6),植醇(7),胆甾-5-烯-3β,7α-二醇(8),胆甾-5-烯-3β,7β-二醇(9),胆甾醇(10)和声-胡萝卜苷(11)。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首次完成天然胆甾烷型皂苷11-deoxyheloside A的合成。在相转移催化的条件下,葡萄糖溴苷1与膦酸单乙酯2反应以69%的收率得到葡萄糖膦酸酯供体3;以胆甾烷苷元4为原料,经Luche还原和乙酰化反应以及三氟甲磺酸负载硅胶脱除TBDPS基团得到胆甾烷二醇10;在金催化剂的作用下,胆甾二醇10与葡萄糖膦酸酯供体3进行糖苷化反应,然后脱除酰基保护基以97%的产率完成11-deoxyheloside A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 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菌株 WH7-2 鉴定为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镰红菌素-3-甲醚(5)、脱水镰红菌素(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9)、6β-羟基-胆甾-4-烯-3-酮(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具有 QSI 活性,其他化合物无 QSI 活性。除 5 和 6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海南文昌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Penicillium sp. MA-3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共分离、鉴定了8个天然产物,分别为:氮-(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酰胺酸(1),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2),氮-(2,4-二甲氧基苯)-丙酰胺酸甲酯(3),(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22E,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β-醇(6), asperamide B (7), cis-4-hydroxy-6-deoxyscytalone (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唇软珊瑚胆甾烷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濂  刘清 《热带海洋》1999,18(2):27-32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抑制大鼠炎症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2(PGE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从1种中国南海海绵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中追踪分离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E-18,18-二溴-9,17-二烯-5,7-二炔硬脂酸甲酯(1),E-18,18-二溴-9,17-二烯-5,7-二炔硬脂酸乙酯(2),麦角甾-5,7,22-三烯-3-醇(3),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胆甾-4-烯-3-酮(5),3-吲哚醛(6),3-吲哚酸(7)和5-吲哚醛(8)。其中,化合物2-5和8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肿瘤细胞株HCT116和A549显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鸭毛藻内生真菌Hypocreales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自大连近海的红藻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中分离到一株肉座菌目真菌(Hypocreales sp.),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并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舍物:双酚A(1);邻羟基苯甲酸(2);吲哚甲酸(3);吲哚乙酸(4);N-乙酰色胺(5);(22E,24R)-麦角甾-7,9,22三烯-3β-醇(6);过氧化麦角甾醇(7);(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9);啤酒甾醇(10)。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部柱状样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和萜烷的分布特征,它们来自藻类和喜盐细菌。4-甲基甾烷的先驱物4-甲基甾醇存在于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中,它为南海沉积物中含有4-甲基甾烷提供了依据。沉积物中保存有生物构型的ββ藿烷,如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C3117β(H),21β(H)-升藿烷和C3217β(H),21β(H)-30-二升藿烷,表明沉积有机质成熟度低。  相似文献   

20.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