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台湾地区已发表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孢粉资料,总结各时期的孢粉植物群序列并与相邻大陆相应孢粉组合进行了对比。台湾地区缺乏晚白垩世、古新世、晚始新世以及早渐新世孢粉资料。除晚上新世外,台湾地区及其相邻大陆白垩纪和第三纪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特征十分相似,可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的演化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经历了早第三纪陆缘裂谷、晚第三纪挤压收缩和第四纪隆起封闭等发育阶段,属残留陆缘裂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其中,海峡中部油气远景最佳。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海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通过对我国东部盆地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沉积及古生物资料,特别是有孔虫,沟鞭藻,钙质超微化石,龙介虫科栖管,藻叠层石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我国东部盆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曾发生过四期海侵。由老到新依序为森诺曼期,晚土伦期至早赛诺期,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在海侵影响下,我国东部十多个盆地形成了海陆过渡相半咸水沉积,并具有典型的半咸水生物化石组合。通过对松辽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渤海湾沉  相似文献   

4.
晚麦斯特里希特期—早丹麦期高分辨率海洋87Sr/86Sr记录:白垩纪—第三纪之交事件的意义H.B.Vonhof等K—T交界短期87Sr/86Sr正异常是Hess等(1986)首次从K—T过渡期基准曲线中辨别出的,此后几次调查对此进行进一步探索,得出的...  相似文献   

5.
大范围生物快速灭绝 (1ka至 1Ma时间尺度 )地质记录的样品可以用于全球碳循环的大波动和白垩纪及早第三纪时期 (即大洋缺氧事件 (OAEs)和晚第三纪盛温期 (LPTM ) )地球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人们对地球历史中这些临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所知甚少 ,主要原因是缺少这一时期的高分辨率的古海洋记录 ,特别是在驱动全球海洋大气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赤道地区。第 2 0 7航次将在Demerara海脊并已知含有这些极端事件的白垩纪中期和早第三纪时代断面上钻探 ,以便获取连续的、埋深浅的深海沉积物样品 ,从而填补没有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珠Ⅲ次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三个次盆地中的一个,为形成于早第三纪的裂谷盆地,是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断陷湖群的一部分。珠Ⅲ次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湖相(古新世-中渐新世)、中期海湾相(晚渐新世)和晚期开放浅海相(晚第三纪)。依次形成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湖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是研究区两个石油系统的源岩区。珠Ⅲ次盆地经历了三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渐新世的张性—剪切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期的拉张运动导致研究区主要含油构造的形成。油气勘探、两种源岩地球化学和热模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福建“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和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郑晓云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6,15(3):215-222
关于“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在过去的64a中,人们有着5种不同的见解;第三纪、上新世或第四纪、上新世、晚第三纪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本文对5个原“佛昙群”露头剖面进行年代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佛昙群”中包含有中更新世、早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和渐新世的地层。  相似文献   

8.
粤东地区中生代主要发育了7套岩性组合,包括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漳平组、吉岭湾组、高基坪群、官草湖群。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为连续沉积,包括深海相、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中侏罗世均为陆相沉积,包括火山湖泊相、湖泊相及平原洪积相,晚侏罗世为内陆火山盆地相堆积,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白垩纪为陆相沉积,包括山麓堆积洪积相、河流相、浅水湖泊相及深水湖泊等。中生代主要受燕山运动影响,燕山运动分五幕,燕山运动一幕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之间,导致海相旋回的结束和陆相堆积的开始。燕山运动二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之间,表现在晚侏罗世火山复陆屑建造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中侏罗世地层上。燕山运动三幕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早白垩之前,是燕山运动主幕,表现在下白垩统不整合覆于高基坪群上。燕山运动四幕发生在早、晚白垩世之间,叶塘组呈不整合覆于早白垩世红层之上。燕山运动五幕发生在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后,早第三纪前,表现为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建造。  相似文献   

9.
北极大陆架面积约2600×10^4km2,这片广阔的大陆架地区被分为若干盆地和潜在油气区。俄罗斯北极区内有两大地块,即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这两大地块均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被Gakkel扩张脊和邻近的深水拗陷隔歼,并于晚元古代、泥盆纪、晚二叠世-二叠纪和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阶段被多次改造。西部地块由巴伦支海一喀拉海陆架组成,且延伸至两拉普帖夫海;东部地块则由拉普贴夫海东部、东西伯利亚和Chukcha盆地所组成。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人员在北大西洋布莱克诺斯大洋钻探计划1049钻位(北纬30°08′,西经76°06′)白垩纪与早第三纪之间的生物地层剖面发现一10cm厚的绿色球粒层。此球粒层富含岩屑(白垩、灰岩、白云岩、燧石、云母片和片岩),含有撞击石英、大量白垩纪浮游有孔虫,...  相似文献   

11.
南海珠江口盆地BY7-1-1及PY33-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底栖有孔虫小泡虫超科中葡萄虫(Uvigerina)和小泡虫(Bulimina)的相对丰度(U+B含量)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3C记录表明,晚第三纪期间表层水生产力总体上呈增高趋势,其中早中新世为表层水生产力较低的时期,但由N4至N8带表现为递增趋势,中—晚中新世为高生产力时期,早上新世为又一个高生产力时期。其中中—晚中新世时期本区最可能处于非上升流的高生产力地区,而早上新世为受上升流影响的高生产力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南太平洋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开展盆地类型划分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并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以期对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国际合作选区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亨特-鲍恩造山运动、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分离、塔斯曼海扩张及珊瑚海扩张、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洋壳俯冲和弧-陆碰撞作用,最终形成了澳大利亚东部南缘和海域及新西兰地区以裂谷盆地为主、澳大利亚东部内陆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的包括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古近纪-现今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6种盆地类型;(2)澳大利亚内陆南缘和东部海域以及新西兰地区裂谷盆地分布广泛,裂谷盆地油气最为富集,但内陆和海域有所差异,内陆南缘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石油与天然气的比值约为2:1,而东部海域裂谷盆地因油气成藏条件差,尚无油气发现;(3)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白垩纪-古近纪裂谷盆地和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吉普斯兰(Gippsland)、塔拉纳基(Taranaki)和巴布亚(Papua)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13.
巴伦支海陆架宽广,油气资源丰富,其南部是北极地区调查程度相对较高的海域。该区沉积基底主体形成于加里东期,包括西部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的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东南的蒂曼造山带,东缘为新地岛褶皱带。西巴伦支海构造以台地与小型盆地相间格局为特征,发育3组裂谷盆地群: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新近纪裂谷盆地群。加里东之后,巴伦支海地壳处于拉伸状态,形成一系列NE向裂谷盆地。晚石炭世开始,裂谷作用停止,以区域沉降为主。二叠纪—三叠纪巴伦支海东缘的新地岛褶皱带碰撞隆升,完全改变了巴伦支海物源格局,由早期的西部物源为主变为西南为主。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西南巴伦支海老的线性构造复活,形成新裂谷盆地。晚白垩世—新生代,巴伦支海西缘边缘持续沉降,形成裂谷。除西缘外,西巴伦支海新生代以区域的隆升剥蚀为主,对生烃和油气藏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接近泛大陆南部的特提斯边缘裂谷带内二叠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的岩浆活动J.J.Veevers等印度-澳大利亚裂谷带位于阿富汗、拉萨和Sibumasu地块以南,这些地块至二叠纪末期一直向北飘移。该裂谷带唯一的残留部分是澳大利亚西部的被动边缘。晚石炭...  相似文献   

15.
雅浦海沟-岛弧构造体系是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卡罗琳板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构造俯冲带,其南北两段俯冲带在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应力场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北段俯冲方向为近东西向,总体表现为俯冲角度较小、俯冲深度浅、俯冲速度较快、应力场呈俯冲拉张型等特征;南段由东西方向的俯冲过渡至北北西向,总体表现为俯冲角度大、俯冲深度较深、俯冲速度极慢、应力场呈俯冲挤压型等特征。这些差异的形成经历了2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在晚始新世至晚渐新世期间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古马里亚纳-雅浦海沟;晚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与卡罗琳板块的相互作用对古海沟构造改造,进而造就了雅浦海沟-岛弧当今复杂的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6.
南沙海域万安,曾母盆地的区域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新生代时,现在的印支地块和西婆罗洲地块,曾母块块属于印支陆地范畴,侏罗纪一早白垩世在纳土纳岛--西波罗洲博姜一带为一向西南的俯冲带,而在东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斯赫瓦内的一带为岩浆-火山弧,两者为同一构造体制产物,中生代末,印支愉和缅泰马陆块南部,包括西波罗洲在内与北部分离构成巽他地块,并在白垩纪-早第三纪时(东部),渐新一早中新世时(西部)反时针旋转。其东部惠第三纪时从印支陆块上分离南移的曾母地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大陆架发育的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属大陆边缘的被动盆地.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断陷、拗陷和整体沉降三个发育阶段,早第三纪为断陷充填的陆相沉积;晚第三纪为拗陷的封闭海至广海的海相沉积.主要生油层为下第三系陆相地层,储集层除下第三系地层外,上第三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体和生物滩以及三角洲前缘砂体.  相似文献   

18.
南海富烃区的东南部边缘被北西-南东走向的构造线分割成一系列区段,各区段具有鲜明的特征,重力形态往往发生突然变化。其中沙巴段的西南以廷贾(Tinjar)或西巴兰(West Baram)构成线为界,东北与苏禄海西南边缘的巴拉巴克构造线邻接。这部分最显著的特征是沿着距岸约150km的沙巴海槽伴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极低。地震反射资料显示,前积沉积和重力驱动推覆体所产生的负荷使伸展的南海陆壳下陷到局部均衡面之下,产生了类似前陆盆地的海槽,海槽中的沉积速率低于沉降速率。负荷体本身则位于局部均衡面之上,部分受下伏地壳和岩石圈的刚性所支持。深部的晚第三纪沉积盆地就位于布格重力和自由空间重力高带的侧翼上。穿过沙巴海岸的重力值降低,因此,大致处于均衡补偿的克罗克(Crocker)山脉(包括Mt Kinabalu)很可能位于较弱的岩石圈之上。而和沙巴海沟相伴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比根据其水体厚度所计算的异常要小,这预示着海槽轴线下面的地壳减薄,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前陆盆地特征,因此推断地壳减薄是在盆地形成前就出现的。在沙巴海槽中最显著的是呈NE-SW走向的平行的重力异常和地貌特征,它们与海槽中早第三纪地质走向不一致,因此它们是受南海岩石圈和地壳中原有组构的控制。沙巴地区的第三纪构造重组就是以这种假设为基础的,即南海边缘在老第三纪的陆架裂开时所形成的裂谷盆地中的沉积物是这个地区富烃资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生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南黄海盆地及邻区,包括胶莱盆地、苏北盆地、群山盆地、黑山盆地、庆尚盆地等。陆上和海域的三叠纪地层主要由灰岩组成。侏罗纪地层目前只发现陆上,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但从南黄海盆地某些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海域侏罗纪地层很可能存在。白垩纪地层在上述中生代盆地中分布最广,在许多钻井中,白垩纪地层的厚度在1000m以上,甚至2000m。其中,陆地上早白垩纪地层主要由暗色陆相碎屑岩组成,例如胶莱盆地的莱阳组、苏北盆地的葛村组,庆尚盆地的新洞群;而海域的早白垩纪地层通常由红色碎屑岩组成,例如,南黄海盆地东侧的Kachi-1和Inga-1井钻遇早白垩纪地层,其中Kachi-1井的早白垩纪地层为红褐色碎屑岩夹火山岩,而Inga-1井的早白垩纪地层为玄武岩。中白垩纪地层属氧化环境,岩石通常为红色或棕色。例如,胶莱盆地的王氏组、苏北盆地的浦口组和赤山组、庆尚盆地的河阳群。在南黄海盆地中,ZC7-2-1、Kachi-1和另外5口井均钻遇这套以红色为主的地层。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晚白垩纪地层称为泰州组,主要由暗色泥岩组成,而庆尚盆地的晚白垩纪地层称为榆川群,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地层对比显示,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具有东部沉积厚、西部沉积薄,东部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岩石发红,西部以还原环境为主、岩石发暗,东部以火山岩为主、西部以碎屑岩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架晚第三纪δ^13C记录与古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经珠江口盆地BY7-1-1及PY33-1-1井晚第三服游有孔虫的丰度、底栖有孔虫小虫超科中葡萄虫和小虫和相对丰度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3C记录表明,晚第三纪期间表层以水生产力总体上呈增高趋势,其中早中民为表层水生产力较低的时期但由N4至N8带表现为递增趋势,中一晚中新世为高生产力晚期,早上新世为又一个高生产力时期。中-晚世时期本区最可能处于非上升流的高生产力地区,而早上新世为受上升流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