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家围子断陷是我国断陷湖盆致密砂砾岩气勘探区块之一,其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是勘探的主力目的 层,储 层 致 密 是 该区致密气勘探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压汞测试和物性统 计,分析了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的特征,从沉积、成岩角度讨论了储层致密的成因。研究表明,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差,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具有孔隙-裂缝双介质特征,孔隙类型多为长石溶孔、岩屑溶蚀,孔隙结构复杂,缩颈型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占主导地位,裂缝类型为压裂缝。储层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近源搬运背景下砂砾岩的成熟 度低,高含量的塑性岩屑和泥质杂基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沉积物粒度和埋深决定了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成岩作用通过储层埋藏史影响储集物性,储层原生孔隙在早期快速深埋过程中大量减少,导致后期生烃流体运移不畅,限制了溶蚀作用的发育规模;同时,溶蚀期以后砂砾岩储层再次埋深并经历强烈的胶结作用,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再次遭受破坏,最终形成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及荧光薄片鉴定,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类、陆源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混积岩类等4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可分为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3类;不同岩石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岩作用过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储集空间。①碳酸盐岩类中,泥晶云岩成分单一,压实致密,胶结作用弱,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随着粉砂质和凝灰质含量增加,压实作用变弱,长石和凝灰质发生强溶蚀,粉砂质砂屑云岩及凝灰质云岩的储集空间以长石粒内孔、铸模孔及凝灰质溶蚀孔为主。②陆源碎屑岩类中,凝灰质粉砂岩的压实作用中等,粉砂级长石颗粒粒内及边缘、分散状凝灰质溶蚀,且溶蚀孔中有大量的黏土矿物充填,储集空间以蜂窝状长石溶蚀孔、凝灰质溶蚀孔为主;而云质泥岩压实作用强,溶蚀作用不发育,仅可见晶间孔及微裂缝。③火山碎屑岩类中,粉砂质凝灰岩、云质凝灰岩压实作用中等,长石、凝灰质易溶,但胶结物种类较多,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发育少量的晶间孔。  相似文献   

3.
以渤南北带沙三 — 沙四段砂砾岩储层为例,结合岩心 、测井资料,利用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CT扫描等方法,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沙三—沙四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粒间孔、贴砾缝和微孔,储层物性整体偏差,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密切相关,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减少,...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量岩石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衍射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储集砂体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含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以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现今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B期的早期。成岩序列为压实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铁质、方解石、绿泥石薄膜式胶结等→长石和岩屑溶蚀→高岭石以及晚期孔隙充填式绿泥石、伊利石、含铁碳酸盐。对不同成岩作用在储集砂岩的孔隙生成和损失方面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最多,平均为22.70%,早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6.07%,长石及岩屑颗粒的溶蚀作用增加的平均孔隙度为1.035%;晚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9.18%。正是上述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现今储层独特的孔隙特征,该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结合盆地埋藏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浊积扇致密砂砾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浊积扇致密砂砾岩储层现今孔隙度为8.75%,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两期油气充注;典型成岩—油气充注序列表现为早期绿泥石胶结—早期油气充注—早期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自生石英—压实作用—黏土胶结—方解石胶结—白云石胶结—晚期油气充注—石英溶蚀—晚期溶蚀作用—晚期黄铁矿胶结,储层成岩阶段达到中成岩B期;恢复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4.53%,压实作用减孔率达到72%,各期胶结作用持续降低孔隙度,溶蚀作用调整和保存孔隙,浊积扇砂砾岩储层经历早期成藏—致密—边成藏边致密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凹陷致密储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近源粗粒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根据铸体薄片观察与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结合压汞测试特征分析与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识别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孔隙喉道类型,拟合孔隙结构渗流系数,划分孔隙结构类型,分析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微裂隙及晶间孔是研究区的主要孔隙类型;渗流通道以片状喉道为主;百一段结构渗流系数较大,主要发育Ⅰ类和Ⅱa类孔隙结构,储集性能最好,百二段的次之,百三段的较差;研究区储层原生孔隙结构主要受岩相控制,优质孔隙结构主要发育于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和同级颗粒支撑砾岩相;研究区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B,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分别为破坏和建设储层孔隙结构后生变化的主要成岩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预测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对孔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探讨不同尺度孔喉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18 nm~10μm,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00~300μm之间,峰值分布在140~160μm之间,喉道半径集中在0.2~0.6μm之间。孔隙半径发育集中,喉道半径和孔喉比非均质性较强,随渗透率增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单峰值喉道半径变大,具有右偏的特征。含砂砾岩储层的大喉道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明显,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纳米级孔喉对渗透率贡献率影响较小,为1.07%~30.72%;对孔隙度贡献率影响较大,为47.71%~92.05%。孔喉结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上二叠统砂岩储层物性呈现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分析上二叠统致密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划分成岩相,建立不同成岩相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上二叠统致密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局部发育残余原生孔;机械压实、碳酸盐胶结和晚期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具特低孔低渗特性,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次为裂缝.孔喉属细孔—微喉型,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孔渗相关性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早期的煤系地层有机酸性环境和成岩作用晚期的交代作用加速砂岩致密化,可溶性物质缺乏使得砂岩物性改善受阻.裂隙体系建立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和转折点,使得溶蚀作用复强,溶蚀作用是储层优质化的"催化剂",能够提升储层储集油气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相类型及其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主体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综合考虑各种成岩现象及特征、孔隙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4类。优质储集层的分布与成岩相类型关系密切,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的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多为致密储层,集中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翼、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边部,而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上部较厚砂体中的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的原生孔隙或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利于油气富集,为研究区储层的有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动矿物定量识别系统(QEMSCAN)、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MAPS)、多尺度微米CT、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对渤中凹陷深层孔店组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了二维、三维多尺度精细表征,并系统研究了砂砾岩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砂砾岩孔隙毫米-微米-纳米级多尺度连续分布,孔隙度相对大的储层,孔径分布范围较宽,储层粒间原生孔、粒间溶蚀孔等大孔隙占比较高,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占比较低。基于三维孔喉网络模型,孔隙主要半径分布区间为1.5~60 μm,喉道半径分布在0.5~8.0 μm之间,孔喉连通性的分布形态有条带状、连片状、孤立状,储集性较好的储层孔喉在三维空间多为连片状,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储层孤立状的大孔较多。孔隙型储层的渗透率与孔喉形态、喉道半径、配位数等参数密切相关。裂缝明显改善了砂砾岩的物性,也为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提供了有效通道,导致溶蚀孔隙相对发育。综合研究认为,渤中凹陷深层砂砾岩储层的渗流能力受裂缝发育程度、孔喉连通性双重控制,储层中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胶结对孔隙结构、储层渗流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线衍射和CT扫描等方法,分析长8段砂质碎屑流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8段砂质碎屑流具有单层厚度小、累计厚度大、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既可单独产出,也可与浊流相互叠置;岩屑长石砂岩的储集空间主要是粒间孔,其次是粒内溶孔和微孔,覆压条件下渗透率较高,长石岩屑砂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是微孔,其次是粒内溶孔和粒间孔,覆压条件下喉道闭合,渗透率急剧下降;砂质碎屑流具有塑性岩屑和杂基含量差别大的特点,压实过程中塑性岩屑形变是砂岩致密的最主要原因.沉积环境是控制这类储层形成的关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化,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作用是溶蚀和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陇东镇北-环县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的储集砂体进行了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喉组合以小孔隙-微细喉道为主,压汞实验表明孔隙结构较好,主流喉道半径较大。长4+5储层物性整体相对较好,孔隙度平均11.5%,渗透率平均1.47×10-3μm2。造成储层相对高渗的原因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在河道主体部位发育相对高渗储层,砂岩粒径及砂体成分影响储集性能;有利的成岩作用控制了相对高渗储层的分布,中-弱压实、弱胶结的成岩强度,伴随强烈溶蚀的发生,是造成镇北-环县地区储层相对高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川西拗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属致密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探讨须四段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4类,即弱压实强溶蚀残余粒间孔-溶孔成岩储集相、压实溶蚀溶孔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弱溶蚀溶孔-微...  相似文献   

15.
明确致密储层“甜点”的分布是致密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心滩微相岩石粒度粗,孔隙结构为小孔-中细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岩石粒度细,孔喉结构为微孔-微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间歇性火山凝灰质在酸性地层蚀变为高岭石,而在碱性地层蚀变为绿泥石套膜,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和方解石胶结,保护了储集空间。石英次生加大主要为泥岩转化形成的SiO2渗滤到砂岩中形成的,中晚期方解石充填长石、岩屑溶孔为方解石顶底板胶结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改造形成的微裂缝无方解石胶结,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气藏起调整作用。彬长地区在3 750 m和3 900 m埋深段附近为2个溶蚀孔发育带。最优储层为溶蚀孔发育带内火山凝灰质转化形成的富含绿泥石套膜的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镜下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X线衍射分析,对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山1段储层岩相类型、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进行划分,研究山1段储层致密化成因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山1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岩石组分以石英、岩屑为主,岩屑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是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和构造裂缝是山1段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次生溶孔是山1段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多种胶结物和泥质杂基以孔隙式胶结填充岩石,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成岩后期的溶蚀和裂隙作用改善储层的物性,提高渗透率。该结果为苏里格气田59井区山1段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量岩芯、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储层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中次生孔隙("甜点")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岩屑质长石砂岩构成,在埋藏过程中,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今储层埋深2 000~3 800m,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总体上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300~3 100m深度段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以及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储层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达到50×10-3μm2,为油气富集高产提供了储集空间。总之,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辽中凹陷X油田东三段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镜下观察与统计、扫描电镜观察、岩石物性测试等资料,分析辽中凹陷X油田东营组三段(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东三段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以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东三段碎屑岩储层经历复杂成岩作用及演化,现今处于中成岩B期,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在较强的水动力沉积环境下,分选好的中、细砂岩物性较好,在多期油气充注过程中,有机酸释放促进溶蚀作用的发生,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构造裂缝或微裂缝也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辽中凹陷中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线衍射等资料,研究华庆B153井区长63重力流储层特征、发育控制因素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63储层为典型的超低渗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溶蚀孔隙次之;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岩石矿物组成和成岩演化的综合控制,强压实作用、绿泥石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及弱溶蚀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关键成岩作用;根据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强弱程度,将超低渗储层成因机制划分为碳酸盐胶结低渗型、绿泥石胶结—溶蚀低渗型及强压实改造低渗型3种.应用孔隙度反演回剥方法,重建各成因机制低渗储层的致密化过程,为研究区有利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贾光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3):48-58,126,127
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孔一段和沙四下亚段发育以水上氧化环境为主的碎屑岩沉积.针对红层砂体储集特征,综合应用岩心、薄片、X线、压汞等资料,分析岩石学、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特征,研究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红层砂体岩石成分以长石、岩屑为主,主要经历早成岩A期至中成岩A2期的成岩作用,原生及次生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原生孔隙,成岩过程经历碱性和酸性的流体环境,早成岩B期溶蚀作用最强,形成大量次生孔隙.综合沉积相、成岩相及构造特征将红层砂体划分为高孔中高渗型、中孔中渗型、中低孔中低渗型和低孔低渗型等4类储层,明确优质储层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