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通过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探讨了水洞岭矿区石英角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形成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石英角斑岩的w(SiO2)=73.11%~79.30%,w(K2O)=1.20%~5.99%,w(Na2O)=1.57%~4.61%,w(K2O+Na2O)=4.82%~8.67%,Na2O/K2O=0.45~3.49,ACNK=0.99~1.25。稀土元素总量w(ΣREE)=70.19×10-6~198.75×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65~8.20),Eu中度至轻度亏损(δEu=0.53~0.96);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 Pb等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Sr等元素亏损。综合表明水洞岭矿区石英角斑岩形成环境类似于洋壳俯冲成因的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内蒙古伊敏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68.32%~70.62%),富 碱(w(Na2O+K2O)=7.79% ~9.01%),贫 CaO(0.89% ~2.51%)、MgO(0.80%~1.30%)、P2O5(0.16%~0.23%)的地球化学特征。A/CNK 和 A/NK 值分别介于0.99~1.08和1.22~1.42之间,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13.35~16.19),无 明 显Eu、Ce异常,富集 K、Rb、Th、Ba、Sr和LREE,相对亏损 U、Ti、La、Ce,综合分析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303±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产物。Hf同位素数据显示,其具有高的εHf(t)值(+9.20~+15.89),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分布于700~500 Ma之间,反映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形成于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后的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祁漫塔格-都兰成矿带是青海省重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带,胜利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位于该成矿带东段,其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岩密切相关,矿体产于二长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胜利铁铜矿床二长花岗岩w(SiO2)为 71.84% ~74.50%,w(K2O+Na2O)为 8.03% ~8.61%,明 显 富 碱;K2O/Na2O 为 1.28~1.62,相 对 富 钾;A/CNK为0.95~0.98,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Ba、Rb和活泼不相容元 素 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 Ta、Nb、P、Ti等。样 品 稀 土 元 素 总 量 w(∑REE)=132.73×10-6~181.36×10-6,(La/Yb)N 为7.40~11.67,δEu为0.67~0.7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较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具 Eu负 异 常。二长花岗岩 LA-ICP-MS锆石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0.5±2.8)Ma,形成于中三叠世。综合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是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致使壳幔岩浆发生混合,后经侵位、结晶分异形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砂岩岩心样品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海底扇砂体的源岩类型、风化程度及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以平均大陆上地壳(UCC)对主量元素做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SiO2 略显示富集,CaO 和 TiO2 仅4个样品相对富集,其他大部分样品主量元素均显示相对亏损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特征,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比值介于7.58~11.12之间(平均9.28),(La/Yb)N 介于7.15~13.55之间(平均11.04),(Gd/Yb)N 介于1.34~2.07之间(平均1.81),Eu元素显示负异常,δEu介于0.48~0.70之间(平均0.64),且样品的配分模式与 UCC 相似,Al2O3/TiO2=11.03~17.02(平均14.48),以及w(K2O)-w(Rb)和w(TiO2)-w(Zr)图解均表明源岩为中性-长英质火山岩。化学蚀变指数(CIA)值(56.48~68.97)、长石蚀变指数(PIA)值(58.90~75.78)、A-CN-K 图解表明黄流组砂岩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Th-Sc-Zr/10三角图、w(TiO2)-w(Fe2O3+MgO)判别图解以及主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源区具有碰撞环境特征(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越南物源相似。综合可知,西部昆嵩隆起的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为研究区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地质科技通报》2018,37(4):10-22
华北陆块南缘李仙桥花岗岩基分布于河南省泌阳县李仙桥-大尖山-贾楼一带,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类,以发育弱片麻理为特征。LA-MC-ICPMS锆石 U-Pb年龄资料表明,岩体侵位年龄为131.6~120Ma,属于早白垩世。可划分为3个侵入期次,其中第一期次侵位时间为131Ma左右;第二期次侵位时间为127Ma左右,第三期次侵位时间为120Ma左右。李仙桥花岗岩基具有高硅(w(SiO2)=70.48%~76.20%)、高碱(w(K2O+Na2O)=7.26%~9.55%)、高分异指数(DI=83.90~95.53)的特点,A/CNK 平均为1.12,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亏损较为明显(δEu=0.35~0.63),Ba、Sr、P、Ti相对亏损,Rb和高场强元素 Th、U、Zr、Hf相对富集。源区岩石成分主要为变质砂屑岩、次为变质泥岩,可能来源于包括太华岩群和秦岭岩群的副变质岩,是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岩体形成于陆内造山环境下由挤压向伸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6.
华南加里东期的武夷-云开造山带主要由大量的花岗质岩石和高级变质岩构成。相对于广泛分布的早古生代 S型 花岗岩,同时期的I型花岗岩出露较少,因此较少得到关注。在本 次 研 究 中,发现了粤北贵东杂岩体东缘的加里东期花山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 U-Pb定年显示,其侵位时间为(444.6±2.3)Ma,这表明贵东杂岩体是加里东期-印 支 期-燕 山 期 多 期 次岩浆组成的复式岩体。花山岩体具有高硅(w(SiO2)=69.9%~73.0%)、高 钾(w(K2O)=3.44%~3.51%)、低 镁(w(MgO)=
0.58%~0.83%)以及弱过铝质(A/CNK=1.03~1.09)地球化学特征,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配形式与同期台山I型花岗岩相似。w(P2O5)与w(SiO2)负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呈现的四分组效应,说明花山岩体具有I型花岗岩属性,且经过一定程度的分异。此外,花山岩体与华南其他早古生代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富集同位素组成(εNd(t)为-9.03,εHf(t)约 为-6),结合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花山岩体产自华夏板块古元古代基底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可能含有极少量地幔物质的贡献。在 早 古 生 代,导 致 大 规
模地壳熔融的热源可能主要来自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但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成分上的多样性,主要继承自不均一的地壳源区。随着越来越多加里东期岩体被报道,其显示面状分布特点,与板片俯冲模型不符。花山岩体与粤 北 同 期 高 Mg玄武岩和酸性火山岩均位于武夷-云开造山带核部的边缘,应与造山后山根垮塌或岩石圈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粤东北新丰地区基性岩脉进行了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 果 表 明:新 丰 地 区 近 SN 向 和 NWW 向 基 性 岩 脉 的锆石 U-Pb年龄分别为(148.6±4.1)Ma(MSWD=1.3)和(85.7±2.0)Ma(MSWD=1.4),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基性岩脉具低碱富钠、较高钛含量、富铁、中等镁含量和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呈小角度右倾斜型,轻重稀土元素中等分馏、轻稀土元素富集。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 Ba、Rb、K,亏损 Ta、Nb、Zr、Hf和 P等 特 征。晚侏罗世基性岩脉轻微 Ce负 异 常(δCe=0.89~0.93)和弱 Eu正异常(δEu=1.00~1.05),Th/Yb比值比较高,表明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富 Th俯 冲流 体 交 代。2组 基性岩脉岩浆源区均来自地幔,可能经历了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并发生了单斜辉石、Ti-Fe氧化物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新丰地区基性岩脉具有大陆裂谷玄武岩特征,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但早期基性岩脉(148.6Ma)较晚期 (85.7 Ma)具有相对较浅的岩浆源区。   相似文献   

8.
理塘地区擦岗隆洼岩组硅质岩的 w(SiO2)为81.27%~92.71%,Si/Al比值为11.69~37.22,表明硅质岩的泥质成分相对较多,硅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多 介 于22.61×10-6~41.67×10-6之 间,轻稀土元素富集。硅 质 岩 的 w(V)为10.718×10-6~38.14×10-6,Ti/V 比值为10.5~89.0,与大陆边缘硅质岩相应值相近。对硅质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理塘洋盆于早三叠世就已经进入到洋壳俯冲消减、岛弧发育的活动陆缘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石湖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克拉通太行山中段,与石英闪长玢岩脉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对矿区内石英闪长玢岩脉锆石进行激光等离子体质谱 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了年龄为(130.5±1.4)Ma(MSWD=1.8,N=34),时代为早白垩世。该岩石具高硅、富碱、富铝等特征,属钙碱性系 列,具 有 弱 的 Eu正 异 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
Cs、R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 Nb、Ta、Zr、Hf、Y、Yb等。具有高 Sr低 Y、Yb的 特 征,以 及 较 高 的 Sr/Y、(La/Yb)N 比值,具有类似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埃达克质岩石与金矿密 切 相 关。因 此,太行山中段埃达克质石英闪长玢岩脉与金矿具有重要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橄榄辉长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 了 岩 脉 成因,并探讨了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 石 U-Pb测 年结 果 表 明,橄榄辉长岩脉结晶年龄为(433.4±1.6)Ma(MSWD=2.2),属志留纪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表明,岩脉具有高 Al2O3和 CaO、贫碱、低 P2O5 和TiO2 的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另外,岩脉具有较高的 Mg# 值(77.47~79.01)、明 显的 Eu正 异 常(δEu=1.12~1.23),其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缓;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 Nb、Ta、P、Ti。综合分析表明,岩脉岩浆源自被俯冲板片流体改造过的地幔楔部分熔融,部 分 熔融比例在2%~10%之间,由其形成的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低程度的陆壳混染,并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堆晶作用。结合区域已有资料,认为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在古生代中期经历了南天山洋向南俯冲,橄榄辉长岩脉产于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时期存在显著的大陆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南部长蛇山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区域晚中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LA-ICP-MS锆 石 U-Pb测 年结 果 显 示,长蛇山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163 Ma)。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更 富 钾,贫 磷,准 铝-弱 过 铝 质(A/CNK=0.98~1.11),富 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 Rb、Th、U、Pb),亏损高 场 强 元 素(如 Nb、Zr、Ti)及 Ba、Sr等 特征。P2O5 与 SiO2 表现为 负 相关关系,Y 与 Rb表现正相关关系,总体表现出高钾钙碱性分异I型 花 岗 岩 特 征,与 同 期 次“南 岭 系 列”花 岗 岩 相似。长蛇山花岗岩具有相对低的(87
Sr/86Sr)i 值(0.70554~0.70940)和高的εNd(t)值(-4.6~-0.4),相应的 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0.99~1.33Ga,锆石原位 Hf同位素组成变化大(εHf(t)=-7.9~+4.5,tDM2 =0.99~
1.81Ga)。元素及同位素结果表明,长蛇山花岗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过程中遭受了显著的幔源物质混染,并经历了长石、磷灰石和富钛矿物相等的分异结晶。长 蛇 山 分 异I型 花 岗 岩 可 能 与“南岭系列”花岗岩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弧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雄村矿区位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通过对雄村矿区新发现的Ⅲ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研究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在-1.3‰~1.4‰之间,平均值为-0.85‰,分布范围较窄,成矿热液的δ34SΣS值为-0.04‰,均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变化于18.204~18.468之间(平均值为18.359),207Pb/204Pb比值变化于15.549~15.593之间(平均值为15.567),208Pb/204Pb比值变化于38.213~38.441之间(平均值为38.351),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值μ变化于9.37~9.45之间(平均值为9.40);在铅同位素判别图解上位于造山带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显示出地幔物质与俯冲沉积物的混合特征,暗示金属硫化物中的铅源自地幔,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的加入。   相似文献   

13.
对大兴安岭中部索伦地区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 U-Pb定年结果显示,明水河林场、索伦马场、索伦镇岩体年龄分别为(136±1),(134±1),(128±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明水河林场岩体高硅、富碱,贫钙、镁、钛和磷,A/CNK 介于0.83~0.90,具有强烈的 Eu负异常(δEu=0.33~0.38),明显富集 Rb、Th、U、K 等元素而亏损 Ba、Sr、P、Ti等元素,具有 A 型花岗岩的特征。索伦马场和索伦镇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 介于0.88~1.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索伦地区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结合晚中生代大兴安岭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索伦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张性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板内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南鸟岛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和稀土元素富集情况,对 大 洋40航次在该区获取的深海沉积物岩心进行了主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为典型的深海黏土沉积。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及 La/Yb、La/Tb等 结果 表 明,研究区沉积物物源受陆源物质主导,同 时海山玄武岩及其风化产物与硅质沉积也有一定的贡献;结合δCe值与微量元素相关比值分析,研究区总体为稳定的偏氧化环境;区域内稀土元素富集主要受生物磷酸盐控制,并同时受到铁锰氧化物的影响;受陆源物质沉积作用的广泛影响,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偏低,但随深度增加,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规律性渐次升高。根据 CaO/P2O5-w(ΣREY)相关性非线性拟合,推测在710cm 以下深度可能有富稀土元素深海沉积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含水层沉积物是江汉平原地下水中砷的主要来源,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地下水的水化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查明江汉平原第四系沉积物中砷的垂向分布及赋存环境,在典型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内选取2个深钻(JH002孔及 YLW01孔,深度分别为230m 和201m)采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含水层沉积物以黏土、粉土、淤泥质黏土、粉砂、细砂为主,指示着弱水动力的沉积环境;2个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w(As)=2.0~22.6mg/kg(平均9.0mg/kg),w(Fe)=11.8~55.0mg/g(平均37.8mg/g),w(S)=0.1~2.1mg/g(平均0.4mg/g)。中、下更新统沉积物岩相变化较大,以砂和砾石居多,局部含有黏土夹层,指示着沉积时较强的水动力沉积环境;其中JH002孔沉积物 w(As)=2.7~160.5mg/kg(平 均40.9mg/kg),w(Fe)=20.1~179.5mg/g(平均50.5mg/g),w(S)=0.1~17.7mg/g(平均4.9mg/g);YLW01孔沉积物砷、铁、硫质量分数均低于JH002孔,w(As)=5.2~56.1mg/kg(平 均16.2mg/kg),w(Fe)=10.9~117.5mg/g(平 均36.4mg/g),w(S)=0.3~7.8mg/g(平均1.8mg/g)。YLW01孔中、下更新统沉积物颗粒较JH002孔更细,所处的水动力条件更弱,砷、铁、硫质量分数均低于JH002孔,说明沉积历史环境影响着砷、铁、硫等元素的分布。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砷与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中、下更新统沉积物砷与硫化物矿物紧密相关。结合不同深度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差异指示上更新统含水层中含砷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导致浅层地下水中砷的富集,富硫的中、下更新统深层含水层中强还原环境下砷受到硫化物矿物的固定作用难以释放进入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16.
本矿床是我国金红石矿床重要的成因及工业类型,为具有特定化学成分的岩石在特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本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查明了化学成分与成矿的关系:高Al2O3、MgO、Fe2O3+FeO、K2O、P2O5、H2O+、MnO,低SiO2、CaO、Na2O、CO2、S等,利于钛富集;高TiO2、MgO、P2O5、S,低SiO2、CaO、K2O、Al2O3、Fe2O3/FeO,利于金红石形成;高Sc、Zr、Ni、Zn及La/Yb,低Y、Nb、Th、Cd、Ba、Be、ΣREE,利于金红石纯度提高。对研究矿床成因及寻找新的同类矿床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岭泥盆系成矿带内很多矿床中都产硅质岩,这些硅质岩是泥盆纪沉积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硅(δ30Si为-0.05%~-0.01%)、氧(δ18O为1.86%~2.09%)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其海底热液沉积成因方式;微晶石英沉淀的介质温度(82.1~94.8℃)高于正常海水温度;随热液沉积演化,硅、氧同位素均向重同位素方向产生动力学分馏;硅质岩层底盘硅化体是热液沉积时的同生蚀变产物,两者硅质同源,硅质岩中的石英脉或团块则是沉积期后硅质岩本身SiO2活化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饶阳凹陷留西留北构造带新近系物源和古气候特征,采用ICP-MS详细研究了饶阳凹陷留西留北构造带新近系各体系域泥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除 Zr、Hf、Nb、Sr、Mo5种元素平均含量低于上地壳均值以外,其 余微量元素含量均略高于上地壳均值,其中Zn、V、Cr、Ni、U、Pb等元素更为富集。大部分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模式大体一致,但仍个别样品与主流模式特征不同,各体系域微量元素含量普遍低于上地壳均值,显示物源可能为混合物源。各体系域稀土元素总量w(ΣREE)相对较高,介于146.20×10-6~342.06×10-6之间,平均228.20×10-6。ΣLREE/ΣHREE比值为9.01~5.47,平均11.35,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为0.61~0.71,平均0.66,具明显的 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结合研究区一些敏感的微量元 素及其比值和稀土元素的各特征参数研究认为:留西留北构造带新近系物源除少量沉积岩物源外,大部分为来自沧县隆起地区燕 山期发育的花岗岩侵入体和中酸性火山岩;也可能来自岩浆岩和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 石,但不是主流来源。研究区新近系时期古水介质条件为弱氧化环境,为盐度较低的淡水环境。古气候经历了由低位体系域(LST)相 对 干热到水进体系域(TST)较为温湿再过渡到高位体系域(HST)相对干热的一个完整旋回。   相似文献   

19.
沙虫干呈味及功能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沙虫干抽提物成分的组成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w为10.3%,占抽提物含氮物质的77.9%。抽提物组成中呈甘味的Gly(3.2%)、Ala(2.5%)和呈鲜味的IMP(0.27%)、Glu(0.25%)、琥珀酸(0.35%)等成分同沙虫干独特的风味有关,Na^+、Cl^+等无机离子同其呈味相关,此外,牛磺酸含量w高达3.2%,是富含牛磺酸的一种海洋生物;精氨酸的含量w亦较高,为1.2%  相似文献   

20.
北祁连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对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目前多认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北祁连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中的硅质岩 w(SiO2)值、Si/Al值、Al/(Al+Fe+ Mn)值、Fe/Ti值、(Fe+ Mn)/Ti值、
w(∑REE)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Al2O3/(Al2O3+Fe2O3)值、U/Th值、Ti/V 值、(La/Ce)N 值、δCe值指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w(Al2O3)值与w(MgO)值、U/Th值、Al2O3/TiO2 值均反映硅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陆源碎屑的影响;Al2O3、TiO2、Cr、Rb、Ba、Zr质量分数特征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硅质岩的形成与岛弧以及弧后盆地有关。综 合 分析与奥陶系硅质岩伴生的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应属大陆边缘背景下,其弧后盆地靠近岛弧一侧的产物。这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的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