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区地质历史从古元古代始至现代,可以划分出四个较明显的发展阶段。一、古元古代第一代古亚洲洋发展阶段古元古代一早寒武世为早期古亚洲洋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隆断区和断陷盆地地壳厚度的显著差异,隆断区与盆地分界的深大断裂(边缘断裂,与地幔斜坡对应),隆断区和盆地的岩浆作用及现代地热活动,盆地沉降历史四个地质特征为依据,作者认为本区盆岭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中新生代上地幔起伏和下地壳不均匀岩浆熔融并由此产生的岩浆作用和热能、重力地质作用等引起的物质膨胀和岩浆侧向上侵入、岩浆冷凝和体积收缩导致同沉积断层运动,形成本区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那日- 破曲褶皱带、江达- 杜日断褶带、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从晚三叠世以来,图幅内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是在图幅北部上三叠统地层中形成北东向褶皱,燕山运动早期本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东西向褶皱和断层,其中尤以南部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最为强烈,构造最为紧密,燕山晚期,以断陷构造为主,形成中部的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和南部的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喜山期主要是形成一些新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新生代盆地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境内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38处,分布于鲁西、鲁东、鲁北三区.以其地层结构、发育历史分为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4个成盆阶段6个世代盆地.按照盆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特点分成单断、地堑、拗陷三种类型.它们同受以沂沭断裂为主的NNE向左行扭断裂或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在间息性运动过程中发生多旋回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豫西伊川—汝阳两县交界地区,出露一套新生代玄武岩。该玄武岩以低硅富碱和钛为特征,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玄武岩岩石化学成分比较均一,以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微量元素镍和铬含量低,这些特征指示了该玄武岩属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产生的原生岩浆快速喷出地表的产物。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作用,起源于60~85km的上地幔范围。  相似文献   

6.
拉萨地体普遍出露一套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以往的区域地质研究普遍认为这套变质岩为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称之为念青唐古拉岩群。尽管现有的研究认为念青唐古拉岩群经历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但部分地区仍缺少令人信服的岩石学及地质年代学证据。通过对拉萨地体北部多巴地区出露的片麻岩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认为其为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中级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有云母片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组成岩石的石榴石、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均为变质成因矿物。石榴石无明显核边分带结构,成分相对均一。利用传统矿物对温压计进行了温压条件估算,得到640℃~660℃和0.60~0.67GPa的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首次利用LA-ICP-MS方法对该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得到(847.0±5.7)Ma的新元古代变质年龄,可与该区域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变质时代对比,为该片麻岩归入念青唐古拉岩群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豫西地区兵马沟组作为其早期陆源碎屑充填沉积,对于探讨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结合岩性及粒度特征划分沉积相,探讨渑池地区兵马沟组沉积环境演化,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沉积环境演化提供约束。豫西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剖面自下而上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垂向上沉积物粒度特征具粗-细-粗的变化,概率累计曲线揭示其水动力条件先减小后变大,兵马沟组下段为河控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亚相,上段为滨海相的临滨-前滨亚相,其代表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活跃期-稳定盖层沉积期之间初期海进-海退旋回;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表现为北东高南西低的古地形特征,兵马沟组是该时期熊耳群或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遭受快速剥蚀的产物;对比不同地区的兵马沟组沉积特征,其在区域上的沉积差异可能是沉积时间及古地形差异性造成的。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在该时期仍受华北克拉通熊耳裂谷活动的影响,兵马沟组记录了裂谷盆地充填早期的演化过程,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3年河南地质十三队在鸣皋玄武岩分布区发现了金刚石。近两年,随着建材工业的需求,人们对呜皋地区的玄武岩开发又给以了关注。为此我们在呜皋幅开展了1:5万区调遥感地质方法实验。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老庄南和南王庄两处火山口构造。区内出露的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可分为火山口相、火山锥相、熔岩被相,与夏威夷式盾火山比较相像,为多中心间歇式喷发。根据本区构造历史演化牲征认为;此玄武岩喷发除受喜山期应力场作用下近东西向断裂张性活动控制外,还与本区深部构造有关。卫星照片上所反映的环形影像基本上与本区近东西—北西向断裂及火山岩分布区域相一致。工作中在原九店组(K?j)上部新建秦停组,与原九店组下部呈侵蚀接触。并在秦停组灰岩内发现了Gathaica sp.,Pwpilla sp.,Opeas sp.等化石,故时代暂定为N_2—Q_3。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并对烃源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此,结合钻井、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系统分析了饶阳凹陷武强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武强地区主要发育非旋转平面式、旋转平面式、铲式及坡坪式4种类型正断层,纵向上多呈断阶型、“y”字型或反“y”字型、“马尾”状及堑垒状等组合形式,平面上多呈雁列式展布;该区新生代共发育孔店组-沙四段(强烈断陷期)、沙三段-沙二段(湖盆扩张期)、沙一段-东营组(抬升剥蚀期)3期断裂体系,且以前两期为主,第3期为抬升剥蚀期,断裂活动微弱;前两期断裂活动是武强地区富烃洼陷形成及两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因素,且断裂活动对研究区的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亦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认为武强地区断裂活动控制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不同区带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分隔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稳流河地区发现一系列古近纪推覆体。这些推覆体主要以昆中、昆南断裂为依托,其中以昆南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北发生推覆作用,使中三叠世马尔争组地层发生强位移至古近纪雅西措组地层之上,以昆中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南发生推覆作用,使早古生代纳赤台群地层向南位移至中三叠纪马尔争和古近纪沱沱河组地层之上,在此之前地质界普遍认为夹持于"昆中缝合带"和"昆南缝合带"之间,物质组成主要为加里东、华力西期两次板块裂离及俯冲过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俯冲碰撞杂岩带,从而忽视了推覆构造对杂岩带的再造作用,本文通过稳流河中沟上游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和博卡雷克塔格向北逆冲推覆构造的实例,从推覆方面、物质组成、推覆时代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为东昆仑地区新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全国小震目录,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首都圈地区1987年以来的中强地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9次MS≥5.0地震,有7次在震前1 a、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地震对应率为78%;高值异常持续时间通常为3~5个月,并多在震前数月内消失。固体潮调制比分析在首都圈地区表现出较好的映震能力,能为该区域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西昆仑独尖山地区发育第四纪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根据岩石分布范围,将研究区内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分为阿塔木帕下火山岩区和阿什库勒火山岩区,二者岩石组合相似,以爆发相凝灰质(角)砾岩、火山渣及溢流相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为主。岩石SiO2含量为60.42%~61.99%,Na2O+K2O为6.31%~7.10%,里特曼指数为2.22~2.67,固结指数8.27~14.36,铝质指数为0.63~0.73,岩石总体表现为偏铝质钾质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陡倾型,显示出岛弧火山岩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乌鲁克库勒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环境为大陆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五团岩体位于南岭地区西段,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利用LA-ICP-MS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对五团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CL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件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1±0.95)Ma(MSWD=0.08)和(227±3.2)Ma(MSWD=1.9),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数据,认为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且具有多次侵位;岩石具高硅、富铝、高钾特征,w(SiO2)70.54%~72.55%,平均71.67%;w(Al2O3)13.62%~14.55%,平均14.03%;w(K2O)4.18%~5.28%,平均4.85%;全碱(Na2O+K2O)7.09%~7.89%,平均7.51%;K2O/Na2O比值1.44~4.51,平均2.02;总体属铁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w(∑REE)62.07×10-6~149.58×10-6,平均126.68×10-6,δEu值0.26~0.50,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变质杂砂岩;花岗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主要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五团岩体形成于印支晚期后碰撞环境,是加厚地壳在碰撞应力减弱、深部压力降低等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四川地区58个CORS站2012~2014年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其大气水汽含量,并分析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四川地区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PCA法得出水汽含量的分布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的线性关系。以CHDU、YBIN和HONY站为例,利用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结合频谱分析的方法,得到水汽含量的多周期特性。结果显示,3个站存在多个水汽含量的循环周期。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在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前期压扭和后期张扭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及盆地基底块体转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众多的扭动构造。对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起着控制作用。其原因是渤海湾盆地正好处在全球走滑带的重要部位。中新生代的活动是全球走滑带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量稀土元素样品分析,耀岭河群REE的总体特征为“液体型”的右倾分布模式,稀土分馏不明显向稀土分馏明显演化。(Ce/Yb)_N比值由玄武岩向中酸性岩逐渐增加,反映部分熔融程度的减少和分离结晶作用的加强;(La/Sm)_N比值由基性向酸性岩逐渐增高,反映了裂谷早期扩张较快,后期暗示着挤压环境;从Eu/Sm比值逐渐降低;δMEu由上异常转向负异常,表明分异程度的增强。从(La/Yb)_N比值判别本区相当于E-MORB富集型源区,其构造环境属大陆活动边缘裂谷发展的弧后洋盆。  相似文献   

18.
槐树坪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熊耳山断隆与潭头-嵩县凹陷的结合部位。通过对M29-Ⅰ矿体黄铁矿
晶体形态、热电性、微量元素垂向标型特征的系统研究,指出该矿体可能由上、下2个独立的矿体构成,黄铁矿晶形、热电性和微量
元素标型特征一致揭示标高+410~+350m范围可能为下部矿体的头部位置,结合上部矿体的延伸程度,推测下部矿体可能延
伸至标高约-100m。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以浊流及砂质碎屑流为主的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长7段野外剖面露头进行详细考察时发现,该组砂岩中发育大量类似浅水环境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波痕等。在综合研究区古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露头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刻画,认为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长7段发育以等深流、内波、内潮汐为主要类型的深水牵引流沉积,上述类似浅水环境中的沉积构造为深水牵引流对先期形成的重力流沉积再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研究区主要发育5种类型的深水牵 引 流 岩 相:①具双向交错层理粉细砂岩;②具单向交错层理粉砂岩;③具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粉砂岩;④具平行层理细砂岩;⑤具大型交错层理中细砂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深水牵引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吕梁山地区前寒武系杂岩体及其周边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和认识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山西吕梁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40~138 Ma,记录了吕梁山地区早白垩世以来的冷却事件;裂变径迹年龄与海拔高程呈正相关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789;磷灰石颗粒的围限径迹长度范围为10.62~12.99μm,远小于其初始长度(16.3μm),表明样品经历了长期的退火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时间-温度模拟结果表明吕梁山地区经历了两期快速隆升:第1期冷却事件对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吕梁山山体发生的剧烈冷却抬升,该事件使得样品进入部分退火带,随后长期处于部分退火带;第2期则表现为渐新世以来吕梁山地区出现伸展造山运动,与山西地堑系形成盆山耦合,山体快速隆升剥蚀。此外,中新世末(约9 Ma)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吕梁山地区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