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的运动及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讨论了构造块体在球面上运动的两种运动学模型。其一称之为“完全模型”,把构造块体视为刚体,把地球近似为圆球,则块体在地表的运动可用该模型完全描述。其二称之为“平移模型”,当构造块体上的观测点不足时,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可用该模型描述块体间的相对运动。阐述了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运动参数的方法,导出了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两个算例。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已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的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测区域的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认为初步的观测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3.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慎谔 《地震学报》2004,26(4):379-386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① 以北西向断裂划分,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4.46 km, 2.80 km和1.86 km.。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1 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 以恒山断块为界,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分别为M7和6M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5.
断块运动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断层作为断块的边界,其活动特征和断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断块运动类型与断层活动及其分段的关系,以及断块运动与构造障碍的关系,论述了断块运动研究在活断层分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地震研究》2004,27(2):153-158
利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一五道梁300km长水准测线在1979,1991和2002年3期垂直形变资料,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2年相对1979~1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的特征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有关;且这样的一个地壳垂直运动加速过程可能还未因地震发生而结束,发震构造相关的断裂构造部位仍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郭万武  李龙海 《地震研究》1995,18(2):213-220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东西几构造的端部破裂所产生,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深部发震构造并不与地表构造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8.
新疆北天山地区盆山交界主要构造带运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2013时段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运动模型和GPS剖面研究了新疆北天山地区盆山交界构造带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均匀应变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天山块体整体运动特性;刚体旋转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准噶尔块体的整体运动特性;准噶尔南缘断裂、博格达北缘断裂的走滑速率小于1mm/a,挤压缩率为3~4mm/a;博格达北缘断裂表现出应变积累水平较高特征,需关注其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二维模型实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际断层初动的三维地震模型实验,给出了p波辐射图象与断层运动和构造应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p波传播和辐射特征的研究,认为有限移动震源单侧破裂传播可较好地解释实际地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对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东段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以粘滑运动为主,兼有蠕滑活动,并具张性扭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2)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微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活动期,即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具右旋水平滑动,北西向断裂具左旋水平滑动,显示出北西西—南东东向水平挤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苏鲁皖地区现今地壳垂运动及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粘滑运动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文林  张晓东 《地震学报》1997,19(3):225-234
本文是笔者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三,论文之一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论文之二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特征(环文林等,1995).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大陆内部数十次6级以上强震的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分析,得到几乎所有的走滑型发震断层都具有斜列状分布特征,进而提出了走滑断层粘滑运动的阻碍体结构模式;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由于端部阻碍体破裂形式的差异而区分出的4种类型;第三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上阻碍体的止裂尺度.   相似文献   

16.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体构造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及其邻区的23个古地磁新数据,为该区地体构造的划分提供了古地磁证据。提出北山北部地体属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延部分,探讨了该板块晚古生代的逆时针旋转运动,分析了塔里木板块的演化特点,该板块大约于泥盆纪通过顺时针旋转运动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对接拼合,应用多个参考点古纬度资料研究板块运行特征的方法,分析了断面域及其区地体构造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了北祁连地体的古生代南向位移事件,  相似文献   

17.
青藏块体东北缘及其周围地区现今时空运动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考虑特定块体边界不同程度的适度侵入,利用3期GPS观测资料(1991、1999、2001年),建立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级块体运动模型和划分较细的、反映较小区域运动变形的较理想块体运动模型。模拟得到了研究区内北西西向大断裂间一级块体的运动变化特征、研究区主应变率场的分布特征及青藏块体北边界断裂的分段非均匀时空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汶川强震对汾渭盆地区域变形特征的作用影响,同时从盆地整体上分析了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与区域整体构造变形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统计检验判断,选择合理的区域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对获取真实反映区域实际构造变形特性的应变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强震对青藏东边缘地块及渭河盆地西侧局部地区应变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震后上述区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应变积累而是呈现出应变量值较震前减小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并不是强震造成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在震后2009—2011年时间段内处于构造应力场的松弛调整期;汶川强震没有显著改变研究域现今整体的构造变形背景特征,区域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基于研究域构造块体具有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变形的前提,初步推断整个汾渭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可能是区域NW—SE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表破裂响应.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现代地壳垂直运动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福建省境内1972年以来两次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利用速率面拟合法研究福建省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这种运动的地球物理意义。资料分析表明,本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带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强震活动地点则又受到与这些新华夏系构造交汇的次一级的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环状构造活动的制约;在主要构造断块的交接带上则表现为较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的差异性,差异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与本区地  相似文献   

20.
张东宁  许忠淮 《中国地震》1994,10(2):136-143
根据现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三维弹-粘性有限单元模型,模拟了由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推断的高原岩石圈的构造应力状态,并模拟岩石圈物质的运动特征,着重考察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的可能性,并把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结果进行比较。施加载荷时考虑了处于Airy均衡条件下的高原地壳的重力势能和底面浮力,以及水平边界的挤压作用,根据试错法的试验结果,能够符合观测结果的模型边界条件表明:①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