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2.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 卤虫、轮虫 卤虫 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 ,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氵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 :轮虫 卤虫 扁藻的效果最好 ,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 15% ,轮虫 卤虫的成活率为 11% ,卤虫的成活率为 10 %。而轮虫组仅能培育至 氵蚤状幼体第三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 ;扁藻最差 ,仅能培育至氵蚤状幼体第一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 ,轮虫 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 扁藻组长 ;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 ,氵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 ,而氵蚤状幼体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富含岩藻黄素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物质。【方法】采用470 L室内管道光生物反应器系统,研究自养培养下光源、调光策略、补料培养操作条件对于细胞生长、生物量浓度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结果】在采用LED灯、梯度提升照度及重复补料半连续培养模式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岩藻黄素产率最高分别可达3.16×107mL-1、1.64 g/L和1.90 mg/(L·d),分别是日光灯为光源条件下的2.77倍、3.09倍和2.38倍(P<0.01)。【结论】在管道光生物反应器中获得的自养培养条件,可强化三角褐指藻生物量和岩藻黄素积累,为三角褐指藻积累岩藻黄素的室内可控规模化技术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珠母贝、亲贝人工促熟培育与催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3 ~24℃开始,每4~5d升高水温1℃,终至26~27℃,并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artriconrutum)及辅助饲料投喂培育,促进珠母贝[Pinctadamargaritifera(Linne) ]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用阴干刺激、异性产物刺激及浓扁藻液结合诱导,催产率达100%。  相似文献   

5.
合浦绒螯蟹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该蟹的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1、该蟹在浅水中生长,在盐度为8-25的海水中繁殖;2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几个阶段;3、繁殖季节为10月到翌年3月,卵和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5-25℃。  相似文献   

6.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30、温度27.5~29.5℃、pH7.8~8.6的条件下,投喂扁藻(10×104mL-1)、轮虫(20mL-1~50mL-1)、卤虫无节幼体(1mL-1~30mL-1)及卤虫成体(0.1mL-1),进行锈斑蟳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溞状幼体Z1期2~4d,存活率100%;Z2期2~3d,存活率74.0%~78.0%;Z3、Z4、Z5期各3d,存活率分别为37.5%~59.0%、26.5%~43.0%、22.0%~36.7%;Z6期3~5d,存活率19.0%~26.3%;大眼幼体5~6d,存活率11.0%~11.5%;Ⅰ期幼蟹(蟹苗)存活率4.5%~5.0%,整个育苗过程共计20~26d。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 ,通过生态调查和实验 ,研究了该蟹的繁殖生物学 ,结果表明 :1、该蟹在淡水中生长 ,在盐度为 8~ 2 5的海水中繁殖 ;2、其生活史包括卵、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几个阶段 ;3、繁殖季节为 10月到翌年 3月 ,卵和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为 15~ 2 5℃。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 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适温18~28℃;幼蟹和成蟹在淡水中生活,适温是20~30℃.资源调查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合浦绒螯蟹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鱼、虾、贝类的人工育苗生产中,供给优良的活饵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饵料种类单纯,运不能满足不同种类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需要,是我国南方人工育苗生产中,饵料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为了解决饵料方面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新饵料品种的分离筛选工作。经过努力,已分离出一批新藻种。  相似文献   

10.
在盐度29.5~30,p H 7.6~7.8、水温29~29.5℃条件下,投喂凡纳滨对虾、小黄鱼、太平洋牡蛎3种饵料30 d,研究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投喂凡纳滨对虾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最快,壳宽(9.41±0.72)mm,壳高(15.08±1.18)mm,体质量(0.61±0.13)g,特定生长率5.153%·d-1,均优于投喂小黄鱼和太平洋牡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1.
波吉卵囊藻培养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是南方对虾高位池作为微藻生态调控改善养殖水环境、防止对虾疾病的一种藻种。对其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其最适生长温度是 2 5~ 3 0℃ ;最适合的海水相密度是1 0 0 8~ 1 0 1 6,在 1 0 0 4~ 1 0 2 0范围均能正常生长 ;最适的pH值范围是 7 5~ 9 0 ;2 4h的光照时间 ,其增殖率最大 ;光照度高于 80 0lx增殖率较好。其种群增长无明显的指数生长期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养鲍业中 ,采苗与育苗的成败波动很大。其原因不外乎 :精卵的品质 ,催产技术 ,浮游幼虫培养技术 ,幼体、稚鲍的培育技术 (包括饵料供应 )和病害等。至今 ,不少生产者仍然对附着的幼体所生活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和其后生长发育各阶段对食物的独特要求了解甚少。因此 ,在育苗中出现高死亡时 ,往往以增加采苗次数或增大投卵 (幼虫 )量的办法 ,结果是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为了使广大生产者了解采苗片的特殊微生态环境条件与幼体、稚鲍的食性 ,并探索获得高出苗率的途径 ,作者对近期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1 幼体与稚鲍的生活环境1 …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中旬在珠海东澳岛进行管角螺冬季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在东澳岛11~12月,水温21~24℃,管角螺可以交配、繁殖;在水温16.5~24℃,需45~50 d完成胚胎发育;在水温17~20.5℃,稚螺7 d后能主动摄食投喂的鲜活幼贝饵料,此阶段稚螺壳高日增长0.417 mm,壳宽日增长0.17 mm,体质量日增长0.01 g;刚孵化稚螺厣封壳保水功能不强,耐干露能力较差,温度越高,露空时间越短;细砂底质条件下,稚螺的壳高、壳宽、体质量生长显著高于无底质组(p值<0.05),成活率(75%)也高于无底质组(65%);经过75 d海区网笼培育,稚螺壳高日增长0.236 mm,壳宽日增长0.124 mm,体质量日增长0.033 g,在自然海区培育条件下,稚螺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5.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幼虫、稚贝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施舌 (Coelomactraantiquata)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西施舌在广东的繁殖高峰期为 5~ 6月 ,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8%左右。 1997年和 1999年两次育苗试验结果 :在盐度为 2 6 .0 0~ 32 .0 0、水温为 2 3~ 2 6℃条件下 ,幼虫在培育密度为 1~ 2mL- 1时生长较好 ,经 9~ 10d培育 ,可进入附着变态期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14 .1μm·d- 1。稚贝阶段在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 1.5~ 2 .0倍时取得较好效果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 112 .4 μm·d- 1。  相似文献   

16.
潘状幼体厌食症是指潘状幼体发育到第2期后,出现摄食突然减少和停食的现象,幼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探讨育苗用水处理方法、抗菌素、有益微生物制剂对防治凡纳滨对虾潘状幼体厌食症的效果。结果表明:1)用次氯酸钠、百碘、溴氯海困对育苗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没有预防潘状幼体厌食症作用,用甲醛处理水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幼体发病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福平、土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防治效果不佳,除利福平外,其他药物组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益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复合活菌制剂EM活菌、虾蟹宝活菌和乐多源活菌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乐多源活菌预防效果最好,幼体发病率仅19.8%,比对照组低63.3%,治疗作用仅乐多源活菌较好,可治愈50.0%的发病幼体,其他活菌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潘状幼体厌食症应采取处理水和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相结合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双棘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002~2003年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的人工繁殖、育苗过程.成熟亲鱼注射LRH-A HCG就可产卵,产卵率55.6%~83.3%,受精率71.0%~87.1%,孵化率77.9%~89.3%.苗种培育期间加强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工作,在水温24.5~29 ℃、盐度26~32条件下,仔、稚、幼鱼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8.
探讨壳多糖(chitosan)对虾苗的生长和抗菌防病的作用。用玻璃缸培育罗氏沼虾和斑节对虾苗,在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壳多糖,人为感染气单胞菌或弧菌,观测虾苗的生长和抗病情况。结果表明:(1)在培养水体中加入壳多糖(50×10-6)能净化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因而可进行不换水育苗;(2)壳多糖(25×10-6~100×10-6)可抑制气单胞菌和弧菌的生长繁殖,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虾苗的成活率;(3)适宜浓度25×10-6~50×10-6)的壳多糖对虾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光周期和维生素对巴夫藻(Pavlova sp.)生长和物质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巴夫藻的培养效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维生素浓度和光周期的双因素实验,培养巴夫藻14 d,测定藻细胞中色素、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并分析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柴油性能的变化。【结果】最适合巴夫藻生长的光周期是16 h∶8 h。在1V 16 h∶8 h的条件下,巴夫藻的生物量干质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分别为501.50和55.54 mg·L-1。在8V 8 h∶16 h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6.21 mg·g-1和2.60 mg·L-1。在8V 24 h∶0 h和8V 16 h∶8 h条件下,脂肪含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30.18%和123.87 mg·L-1。最适合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生产的光周期为8 h∶16 h,在1V 8 h∶16 h的条件下,EPA占比达15.46%。在4V 24 h∶0 h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CN)达到53.98,不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