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陕西歧山等剖面高分辩率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类型研究得知,全新世大暖期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下的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该区全新世可分为三个时期9个阶段,全新世早、晚期分别包括2个阶段,中期包括5个阶段;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森林草原出现;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mm左右。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重点分析了第五次产业革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深刻影响:(1)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2)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改变着工业、商业、城市布局的基本特征;(3)基因工程产业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性质及其功能;(4)新能源产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着新的前景;(5)知识园区的发展改变着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结构;(6)多极化城镇体系将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对流域内各种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大,流域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成为焦点问题,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流域人地系统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流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流域发展规划和管...  相似文献   

4.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义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渊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晓芳 《地理研究》2015,34(2):225-233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叠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两个中心假设,以"二生三"即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六合"投影研究,得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备的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研究表明:以易经的阴阳思想解释人地关系和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或许就是阴阳太极八卦图。并且,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核心的人地关系应是中国地理学继续坚持的方向,而这一理论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汤青 《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它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时间角度看,人地关系的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共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顺应阶段、大规模改造阶段和人地协调共生阶段。在人地关系演进过程中,"人"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了人地关系,并且"人"与"地"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是与特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根据区域间人地系统要素空间流的性质和方向,区际关系可分为封闭式、掠夺式、转嫁式、互补式等4种类型,当前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局部地域3个不同尺度上。为协调区际人地关系,在优化区内人地关系和公平原则条件下,应强调共同利益和跨地区补偿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准确把握和剖析这一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从集中体现地理学世界观基础的地域综合体出发,在地域综合体特征刻画和抽象表达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地域综合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模型,进而揭示了概念模型下的5个基本问题域:理解和模拟系统的外界驱动力、状态、过程和功能,从驱动力调控、状态调控、过程调控和功能规划上提出并模拟和优化人地关系调控方案,最后针对性地讨论了目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人地关系评价、驱动力问题、机理研究和典型实证等4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值吴传钧院士八十华诞(1918~1998)之际,本文谨以他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系统学说为题来祝贺。他在人文地理学中系统阐发了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方法论,是我国最杰出的地理学大师之一,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11.
杜娟  赵景波 《干旱区地理》2004,27(4):535-539
通过对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塬、长安区少陵塬以及宝鸡陵塬的土壤侵蚀调查,得出了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塬区土壤侵蚀的一些重要规律。研究表明,塬区土壤侵蚀较弱,侵蚀强弱以土层是否缺失或土层的厚度变化为主要依据。塬区普遍表现出塬边侵蚀强,愈向塬里,侵蚀愈弱,而且进人塬内部,侵蚀以低洼地为强,高平地为弱的规律。强烈的沟谷侵蚀实际是洼地侵蚀的一种演变形式。冷干和温湿气候均会产生土壤侵蚀,且全新世冷干期侵蚀的土层厚度比温湿期大约7倍,但这并不代表温湿气候比冷干气候更有利于黄土高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会处,地体构造较为活跃.同时,受到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交互作用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下变动,使得古环境产生变化.本研究利用钻孔岩心做地层分析、环境分析及岩心碳同位素定年等资料,了解台湾西南部地壳的活动性、环境演化与各时期海平面变动的历史.海岸线的变动,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亦受到构造沉降活动的控制.综合地壳升降以及海平面升降的数据,推估全新世6200 a BP、3100 a BP和l800 a BP3个海进时期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分别为现今高程20m、10m及6m的位置,这些海平面的变化导致海岸线的迁移,同时影响着先民聚落遗址的变化.并且,利用前述数据推估得出嘉南平原与浊水溪冲积扇的沉积速率大约在3.9~4.5mm/a之间.  相似文献   

13.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考古研究表明,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利用野外考古材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本区文化景观的演变历史;利用土壤剖面、古土壤年代数据、文化遗址中的碳屑显微结构等证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复原了本区自然景观的演变历史;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本区人地系统的耦合演变进程,揭示了本区人地系统演变的时历史规律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玛曲高原东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剖面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风化参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C测年结果,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地化学元素在剖面中的化学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常量元素Ca、Si、Na以强烈迁移淋失为主,Fe、Mg则表现为明显富集;元素活动性及迁移顺序为Ca >Si >Na >Al >K >Fe >Mg;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表明玛曲高原处于脱Ca、Na的初期化学风化阶段;微量元素除Sr迁移淋失显著外,Cu、Mn、Zn均呈现出强富集特征。(2)根据典型地化学元素记录的冷干-凉润-凉干-温湿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化学风化过程划分为3.8 ka BP以前的风化较弱期、3.8~3.5 ka BP风化较强期、3.5~1.6 ka BP风化减弱期和1.6 ka BP以来的风化增强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朱诚  张强  张芸  张之恒  沈明洁 《地理科学》2003,23(6):705-712
通过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高邮龙虬庄和海安青墩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剖面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年代学测定,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人类活动以前,该区距离海洋较远,但受海面变化影响强烈。此后,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7000—6000间的大西洋温暖湿润气候以及3700aB.P.左右期间,该区气候适宜,人类文明在这样的适宜气侯条件下得到长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海安青墩遗址剖面中出现厚达1m多的自然沉积地层,粒度分析以及孢粉分析表明,这一自然沉积地层是4000aB.P.以来的海侵事件所致,正是这次海侵事件,使研究区人类文明得以衰落。  相似文献   

16.
引用城市流强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经济联系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中心性水平较弱,经济网络处于极化发展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西安影响力不断增大,非核心城市影响力降低,在区域内形成"灯影效应".(3...  相似文献   

17.
对玛曲高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剖面(OL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常量元素氧化物总含量为91.93%且SiO2(67.93%) >Al2O3(11.2%) >Fe2O3(3.97%) >CaO(3.76%)>K2O(2.16%) >Na2O(1.81%) >MgO(1.1%);(2)玛曲高原处于较弱的脱Ca、Na初级风化阶段,并伴有碳酸盐的淋失;(3)玛曲高原的气候经历了冷干-凉润-温湿-凉干的冷暖旋回。依据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揭示的环境特征并结合14C测年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划分为4.6 ka BP以前的风沙活动强烈期、4.6~4.3 ka BP的风沙活动较弱期、4.3~0.3 ka BP的固结成壤期和0.3 ka BP至今的风沙活动增强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鄂陵湖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植被带孢粉代用指标,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鄂陵湖流域植被及气候演变记录。1)1.90~1.60 ka BP,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原为主,区域气候干旱寒冷;2)1.60~0.80 ka BP,为高寒草甸景观,孢粉组合反映出次生植被具有垂直地带性,湖滨地区次生植被为十字花科及紫菀属,而阴坡和山顶区则为紫菀属及蒲公英属,干旱程度有所缓解;3)0.80 ka BP~,整体景观为莎草、十字花科、蒿属为主的高寒草甸景观,气候转向暖湿,但整体仍较为干旱。其中,0.66~0.84 ka BP出现一次湿润时期,植被丰富。  相似文献   

19.
柯贤坤 《地理研究》1987,6(2):96-96
本文运用现实主义原则,借助干粒度分析、孢粉分析、微体生物分析、重矿物分析和14C年代测定等实验手段,对江苏滨海平原地区现代潮滩沉积和全新世钻孔样品进行了分析对比,主要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03,23(5):554-559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2O3和 Al2O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