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鲎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根  汪德耀 《海洋学报》1988,10(5):596-60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术和电子显微镜术研究中国鲎的卵子发生,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四个阶段,卵原细胞由生殖上皮发育而来,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质呈嗜酸性,细胞器不发达;核仁呈均匀致密的结构,早期卵母细胞在生殖上皮发育,细胞质呈弱嗜碱性,细胞器也不甚发达;在早期卵母细胞的开始阶段,核发生减数分裂前的变化。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依靠柄细胞悬浮于卵巢小管;卵母细胞为基膜所覆盖,细胞器很发达;核仁出现空泡,形成状核仁,染色质呈分枝网妆,卵黄膜的出现是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的显著标志;质膜出现微吞饮活动;细胞质形成和积累大量的卵黄粒.在卵黄支生中,四种细胞组分:高尔基液泡、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和微吞饮泡可能参与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虾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和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及数目、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等,可将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巢壁由结缔组织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卵母细胞发育区.根据卵巢的体积、颜色和主体卵细胞的类型等,可将中国龙虾的卵巢发育分为形成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共五期.  相似文献   

3.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卵子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的形态学变化,以探究可口革囊星虫卵子发生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巢位于收吻肌基部,由小叶组成的带状或块状组织。卵原细胞在卵巢中发育至早期卵母细胞时期单个或成团脱离卵巢入体腔液中,卵母细胞团细胞很快分离为单个细胞;卵母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成熟后进入肾管;生发泡破裂是卵母细胞成熟的标志;体腔中卵母细胞无滤泡膜,卵黄膜的形成与发育靠卵母细胞本身;卵径小于60μm的卵母细胞呈圆形,卵径大于60μm的卵母细胞为卵圆形,形态上成熟的卵母细胞短径约115-120μm、长径约140—145μm、卵黄膜厚7—9μm。以卵原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将可口革囊星虫的卵子发生过程划分为:卵原细胞增殖期(卵径〈10μm)、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卵径10—20μm)、卵母细胞大生长期Ⅰ(卵径20—60μm)、卵母细胞大生长期Ⅱ[大小为(60pm×70μm)-(120μm×145μm)]、卵母细胞成熟期及退化期6个阶段,反映了可口革囊星虫卵子发生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Ⅱ.卵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洪水根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0-284
自1985—1988年,每年4,5月间取厦门海区捕捞的长毛对虾雌虾卵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的卵黄发生。结果表明,卵黄粒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外围的卵质中最早出现;卵黄粒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最先参与卵黄粒形成的细胞器是线粒体;随后高尔基液泡、内质网膜囊、溶酶体及核糖体等细胞组分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还讨论了滤泡细胞与卵黄蛋白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厦门文昌鱼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92,14(6):92-9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较详细观察了文昌鱼不同时相卵原和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在第1和第2时相早期卵细胞中,可见核仁外排,核旁有核仁样体和卵黄核为其特征.从第3~5时相,即卵母细胞大生长期至成熟期,卵母细胞的核和胞质发生显著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核孔稠密分布,核被膜突起和凹陷,在胞质中可见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环层瓣状体,等细胞器参与卵黄颗粒的生成,以及随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这些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结果可为文昌鱼生殖生理学和人工繁殖及资源保护提供较完整的细胞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具有独特的雄性育儿繁殖方式, 其卵巢和精巢结构也极其独特。本研究系统阐明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的性腺及生殖细胞的发育特征, 根据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 将线纹海马的精巢和卵巢发育过程均分为6个时期。其中, 卵巢发育方式为不同步成熟型, Ⅰ期卵巢只包含第Ⅰ时相卵母细胞, 包括卵原细胞和早期初级卵母细胞(d<20μm); Ⅱ期卵巢开始出现第Ⅱ时相卵母细胞(d=20~140μm); Ⅲ期卵巢卵母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体积增大, 并开始出现第Ⅲ时相卵母细胞(d=140~260μm), 此时细胞内开始出现皮质小泡、卵黄颗粒和卵黄膜; Ⅳ期卵巢开始出现第 Ⅳ时相卵母细胞(d=260~1100μm), 卵黄颗粒充满整个细胞质, 形成过渡期的卵黄球; Ⅴ期卵巢出现大量第Ⅴ时相成熟卵母细胞(d=1100~2000μm), 细胞内形成流动性卵黄囊; Ⅵ期卵巢为排卵不久后的卵巢, 卵母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线纹海马精巢属于非限制型小叶精巢, Ⅰ期精巢主要含精原细胞, 核大, 含一到多个核仁; Ⅱ期精巢开始形成精小囊, 囊内出现初级精母细胞; Ⅲ期精巢呈乳白色, 开始出现次级精母细胞; Ⅳ期精巢体积较 Ⅲ期时显著增大, 开始出现精子细胞, 并逐渐移向中央生精腔; Ⅴ期精巢内含大量的成熟精子, 随时准备释放。精子释放后精巢进入Ⅵ期, 残留少量精细胞在生精腔中。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 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的信号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卵黄囊中呈阳性, 且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而增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海马属鱼类雄性繁殖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连续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激活和早期卵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及再发育的卵巢中,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主要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分化、生长、成熟这两个阶段.依据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等6期.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这可作为卵子成熟的形态学标志.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纺缍体长轴的旋转可以发生于卵巢中,与精子及海水的刺激无关.初级卵母细胞达到形态和生理上都成熟的时间窗口很窄.精子入卵引起卵子的激活和减数分裂的完成.23℃下离体培养时,第一和第二极体分别在卵产出后约40min和2h释放.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在卵产出后约5h通过联合形成合子核.卵产出后约6h,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核分裂后期,但卵裂沟直到卵产出后13h才能观察到,此时核已完成了2次分裂,形成合胞体胚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三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  相似文献   

13.
吴宝铃  钱培元 《海洋学报》1987,9(2):223-226
本文在亚微结构水平上介绍了多毛类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Fabricius)卵子发生的形态学,包括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和高氏体的变化,胞内腔隙和细胞表面陷窝的形成以及卵黄的自体和异体合成等。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及高氏体参与卵黄合成和卵黄前体物质运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洪水根  朱燕 《海洋学报》1990,12(2):231-235
本文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长毛对虾卵子发生中主要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志南  李复雪 《海洋学报》1991,13(5):679-683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术研究青蛤的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形态及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结果表明,在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细胞核大,线粒体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卵黄膜出现,卵黄粒刚开始合成。在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卵黄物质。细胞核伸出的伪足状突起伸入到细胞质内,核孔孔径变大,细胞核与细胞质交换极其强烈。此期细胞内容物丰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核糖体增多。在成熟期,卵母细胞胞体达到最大,细胞器不发达,细胞质充满卵黄粒。电镜下观察还表明,线粒体、高尔基液泡、粗糙型内质网、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等五种细胞组分参与卵黄粒的形成。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所需卵黄蛋白的细胞内、外来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1989-1994年每年4-5月,在福建省漳浦县海区采集长毛对虾,以雄虾精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的精子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可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精原细胞染色质呈团块状分布在核内膜,孢质电子密度低,呈嗜酸性,细胞紧密排列在一起;初级精母细胞核糖体密度高,胞质呈现嗜酸性;次级精母细胞经历减数分裂变化;精子在细胞变态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缢蛏卵子发生过程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的特征。在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着核质外排小体和大量的核糖体。在卵黄发生期,卵质中可见发达的内质网、环孔瓣状体和大量的线粒体及高尔基体等;卵核上有核膜泡和核膜小管的结构,并可观察到核孔数目大量增加。文中讨论了上述几种结构在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的未分化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 ,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状况及核仁在卵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对栉江珧生殖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卵黄形成期早期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和细胞核迅速增大 ,核内核糖体等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活跃地向胞质转移 ,同时滤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内卵黄形成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其合成过程始于卵黄形成期中期 ,并一直延续至后期。在卵黄形成期中期 ,发现滤泡细胞内的线粒体也有类似的卵黄物质合成功能。同时滤泡细胞继续有物质通过指状通道进入初级卵母细胞 ,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卵黄物质。卵黄形成期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核膜逐渐消失 ,随着卵黄粒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大量沉积 ,滤泡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向初级卵母细胞的转移通道变细 ,转移过程也最后停止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海营盘海域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卵巢发育、卵子发生的组织学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钝缀锦蛤卵巢发育一年为一个繁殖周期, 分为增殖期(6月底—7月)、生长期(7月中旬—10月中旬)、成熟期(11月—翌年2月底)、排放期(3月—4月)、休止期(5月—6月)共5个时期。钝缀锦蛤卵巢发育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个体间的性腺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在广西北海营盘海域, 钝缀锦蛤每年在6月底—7月初性腺开始发育, 在翌年3月—4月底成熟的卵子大量排放。依据钝缀锦蛤卵细胞发育的相关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卵原细胞期, 第二阶段为初级卵母细胞期, 第三阶段为次级卵母细胞期, 第四阶段为成熟卵母细胞期。根据透射电镜观察钝缀锦蛤卵黄的发生, 可将其分为3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为卵黄合成前期, 第二时期为卵黄合成期, 第三时期为卵黄合成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