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惠远  刘淑琴 《新疆地质》2007,25(2):196-198
以大量钻孔煤心化验成果及煤岩鉴定特征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利用各煤层煤的灰份、镜质组份指标的差异性进行煤层对比,很好地解决勘查中各煤层的编号归属.  相似文献   

2.
宁夏王洼煤矿补充勘探区延安组第二含煤段中8号煤组厚度大、结构复杂,在详细叙述8煤组各分煤层特征基础上.根据标志层特征、层间距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各分煤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8煤层为煤组主体煤层,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8—2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3煤层为有可采见煤点但不连成片的不可采煤层;勘探区西部边界外由于地处鄂尔盆地盆地边缘存在无煤区。  相似文献   

3.
胜利煤田是内蒙东部地区一个低煤阶含煤盆地,共有七个可采煤组。依据目前的勘探程度,该煤田的煤储层属于低压、低渗、低饱和煤层,因此仅考虑计算吸附储量。在计算煤层含气面积时,基本上是以Ft14、F22、F8等断层为界,煤层厚度依据钻井取心与测井解释成果。经计算在各煤层中,6煤组储量最高为6.32×10^8m^3,11煤组最低为0.14×10^8m^3,预测总储量为14.17×10^8m^3,以此推断胜利煤田应属小型煤层气煤田。  相似文献   

4.
测井解释煤层甲烷含量与煤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煤层甲烷含量和渗透率是评价煤层甲烷地面抽放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对南,淮北部分井田测井曲线,煤层甲烷含量和煤结构的研究,认为测井曲线解释煤层甲烷含量和煤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符俊辉 《西北地质》1997,18(1):7-11
对西北地区各大盆地侏罗系主要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层数,煤层总厚,可采煤层层数,可采煤层总厚,含煤系数等进行了详细感觉众而揭示了该A我侏罗系煤层的分布规律,讨论了侏罗系煤层特征,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及颜色特征在西北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煤中微量元素特征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珲春煤田的含煤地层为古新统一渐新统珲春组,因其煤层层数多、煤层薄,标志层少且不稳定等,使煤层对比困难。但利用 Ge、V、Mn、Ni 4种元素在各煤层中的分布特征对比煤层,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道香 《贵州地质》1990,7(2):149-154
本文通过对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层分布的研究,介绍了晚二叠世煤层在龙潭早、中、晚期及长兴阶等各时期煤层层数、累积厚度、含煤率的时空变化特点,并着重指出各时期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情况及富煤带(区)、富煤中心在沿海岸线上、下的过渡相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黑岱沟露天煤矿6号复煤层位于太原组,是区内开采的主要煤层,煤层总厚度为18.07~41.12m,平均厚度为28.88m.结构复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分层。由于成煤时期沼泽环境的变化,使各分煤层煤质在垂向上有差异。通过对6号复煤层各分煤层的煤质特征分析,得出6号煤各分层的宏观煤岩成分以暗煤及丝炭为主,亮煤次之;显微组分含量以惰质组为主.含量为41.6%~65.6%,平均含量达57.6%;镜质组含量较低,平均为35.9%;灰分产率6Ⅳ最低.为低中灰煤,6Ⅱ灰分产率最大,最高达49.8%,是该区典型的高灰煤。各煤分层的水分及硫分变化不大,属特低硫-低硫低变质阶段的长焰煤(41)、不粘煤(31)。  相似文献   

9.
影响煤层构造变形特性与机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煤级的煤样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煤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较弱的岩石。影响煤层构造变形机理的关键因素是煤级,随煤级增高煤层塑性减弱、脆性增大。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的煤层,煤级较高煤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不能完全用煤层本身强度特性解释煤层容易发生强烈流变或成为拆离、滑脱层的现象,需考虑其它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1.
煤层流变及其与煤矿瓦斯突出的关系—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琚宜文  王桂梁 《地质论评》2002,48(1):96-105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受层间滑动作用容易发生流变。本文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详细分析了煤层流变所引起的煤层形变宏观、微观及构造煤特征,总结了煤层流变构造发育的规律。煤层流变引起煤层形态、煤厚及煤体结构的变化,并形成各种构造煤。利用煤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进行了应力、有限应变分析,探讨了煤层流变机制是以剪切为主,伴有挤压的后期构造作用。海孜煤矿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但煤层受力的主要方向始终为NW-SE向,这与煤层发生流变形成总体NE-SW向增厚变薄带的展布方向是一致的。已采区的煤层流变有:韧性流变、脆性流变及韧脆性流变。煤层流变引起的厚度变化和煤体结构的破坏是造成煤矿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木里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炼焦用煤为主。聚乎更矿区四井田位于木里煤田的最西端,经详查、勘探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t,煤类为气煤、1/3焦煤、焦煤、1/2中粘煤、弱粘、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通过对下2煤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煤类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内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含煤地层和上覆岩系的总厚度增大而增高,在垂向上随煤层层位的降低而增高;四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其煤类分布总体表现北东到南西沿煤层倾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沿煤层走向呈带状分布,但在井田边界断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要比其它地段相同深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四井田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部分地段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仓矿区煤炭资源丰富。主采煤层属巨厚煤层,其煤层结构和煤种结构一般都很复杂,按不同煤种进行分层开采,有利于煤炭资源合理利用。江仓矿区20煤煤种结构变化大,且无规律可循,探讨了分煤种计算储量的几种方法,对未来煤矿的设计与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瓦斯突出煤和非突出煤AVO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Zoeppritz方程,对煤层进行AVO正演模拟,得到煤层的AVO响应曲线。瓦斯突出煤与非突出煤的AVO响应对比表明,无论是瓦斯突出煤还是非突出煤,其顶界面AVO响应在总体上表现为地震振幅绝对值随偏移距增加而减小的特点,但是瓦斯突出煤的截距绝对值要大于非突出煤的截距绝对值,瓦斯突出煤的斜率要大于非突出煤的斜率。煤层厚度变化会对AVO响应产生影响,当瓦斯突出煤和非突出煤的厚度相同时,瓦斯突出煤的截距绝对值大于非突出煤;当厚度不同时,瓦斯突出煤的斜率大于非突出煤的斜率。瓦斯突出煤与非突出煤的AVO响应差异,可为地球物理参数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掘活动引起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场重新分布、煤体破裂、瓦斯运移等活动,煤体内部内能,势能等能量不断发生转换,并向外辐射电荷、电磁等能量,致使煤体应力,煤体温度发生变化。使用煤体应力、煤体电荷和煤体温度多参量监测技术,对工作面前方煤体压力、煤体电荷和煤体温度进行持续监测,可判断煤体应力变化、瓦斯运移及煤体破裂状况等,从而确定煤层动力灾害危险程度。通过现场试验研究表明:含瓦斯煤层煤体应力突变时,煤体辐射电荷量增加、煤体温度降低,应力平稳变化阶段,煤体温度、煤体电荷信号基本稳定不变。因此,可利用对煤体应力、煤体温度和煤体电荷的监测结果,判断煤层动力灾害危险性,并且煤体应力、煤体温度、煤体电荷监测技术可相互补充验证,增加动力灾害预测可靠度。力-电-热多参量预测技术可提高煤矿动力灾害预测准确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后备煤炭资源基地,煤层大多聚集在白垩纪断陷盆地中,其中,五间房含煤盆地煤炭资源丰富。通过对该盆地东南部3个钻孔57件煤样的煤岩学和煤化学分析,探讨了煤层的煤质特征、煤相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煤层以低—中高灰、高挥发分产率和低—特低硫为特征;具有较高的镜/惰比和结构保存指数;煤相类型主要为潮湿森林沼泽相,自下而上,成煤泥炭沼泽覆水程度总体有所加深,上部泥炭沼泽具有水体逐渐加深的水进型特征,下部泥炭沼泽具有水体逐渐变浅的水退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东煤田杨家湾勘查区钻孔煤层煤质分析显示,太原组煤层以中硫、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发热量的气煤和1/3焦煤为主,山西组煤层主要为特低硫、中高灰、高挥发分、中发热量的气煤。利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工艺性能数据分析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洁净煤等级6级划分方案,对本区煤的洁净等级进行了划分:山西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Ⅲ-Ⅳ级,以Ⅳ级为主,属中等-较好洁净煤,太原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Ⅳ级,属于中等洁净煤;山西组和太原组浮煤洁净等级为Ⅱ-Ⅲ级,均属于较好-好洁净煤。  相似文献   

19.
基于煤炭地质转型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求的精细化勘查,梳理以往研究中稀缺煤、稀缺煤种、特殊煤、特殊煤种的含义,指出了特殊用煤是基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特殊工业用途的煤炭资源,其主要种类有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以及特殊高元素用煤。本次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以煤岩煤质评价为基础,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为目标,归纳了特殊用煤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评价参数,初步提出了基于煤岩煤质特征、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的特殊高元素用煤–焦化用煤–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的特殊用煤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并对晋陕蒙3省的煤炭资源进行了分级评价,统计了75个国家规划矿区液化、气化和焦化特殊用煤保有资源/储量。认为新形势下特殊用煤的研究方向是修改完善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制定煤炭利用的分质分级评价标准,按照煤炭利用工艺要求实现煤质和资源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