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re the principal branches of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are both quantitative methods used to recover past events and even to forecast events based on precisely determined parameters. There are four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hich we summarize with two spe-cific cases, one of which is about a typhoon’s development and its precipitation, and the other of which i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China. The differences focus on four aspect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work; the simulation data source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the core of the study object and the method of forecast application. As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ideology of the man-land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at present.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ill exhibit crossing and blending in the future to reflect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phenomena better.  相似文献   

2.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11,30(3):387-396
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  相似文献   

3.
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土地是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地表复杂系统,建立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模型对于理解沙漠化演变过程、预测发展趋势以及进行科学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为典型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针对气候变化、土壤水分、人口、经济、放牧、土地利用六大沙漠化驱动力建立其与植被NPP的影响与反馈,结合不同沙漠化等级对应的NPP阈值范围,构建耦合自然-人文因素的沙漠化动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基于MODIS影像反演的实际NPP的对比表明,模型总体较为可靠。对不同情景下研究区2011-2030年植被NPP及沙漠化动态模拟分析表明,降雨是控制研究区沙漠化动态的主要因素,但在未来人类活动不变的情况下降雨量增加50%仍不能改变现有的沙漠化状态; 禁牧休牧相对于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政策更有利于植被恢复,但总体成本较高; 单独政策均无法改变现有的沙漠化状态,而这些政策的取消则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导致沙漠化朝重度和极重度方向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则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选择不同政策组合来确保沙漠化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牛方曲  孙东琪 《地理学报》2019,74(12):2604-261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人和自然关系出现严重不协调,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此同时,为实现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亟需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学者和政府需着力解决问题是,在未来中长期内,中国应当期望多高的经济增长率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或调控手段?本文对影响乃至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与支撑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模拟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阐释未来经济增长可能的方案及其对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主要因素)的要求,对中国资源环境状态和发展状态做出预警。模拟结果显示,为实现2050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考虑技术进步会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的前提下,中国采取3.8%~6.3%的经增速较为适宜。在该区间内,3.8%~4.4%是较为安全的发展速度,而4.4%~6.3%的发展速度则要求较高的技术进步。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情景,选择更优发展方案,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也是对“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的响应,从人口和产业发展速度方面发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对我国3大地带及地带间地面交通线路密度的绝对差、相对差进行了测度,表明3大地带内部及地带间的相对差和绝对差都很大且存在扩大的趋势.区位熵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区位熵大于1的省域集中在东部,西部区位熵普遍偏低,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域的区位熵都在0.5以下的极低水平.对主要人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表明: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经济、社会诸多因子的相关性都很强,其中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强,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负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少尧  邓伟  胡茂桂  张昊  王占韵  彭立 《地理学报》2022,77(5):1225-1243
山区因其人文自然交互过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时空分异性与不确定性,成为典型的过渡性地理空间,其类型量化识别与分异特征的解析可为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不确定性的概念构建时空变率指数,识别出中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分布与分区,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地理时空变率的驱动力谱。结果发现:中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总面积为238.32×104 km2(约占中国陆表面积的1/4),其地理时空变率从第一阶梯到第三阶梯呈递减趋势;全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可分为12个分区,其中昆仑—祁连山分区面积最大;人文驱动因子对人口与土地利用的时空变率解析力最强,基础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变率与地理时空变率指数的解析力最为显著,各因子中海拔与夜间灯光的解析驱动力最强。整体而言,人文要素的时空动态均对东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具有显著的塑造性,而西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主要受到自然要素的时间变化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变化所驱动。本文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人地关系地域性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92~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世界206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的分布特征,以及178个国家或地区指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世界各国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很大,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越大;除重债穷国碳排放强度低于高收入国家外,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放强度越低。②世界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存在17阶段(年)的σ收敛,而世界各国碳排放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③全球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具有β绝对收敛性。  相似文献   

9.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干旱区绿洲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县1949\_2004年的自然与人文统计资料,首先分析了五十余年来该县耕地变化的情况。然后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往往构成一定区域绿洲发展的基本限制,人为因素在短时期内,对耕地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如果顺应自然因素的限制,则对绿洲发展有利,绿洲稳定性增强;反之,绿洲稳定性减弱,由于新疆绿洲外围多为戈壁及沙漠,因此,对绿洲的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绿洲为前提,合理利用水等自然资源,否则绿洲的面积随时都有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992~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世界206 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的分布特征,以及178个国家或地区指标的收敛性。研 究表明:①世界各国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很大,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 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越大;除重债穷国碳排放强度低于高收入国家外,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 放强度越低。②世界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存在17阶段(年)的σ收敛,而世界各国碳排放 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③全球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具有β绝对收敛性。  相似文献   

11.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着手 ,论述人居环境与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为人居环境研究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人类活动   总被引:11,自引:13,他引:11  
简要回顾了土地与土地沙漠化过程中,指出了人类对土地的特殊需求.引起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沙漠化。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人类在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人类在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地位与其主观能动性,给出几点防治沙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括城市的区域做为可持续开发的研究对象,探讨包括区域经济、住宅、环境、土地利用及交通在内的可持续地区域开发战略,分析在实施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时可能出现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并论述规划家为消除其矛盾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剖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区域系统 ,提出区域的构图 ,指出区域开发与区域演化的本质和过程 ,而区域开发表现为构建性开发和有序性开发两个阶段。强调区域发展是在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开发中完成的 ,发展的内涵远高于增长的内涵。区域发展可用熵与综合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高度化的区域具有一体化趋势、结构有序和功能优化的效应。区域开发和有序的核心及标志是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由总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特点入手,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困境;知识经济向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信息化,综合化,决策化和持续化的要求;最后重点展望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 总结,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学者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 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 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 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 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评价的尺度问题等是目前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亟待开展的研 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其资源禀赋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其社会经济实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启动力,区域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和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选择了当前我国的三类典型地区,在诊断共区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1):9-13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中美人口贩运历史和现状,从国家方略、法律法规、工作机构、预警系统和受害者救助与安置回归5方面,比较了两国在打击人口贩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结果发现,中美人口贩运治理国家方略,均是在“以人为本、协同预防、依法打击、积极救助、妥善安置”的框架下制定的。中国更多的是针对打击国内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全面性,而美国则是重点治理商业性跨国人口贩运。中国治理的特色在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自治,一旦方略、法律法规形成,能够迅速覆盖全国执行;而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是合作而非隶属关系,加之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治理人口贩运问题的全国执行度、联动性还需进一步考察。最后,就中国如何应对和治理拐卖人口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体包括:1)加大对《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的实施力度,各地需因地制宜地明确行动措施;完善与国家法的衔接并合理吸收借鉴,持续推进针对打击人口拐卖的专门立法,增强应对能力;2)加强国际合作,重视社会建设和治理跨国、跨地域人口拐卖问题;3)细化反拐工作机构,成立专门工作组,设置专项经费,畅通建议渠道;4)构建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