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雾是辽东半岛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浓雾天气常常造成沈大高速公路严重的交通事故,而沈大高速公路贯穿整个辽东半岛,因此,做好辽东半岛地区雾的预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沈阳、辽阳。鞍山、海城、营口、大洼、盖州和熊岳等8个气象站1985年到1990年的资料,定义的雾日为有2站出现浓雾或1站浓雾同时2站轻雾。2辽东半岛雾的概述统计分析8站的雾日资料,得到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每年雾日为21~44次,平均为29次,秋冬多于春夏。从地理分布特征(表2)看,6年中大洼出现的雾日最多,为7…  相似文献   

2.
沈大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7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6站雾日资料对沈大高速公路雾的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雾日偏多,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内陆地区雾日偏少,且呈下降趋势。内陆地区雾多出现在秋冬季,沿海地区多出现在夏季。雾多在凌晨至日出前后时段生成,日出后逐渐消散,持续时间多为1—3 h。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和风向对雾的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相对湿度在90%—100%时,春季气温为-5—15 ℃、夏季为16—24 ℃、秋季为-3~19℃、内陆冬季为-20~2 ℃,沿海冬季为-7~4 ℃范围内,内陆风速为0—3 m•s-1,沿海风速为0—6 m•s-1,且沿海地区为偏南风时,雾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河北省11条高速公路沿线156套交通气象监测站资料、142个国家气象站雾灾资料、因雾造成的交通事故和封闭管制资料、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路网密度等资料,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空间脆弱性以及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建立了高速公路雾灾风险区划模型,并绘制河北省高速公路雾灾风险区划图。结果发现:(1)河北北部地区、西部山区、沧州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雾灾风险等级较低,而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雾灾风险等级较高,可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在相同区域内,局地浓雾多发、交通事故多发、大范围雾日多都可造成高速公路雾灾风险等级升高。  相似文献   

4.
沈大高速公路旁粮食和水果中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沈大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采集高速公路旁种植的粮食和水果样品进行了重金属铅和镉的测定。结果表明:沈大高速公路旁粮食和水果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铅镉污染,不同作物呈现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特征。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的水果中重金属的分析表明,土壤吸收和大气尘降是农作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公路交通的铅镉污染仍然是影响路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雾对河源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分析雾的形成、雾对交通的影响、雾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雾对河源高速公路的影响,并对未来开展高速公路雾的监测和预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以下简称西咸机场高速公路)段交通气象站及其10km范围内区(县)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MICAPS高空和地面资料,研究了西咸机场高速公路雾的变化特征、典型环流形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雾主要发生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越小的雾生成的时间越集中,2月、4月和10—12月出现的雾可持续较长的时间;典型雾日,500hPa陕西关中地区为一致的西北或偏西气流,850hPa陕西关中及其以南地区受弱暖脊控制且处于反气旋环流的底部,西咸机场高速公路及其周边地区近地面层有逆温形成,且风速小,湿度大;有利于雾发生的气象条件包括相对湿度≥80%、地面风速≤3m/s和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3℃等,14时相对湿度、14时气温与未来时刻气温的差都与相应时刻能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年雾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关于雾的各项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包括气候统计方法对雾特征的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对雾的机制研究、雾微物理结构研究、雾的监测识别与预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包括高速公路大雾天气的研究、霾研究、雾与城市化相互作用以及沿海和复杂地形地区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冷空气影响辽东半岛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梁军  陈联寿  张胜军 《大气科学》2008,32(5):1107-1118
Matsa(0509)是直接登陆辽东半岛的变性台风,利用MM5v3模式对2005年8月8~9日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发生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通过敏感试验研究冷空气对辽东半岛热带气旋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热带气旋外围,对辽东半岛地区对流云团的强度、上升运动及其降水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流层中下层弱冷空气和对流层中上层较强冷空气的作用,使辽东半岛地区的回波强度和上升运动明显加强,有利于半岛地区暴雨增幅,其中对流层中上层较强冷空气对辽东半岛暴雨的作用显著。无冷空气影响或对流层中下层强冷空气作用时,辽东半岛上空的上升运动和回波强度明显减弱,强对流维持时间短,半岛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使用2003年10月-2005年3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云岩雾区路段5套能见度仪的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每分钟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 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的能见度特征.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各月雾日频率以1月最多, 近一半的天数都有雾; 3月次之, 7月最少.11月到次年5月雾日占全年雾日的80%以上, 形成明显的"雾季".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存在日变化, 雾的频率在一天内凌晨最高, 午后最低, 明显比辐射雾的日变化小, 说明夜间辐射降温虽然不是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起雾的主要原因, 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虽然南岭山地雾区大气中含有丰富的凝结核, 南岭山地形成浓雾还是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至少要达到91%以上才能形成雾.在雾区出现5.2 m/s的大风时仍然有雾, 有雾时90%以上的风速在3 m/s以下, 有几乎一半的浓雾出现时风速在2 m/s左右, 这与辐射雾形成时大都是静小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受地形影响比较大, 迎风坡出现雾的频率比背风坡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气象台站监测资料、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监测资料和高速公路路况管制信息,分析灾害性天气对河北高速公路通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北高速公路通行受阻有38.3%是气象因素造成的,其中以雾居多,冰雪次之;2雾造成的通行受阻月、季变化特征最显著,秋冬季节发生频次较春夏两季明显偏多、影响时间明显偏长;3雾造成的年平均通行受阻日数呈现东南部平原多、西部北部山区少的特征,冰雪则相反;4通过分析2010—2013年26次典型的高速公路雾天气过程,结合2013年1月雾多发时段能见度对高速公路通行的影响,初步建立了高速公路大雾预警模型,并提出灾害性天气下交通气象服务对策,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应对灾害性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任国玉 《气象科学》1998,18(4):373-380
根据5个代表性台站的温度等级资料,得到了东北科尔沁地区1911-1988年区域平均的温度等级时间变化序列。这个地区冬季温度在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上的变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十分相似,但夏季温度的变化在各种时间尺度上同辽东半岛均存在较显著差异。本世纪科尔沁地区冬季温度和辽东半岛一样出现了明显增暖趋势,而夏季温度的变凉趋势却不如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京秦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监测站实况资料,通过对84个站次的浓雾雾生和雾消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高速公路沿线浓雾和强浓雾天气雾生雾消的预报指标。爆发性强浓雾期间能见度少波动,在能见度爆发下降前,温度下降过程中的小幅上升对能见度突然下降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相对湿度在能见度爆发下降前1 h内达到80%以上。一般性强浓雾大多数出现在温度波动之后继续直线下降期间;在500 m浓雾出现15 h之前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能见度达50 m之前相对湿度基本达饱和状态。浓雾消散主要有两个方面,因冷空气造成的雾消,预报应着眼于冷空气前锋影响高速公路所在区域的时间;而由辐射升温造成的雾消,预报应着眼于对天空状况和升温速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0—2012年江西省89个气象站逐日雾的观测资料以及高速交通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特点总体是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多,丘陵平原湖泊地区雾日数少。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秋季和春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雾日数明显偏多,21世纪以来雾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变化比丘陵平原湖泊地区的要大,属于雾日数异常敏感区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的雾日数偏少,高海拔地区或山区的雾日数偏多,80年代以后则呈相反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芜湖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和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6日安徽省沿长江东部大范围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环流背景及雾生消的物理条件。结果表明:安徽沿江东部地区此次春季大范围雾的性质为辐射雾,雾发生时雾区上空为西到西南风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地面为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由雾生消的物理条件可知,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和长波辐射降温造成的水汽凝结是此次大范围雾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近地面逆温层有利于雾的维持,且随着近地面逆温层的抬升,雾层变厚并发展。低空的逆温层则形成稳定的层结,阻止水汽向上传输。近地面风速大小合适,风垂直切变小,低层有湍流,中层无明显上升运动,构成雾形成的有利动力条件;而湿层变厚又阻止了水汽向高层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雾发生和维持的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和动力条件逐渐消失,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雾气候特征与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利用广西沿海地区7站多年的雾日、雾发生时间、雾维持时间及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海、防城和防港3站呈上升趋势,另4站则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明显,12月至次年4月是雾的高发期;雾多发于6至12时且绝大部分雾的维持时间都在1h以上;雾最小能见度低至30m;总结了产生该地区大范围雾的五种天气形势,供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焦郑高速公路沿线雾天气气候特征及能见度与最大车流量的关系.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单站要素资料,选择预报因子,建立了雾天气预报方程.利用天气雷达进行临近监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17.
气象知识     
<正>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6年广西89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广西各高速公路出现大雾的频数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广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各种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位于九华山不同海拔高度上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平地区为19 d,低山区为82 d,半山区为145 d,高山区为110 d,平地区雾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山区雾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地区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山区的雾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平地区雾日10月-次年1月出现频率较高一些,山区雾日的高值出现在3月,低值出现在7月,1-4月山区雾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地区;平地区和低山区最易生成雾的时间在05-07时,半山区和高山区在04-08时;平地区和低山区的雾主要在08-10时消散,半山区和高山区主要在09-11时;半山区雾的平均持续时间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大于其他区域,高山区雾的最短持续时间仅有0.2 h;未饱和湿空气随气流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上升运动的作用,气团抬升冷却,在喇叭口底部区域水汽达到饱和而形成雾;地形逆温的存在提供了稳定的层结条件,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山区风场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0.
焦郑高速公路雾天气预报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焦郑高速公路沿线雾天气气候特征及能见度与最大车流量的关系。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单站要素资料,选择预报因子,建立了雾天气预报方程。利用天气雷达进行临近监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