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应用逐步回归和契氏周期分析法,对宽城台目视水管倾斜仪连续五年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较好地排除了各种因素对观测资料的影响。回归计算结果,复相关系数γ_(EW)=0.99,γ_(NS)=0.93,中误差M_(EW)=±5.3、M_(NS)=±4.6微米,契氏法拟合结果,前三阶分量占主导优势,反映了该台资料的卓越周期余差平稳,五年平均中误差为M_(EW)=5.6,M_(NS)=3.5微米,与回归计算精度相当。本文还研究了叫归计算中采用的诸物理因素和卓越周期之间关系以及干扰机制。最后还讨论了两种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448—1989年的地震资料,依极值统计方法计算该区未来地震三要素,又用最小二乘原理分两种情况计算出了该区未来地震三要素的区间。第一种情况考虑相对平静期,计算结果为:M_s=7.1±0.8级,φ_N=39.°87±3.°58,λ_E=120.°78±3.°47,△T=9.32±1.75年。第二种情况不考虑相对平静期,计算结果为:M_s=7.0±0.8级,φ_N=39.°84±3.°58,λ_E=120.°65±3.°47,△T=6.95±1.75年。  相似文献   

3.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短基线的检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 0 0 0国家重力基本网》工程短基线进行了复测。经资料处理 ,庐山基线各测站相对重力值精度的平均值为± 0 .0 30 μm·s-2 ,各测段重力差精度的平均值优于± 0 .0 4 2 μm·s-2 ;灵山基线分别为± 0 .0 32 μm·s-2 和± 0 .0 4 5 μm·s-2 ;两条基线最大重力差分别比原来减少 0 .0 8μm·s-2 和增加 0 .0 3μm·s-2 ;新引进的两台重力仪分别在长基线和短基线上标定的一次项系数K1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三角多项式模拟LCR -G115 0重力仪的周期误差 ,在短基线上进行了成功的标定 ,并取得显著的改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积分采样数据的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以相应的固体潮体应变为理论值,对庐江台自流井流量1987年7月~1988年1月的观测数据(脉冲数)进行了调和分析计算,主要潮波结果为:振幅因子(脉冲数/10~(-9))O_1波:49.6±0.6;M_2波:50.8±0.3;其相位滞后分别为-4°.6±0°.7、6°.9±0°.3。说明以该井流量做为体应变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局部地形改正、平均空间重力异常、高程异常、垂线偏差等重力场及其派生量的计算方法 ,并着重估计了它们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 :我国 5′× 5′平均空间重力异常中误差小于± 5 .0× 10 - 5ms- 2 的占 4 0 .2 % ,总体精度为± 9× 10 - 5ms- 2 。 5个地区垂线偏差子午分量中误差平均值为± 1″ .2 8,卯酉分量中误差平均值为± 1″ .71。 3个地区高程异常中误差平均值为± 0 .173m。用EGM 96计算我国高程异常的中误差为± 0 .984m。  相似文献   

6.
张北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及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年 1月河北省张北 6 .2级地震前 ,在震中区西部存在一个幅度为 2 0mm的隆起异常区 ,震后异常恢复。根据张北地区 1984~ 1991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反演地震孕育期间的力学参数 ,结果显示震源区受力增加了32× 10 14 N ;力系中心位置为 4 0 .99°N ,113.99°E ,力系的方位角α =2 8.6 5°,力系的倾角 β =- 17.19° ,与后来实际发生地震的震中及震源机制十分接近 ,与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也基本一致。理论形变图与实测图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7.
基于丽江台OSG超导重力仪在2021年漾濞M_(S)6.4和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连续观测数据,使用调和分析提取重力残差时间序列与同震重力变化信号,利用球形地球地震位错理论计算2次地震在丽江台引起的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漾濞和玛多地震同震重力变化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观测值分别约为-4.37 nm/s^(2)和28.57 nm/s^(2),对应的理论值分别为-0.19 nm/s^(2)和0.24 nm/s^(2)。探讨地下水对重力变化的影响,发现其重力效应与地震的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处于同一量级。对比丽江地区同时段GPS观测的30 s采样数据与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发现2次地震前后的同震位移突变幅度远小于重力变化幅度,表明超导重力仪受到地震脉冲信号的影响,导致其重力变化观测值在2个地震发生期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麻城、宜昌台倾斜观测资料内在质盈的基础上,利用日均差序列,计算了两台站FSQ型浮子自记水管仪观测资料的正常背景值R与辨别异常限M,得出麻城台 R_(EW)≤0″.007 R_(NS)≤0″.007M_(EW)≤0″.0170 M_(NS)≤0″.0160宜昌台 R_(EW)≤0″.0050 R_(NS)≤0″.0040M_(EW)≤0″.0130 R_(NS)≤0″.0100说明两台站具有辨别10~(?)以下异常信息的能力。 而1985-1986期间,自记水管仪各分量M_2波γ值的逐自变动量,不超过其平均值的2%,此即为该两台站的γ值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和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滇西地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观测资料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1-1992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仪器动力学特征及惯性和海潮负荷改正,进而确定滇西地区潮汐基准参数为:δ(01)=1.166±0.001,δ(M2)=1.163±0.000,(01)=-0.38±0.08,(M2)=-0.32±0.08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的水平形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复测资料 ,对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疆和华北 4个主要地震活动区水平形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川滇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9.7± 0 .8(应变率单位均为10 -8/a) ,最小主应变率 - 10 .7± 1.8,最大剪切应变率 2 0 .3± 1.7,面应变率 - 1.0± 1.9;最大主应变方向 33°。②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8.0± 0 .6 ,最小主应变率 - 15 .1± 1.1,最大剪切应变率 2 3.1±1.2 ,面应变率 - 7.1± 1.2 ;最大主应变方向 14 0°。③新疆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4± 0 .8,最小主应变率 - 9.1± 0 .8,最大剪切应变率 11.5± 1.1,面应变率 - 6 .7± 1.1;最大主应变方向 10 8°。④华北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7± 0 .3,最小主应变率 - 1.4± 0 .3,最大剪切应变率 4 .2± 0 .4 ,面应变率 1.3± 0 .4 ;最大主应变方向 173°。⑤每个地区内部既包含上述的整体变形 ,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 ,川滇地区最突出 ;青藏高原东北缘和新疆地区最为有序 ,华北地区相对比较零乱。文中还给出了这 4个地区的应变和水平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考查仪器格值变化入手,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在分析泰安台站两年零八个月内M_2波γ值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了潮汐因子动态变化与1983年11月7日05时09分菏泽5.9级地震的关系。发现自1983年4月以后,γEW(M_2)出现了系统性偏离。其偏移量为γ因子平均值的1%左右。同时,运用NAKAI法预处理数据,还可以察觉该次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000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18台LCR-G型相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结果显示,重力仪零漂率在某些时段变化较大,最大达10 μGal/h以上。根据重力仪零漂改正的不同处理方法,利用传统平差模型与改进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在相同先验中误差的情况下,传统平差模型的后验中误差为39 μGal,重力值平均精度为26.5 μGal,而改进模型的后验中误差为16.5 μGal,重力值平均精度为11.2 μGal,远高于传统平差模型。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按闭合观测分段进行零漂改正,可以有效消除重力仪零漂剧烈变化的影响,明显优于将仪器零漂率当作固定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壳运动速度场--GAMIT和GISPY解算结果比对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1999、2001年的观测资料,利用GAMIT和GIPSY解出了测站位移速度值,并对这两种解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920个观测站中,位移速度差东西、南北分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5±0.08) mm/a与(1.33±0.07) mm/a,服从(0.2,2.3)、(1.3,2.2)正态分布,两者无大系统差异,但大约2/3的测站速度差幅度在2~6 mm/a之间.导致速度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实现统一参考框架的误差和观测时间间隔不长对季节性地壳变动的放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同地震台的体应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体应变资料进行任何改正情况下,准确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4~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自由振荡的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测周期与PREM预测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10周期的相对误差为0.29%外,其余周期误差均小于0.1%.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多普勒效应对 GPS伪距测量的影响 ,建立了 GPS伪距测量多普勒改正的模型。研究表明 ,多普勒效应对伪距观测值的影响与伪距和伪距变化率的积成正比。伪距观测值的多普勒改正的符号与伪距变化率的符号相同。多普勒改正值在卫星升起和降落时最大 ,其最大值可达到 60 m左右 ;在卫星最高位置时最小 ,其值接近于 0。多普勒效应对伪距观测值的影响相对于卫星最高位呈负对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陈述了兰州GS_(11-150)重力仪1983年固体潮观测结果,亦将其与中比合作的两台GS_(15-218)和G_(e0-765)重力仪固体潮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它们的结果相近,潮汐因子δ之间仅有0.2%的观测误差。 甘肃旦马1984年元月6日M_S5.5级地震前3个月,GS_(11-150)重力固体潮δ值开始下降,最大下降到6%左右;而从1983年11月起又开始恢复。1984年元月6日发生旦马地震,元月底潮汐因子δ值完全恢复正常。从其重力漂移值曲线看,发现1983年12月17日重力漂移值突然增高,一天之内上升约80微伽,然后一直沿续至今。这些绝非仪器故障所致,而是典型的震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研究了近地面气温周日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光测距的最佳时刻,在该时刻内沿测线可以得到±0.1°~±0.2℃的测温精度,达到0.5·10~(-6)·D的测距精度。为了事先估算出任何地区、任何季节的最佳观测时刻,推导出最佳观测时刻的估算公式,经初步检验,时间精度为±15分,在该时间范围内沿测线有±0.1°~±0.2℃的测温精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库尔勒台JCZ-1T地震计BB通道垂直向的观测数据,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观测资料进行任何改正的情况下,获取2016-03-02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和2016-04-17厄瓜多尔7.5级大地震激发的0S7~0S6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吻合,除部分振型与理论值偏差较大以外,其余振型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0.1%。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7.8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能量频谱分布及振型与厄瓜多尔7.5级地震所检测的球型振荡有一定差别,前者所能检测的振型数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城市建筑发展迅速,开展地面物探难度相应增大。1960年完成的南宁盆地1:10万重力测量,为南宁市建设和制订长远规划提供了一份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资料。 南宁盆地的重力资料做了数据(技术)处理,重力异常值均方差∑=±0.39mgal,重力二阶导数处理传递误差E=±1.2mgal/km~2。本次利用共轭梯度法反演二维密度界面,绘制了基底(古生代)顶面等深度图(图1)。并作为地质构造划分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