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文昌鱼科(Branchiostomidae),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认为(Carrol,1988),文昌鱼是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无脊椎动物,在系统演化上,它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珍贵材料。此外,文昌鱼体内蛋白含量高达70%,并含有丰富的碘、铁和磷,脂肪含量低(Svetashev et al.,1994),在我国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被视为美味佳肴。但是,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环境污染,文昌鱼种群在世界各海区都在减少(方永强,1987;Nishikawa,1992)。为保护这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一定经济价值的濒危动物,开展全人工养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 杜琦等(1990)以及Wu等(1994)曾先后进行过文昌鱼人工培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我们又开展了实验室培养文昌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有关天然海区文昌鱼的产卵、排精及其受精卵胚胎发育已有大量描述(Wickstead,1975;金德祥,1964),但是,实验室培养文昌鱼的产卵、排精及其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观察却未见报道。通过研究发现:(1)文昌鱼只有在雌、雄同时存在时才能产卵、排精,而雌、雄分开后都不产卵排精,说明文昌鱼产卵、排精很可能受性外激素的控制;(2)实验室培养的文昌鱼受精卵能正常发育,并形成正常幼虫。  相似文献   

2.
厦门文昌鱼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92,14(6):92-9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较详细观察了文昌鱼不同时相卵原和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在第1和第2时相早期卵细胞中,可见核仁外排,核旁有核仁样体和卵黄核为其特征.从第3~5时相,即卵母细胞大生长期至成熟期,卵母细胞的核和胞质发生显著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核孔稠密分布,核被膜突起和凹陷,在胞质中可见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环层瓣状体,等细胞器参与卵黄颗粒的生成,以及随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这些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结果可为文昌鱼生殖生理学和人工繁殖及资源保护提供较完整的细胞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激素诱导鬼You在水池中自然卵受精获得成功。在海水密度1.0225g.ml^-1,水温2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48-55h孵化。在18-24℃的温度波动下,于孵后第5-6天卵黄被完全吸收并开始主动摄食,第15天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抡幼虫→海球幼虫→稚虫.在水温28-29℃、盐度23、pH 8.1-8.2条件下,受精后7h 1...  相似文献   

5.
帚形动物门Phoronida全部在海洋中生活,全世界已报告近20种,近十年来法国人Emig作了系统的研究,经他整理后可承认的种大约有10个,我国仅1965年李复雪报告过在厦门发现过澳大利亚帚虫Phoronis australis Haswell。帚虫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必须作切片观察内部形态进行鉴定。1977年Emig检查了采自厦门保存在美国国立自然博物馆的两个帚虫,经鉴定系毯形帚虫Phoronis ijimai Oka。李的标本只描述了外形,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1962年,我们在黄海青岛的阴岛潮间带发现了大量群生帚虫。群生生活的帚虫在种的鉴定上非常混乱,Silen怀疑日本和太平洋东岸加拿大及北美加利福尼亚的标本是蹄冠帚虫Phoronis hippocrepia Str. Wright,并认为毯形帚虫Phoronis ijimai Oka 和温哥华帚虫Phoronis vancouverensis Pixell可能是蹄冠帚虫的同物异名。1963-1964年,我们对采自黄海的群生帚虫进行了形态、生态和幼虫发育的研究后,不是蹄冠帚虫,经鉴定为毯形帚虫Phoronis ijimai Oka,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头索动物文昌鱼中对zglp-1(Zinc finger, GATA-like protein 1)基因进行鉴定,并检测其在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japonicum)中的组织定位,本文对文昌鱼zglp-1基因的进化及表达进行了研究。同线性分析表明,文昌鱼zglp-1基因是斑马鱼zglp-1和人ZGLP-1基因的同源基因。文昌鱼Zglp-1蛋白的锌指结构域在进化上保守性较高,其三维结构与脊椎动物Zglp-1蛋白的三维结构也高度相似。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文昌鱼Zglp-1处于脊椎动物Zglp-1进化的基部,可能代表了脊椎动物Zglp-1进化的原始形式。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青岛文昌鱼zglp-1基因完整的ORF序列,其编码389个氨基酸。实时定量PCR技术显示zglp-1基因在文昌鱼性腺中特异高表达,其中在卵巢表达最高;再利用切片原位杂交技术发现zglp-1基因在卵巢、精巢、肝盲囊和鳃等组织中有阳性信号,其中在卵巢中信号最强,与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本研究表明文昌鱼zglp-1为脊椎动物Zglp-1的同源基因,其在文昌鱼性腺高表达,这与该基因在脊椎动物性...  相似文献   

7.
对青岛文昌鱼卵巢和卵母细胞的发育作了周期性的观察。结果表明,青岛文昌鱼的卵巢和卵的发育,在繁殖季节前并不同步,早在第一年的12月就有卵黄生成期晚期的卵母细胞,而在第二年的6—7月达到成熟、产卵。文章还提出在沙子口的青岛文昌鱼可能有着季节性迁移的习性。  相似文献   

8.
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在人工繁育条件下,在显微镜下对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进行活体观察和拍摄,并用内置目微尺进行壳长和壳高的测量.首次报道了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点,利用图版和文字描述了波纹巴非蛤早期生活史的形态并对其发育生长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波纹巴非蛤的早期形态体现了浅海性种类的特点,“D”形幼虫期的壳长为90.37±1.53I,zm,壳高为71.86±1.09μm;壳顶后期壳长为130.17±1,83μm,壳高为110.24±1.39μm,与其他帘蛤科种类相比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9.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8(17β-HSD8)广泛分布在脊椎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中,调节类固醇激素代谢和脂肪酸代谢。本文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栉孔扇贝胚胎和幼虫中17β-HSD8mRNA的时空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17β-HSD8在未受精卵中高水平表达,受精卵和卵裂期胚胎中表达量显著下降,囊胚中的表达量显著提高。提示栉孔扇贝17β-HSD8是一个母源表达的基因,其合子基因在囊胚时期开始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7β-HSD8mRNA阳性信号在各发育阶段的胚胎和担轮幼虫中均匀分布,在D形幼虫中主要定位在内脏团附近,提示17β-HSD8可能参与起始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10.
膨胀蔷薇珊瑚与壮实鹿角珊瑚的胚胎和幼虫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是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为国内首次报道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和幼体发育过程,为利用有性繁殖技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发育生物学上的理论基础.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的大部分珊瑚在2009年3月底至4月中发生有性繁殖行为.2009年4月11日晚采集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和壮实鹿角珊瑚Acropora robusta自然排放的受精卵,研究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连续观察和显微拍摄记录了2种珊瑚的受精卵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受精卵经过分裂变为桑葚胚;桑葚胚经过进一步发育变形为虾片状,进而发育成盘状幼体;盘状幼体由四周向内弯曲形成碗状的结构,进而出现原肠胚及纤毛,发育成为椭圆型或圆形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发生附着变态,长出触手,发育成珊瑚幼体.通过观察还发现,膨胀蔷薇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本身就含有黄褐色虫黄藻,壮实鹿角珊瑚的卵母细胞中没有虫黄藻,其共生的虫黄藻足在发育过程中从周围环境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温对文昌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林加涵  方永强 《台湾海峡》1996,15(2):170-173,T001
研究表明,不同水温对文昌鱼性腺发育分化和成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14℃对文昌鱼性腺发育没有显著的作用,20和25℃十分有利于性腺发育和成熟,经40d培养,出现一些雌、雄文昌鱼产卵和释精以及加速性腺发育。本文还讨论了水温促进性腺发育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2000年大海马人工繁殖和育苗的结果.亲鱼培育水温1月份升温至25℃,约1个半月后开始产苗,3~7月共产苗8.7万余尾,培育出全长4.0cm以上苗4.8万余尾,成活率55.0%.本文还探讨了大海马人工育苗的方式、育苗用饵料及育苗过程中的疾病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一套可行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人工繁育操作规程、积累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作者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3.5℃±0.5℃、盐度31、p H7.9~8.2、溶氧量6~8 mg/L的条件下,七带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1 h5 min完成胚胎发育过。胚胎发育可划分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在水温24~26℃,盐度28的海水中培育,初孵至2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3~30dph为后期仔鱼,31~57dph为稚鱼期,58dph进入幼鱼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 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这些特点增加了苗种培育的难度和障碍。  相似文献   

14.
天津沿海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首次成功开展了菲律宾蛤仔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93.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8.3μm,成活率41.0%;第15-23 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2.9μm,变态率47.8%;变态后至第55 d,壳长平均日增长33.2μm,成活率76.0%。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 800万枚。  相似文献   

15.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16.
鮸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人工繁殖时鮸鱼(Miichthys miiuy)胚胎的发育过程。鮸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卵径为0.99~1.15 mm,中央大多具有1个油球,少数为2~3个或较多个油球。在水温为24.5~24.7℃,盐度为24的天然海水中,鮸鱼胚胎发育历时约21h 48 min孵化出膜。整个胚胎发育分为5个阶段,共21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17.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汉锋  肖治中 《台湾海峡》2007,26(2):295-300
研究了条石鲷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对胚胎发育进行连续性观察.根据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22-24℃为条石鲷最佳自然产卵水温;仔稚鱼有三个明显的生长危险期;饵料营养、环境水质对仔稚鱼的成活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纯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19.
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