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城市它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它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与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城市的发展就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经济、生态、社会问题。它与外界有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处理好它与外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就会被孤立。以北京、洛阳、广州为例,主要从外部环境人手,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即城市的产生、发展、衰退都有它相对应的增长极的产生、发展、衰退)找出城市产生、发展、衰退的原因,然后反思:现在有些城市的发展是否要考虑转换它们的增长极?进而对相关城市的发展及其区域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条件既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本文选取了陆鼎煌的综合舒适度指标对南宁市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可知南宁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高,表现为舒适程度高,舒适期长.在旅游气候适宜性方面也有着旅游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优美等的优势;但也存在夏季持续时间长且温度较高,气候类型单一,特殊气象景观类型少等方面的劣势.该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南宁市的旅游气候状况,为人们在南宁市的旅游活动提供参考.并建议南宁市利用其旅游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避寒、会展、度假等都市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6.
7.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表现为区域的产业空间集中化和中心城市增长,以及产业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海南应结合“十一五”规划,顺应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以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省内各地市间入境旅游发展却参差不齐,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显著。通过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99—2008年共10年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引入标准差、相对发展率和波士顿矩阵等分析方法,归纳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基本特征,同时,对影响非均衡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等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浙江省入境旅游可以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观点。最后,从浙江省资源整合、区域联动角度,提出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均衡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浅析云南省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云南省极低的城市化水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提高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必须认清云南省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云南省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省情再来选择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才能走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快速、协调、卓有成效地推进云南省城市化进程,须区分经济城市化与政治城市化,要注重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入手,通过城市与周边县域经济的互补发展,充分发挥云南省城市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增长、资源承载利用、减排环保、科技创新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方法测算了云南省2011~2015年各区域绿色发展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万人专利申请数、万人专利授权数,万人独立研究和开发机构人员数和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5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是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昆明市绿色发展水平一直居首位,西双版纳州、德宏州、迪庆州、玉溪市、怒江州的绿色发展水平居前列。红河州、临沧市、文山州、普洱市和保山市相对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云南省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4.
会展经济,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应该尽快、尽早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首先应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会展经济对云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同时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按照会展发展的原则和云南发展会展经济的步骤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而又相对短缺的特殊省份。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在详细分析云南省水资源现状的前提下,针对云南省水资源的特点和现实问题,根据水资源在自然界水系统与社会水系统之间的循环理论,从开源和节流两个途径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加强水工程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防污治污、节约生活生产用水、合理水定价以及健全水管理体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该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气象台站的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自动化设备及通讯设备得到普及,这些电子设备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针对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和供电系统,综合考虑基层气象台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环境状况、土壤电阻率、建(构)筑物结构以及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提出基层气象台站雷电防护设计及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代兴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2):22-26
根据雨量站网评价结果,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从雨量站的高程控制情况、河流分布与雨量站网的匹配状况、区域代表站及小河站的配套雨量站需求、面雨量计算的需求、水情信息报汛配套站需求等方面,采用面平均相关法、经验公式法等分项评价方法,对现状雨量站网的密度和满足程度作客观评价,提出云南省雨量站网的设站目标为2690~3208站,为雨量站网规划和站点布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学波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59-66
本研究以构建的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阶段成果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和计算,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层、水平层、系统层、目标层的发展进程分别进行评估并预测目标年的实现状况,提出云南省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点是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通过与全国和西部省区的横向比较体现了云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艰巨性。依据进程评估对事关云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民族特色经济建设和区域合作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马文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35-38,4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