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最小主应力减小引起岩石破坏时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曾用常规的三轴试验机研究过减小围压引起的岩石破坏。这种实验的局限性在于中等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始终保持相等。本实验使用茂木的真三轴试验机研究了单独减小最小主应力引起的岩石破坏。发现岩石的强度、变形、延性和脆性等力学性质与常规实验有明显的差异。证实了茂木在增大最大主应力引起岩石破坏的一系列实验中阐明的中等主应力效应,在减小最小主应力引起岩石破坏的实验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过去曾用常规的三轴试验机研究过减小围压引起的岩石破坏。这种实验的局限性在于中等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始终保持相等。本实验使用茂木的真三轴试验机研究了单独减小最小主应力引起的岩石破坏。发现岩石的强度、变形、延性和脆性等力学性质与常规实验有明显的差异。证实了茂木在增大最大主应力引起岩石破坏的一系列实验中阐明的中等主应力效应,在减小最小主应力引起岩石破坏的实验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最近完成的岩石力学三轴实验表明,岩石的破坏既能由最大主应力的增加引起,又能由中等主应力的变化(增加或减小)或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引起,因此联系到地震的发生也是如此。地震前必须有一个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但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中,地震也可以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减小过程中。文章还讨论了能够引起地壳中应力减小的作用,並从地震活动性方面探索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 将其划分为前震、 余震密集、 余震平静、 余震衰减4个时段, 利用收集整理的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间该序列中161次2.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Gephart的应力反演方法, 研究了震源区各时段内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序列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 而且最大主压应力的空间取向经历了主震前相对稳定—主震后分散—最大余震前相对稳定—最大余震后分散的全过程。 该结果对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着重研究了河南省及邻区6次ML4.7级以上地震前信息增益变化图像和信息增益时,空变化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将地震分为Ⅰ型(异常-发震型)和Ⅱ型(异常-消失-发震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增益的时,空扫描图像,对异常地区的地震趋势和将要发生的地震的震级(是否大于5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的地磁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地震工作者的重视,现将苏联科学院编《地球物理学》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刊登的这篇文章译载于此,供参考.原文的作者是阿尔别洛维奇(Л·С·Алперович)、格赫别尔克(М·Б·Гохберг)、沙洛钦(В·М·Сорокин)、费道洛维奇(Г·В·Фидрович).此文研究了与地震同时发生的声震动引起的地磁变异的可能性,认为地磁场发生的变异是由于声脉冲进入非均匀的等温电离层的结果,证明了这种非周期地磁变化的持续时间为1±10分、幅度~10γ.原文在论述地磁异常时进行了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微引了14篇文献,因限篇幅,文献译文从略.  相似文献   

8.
切口岩石的摩擦滑动是脆性岩石力学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岩石摩擦的研究仅仅引起岩石力学工作者的重视。自布雷斯(Brace)和贝尔利(Byerlee)提出发生在岩石摩擦中的粘滑现象可作为浅源构造地震一种可能的机制以后,地震学家对岩石摩擦的实验研究给予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因为断层无论作为地震的结果,还是作为地震的成因都和断层两侧岩石的摩擦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北京地区有5个以上记录台站共76个地震事件,计算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因此,依据北京地区地震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可以为首都圈地区发生的中等地震提供一定程度的跟踪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0.
岩石临破坏前波速奇异变化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实验上确证:岩石在主破裂前一瞬间,纵波速度升高甚至超过原最大值的两倍以上,纵、横波速比Vp/Vs升高甚至达2.5~3.0,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对前一个原因是主破裂前有些张裂缝闭合,另一个原因是主破裂前微破裂急剧增多,在某一时刻同时发生几个小破裂,各检波器所记讯息可能不是同一事件。对后,P、S波的走时在破裂孕育过程中的下降--回升(相对变化量)并不同步而是P波的变化先于或大于S波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力降与岩石破裂应力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臧绍先 《地震学报》1984,6(2):182-194
从应力降的静态理论,讨论了地震应力降的精度,并利用野外观测的最大位移和由地震波得到的地震矩,分别计算了十个研究较充分的地震应力降.对不同作者的结果作了比较,可以看出,应力降有因子为2的变化范围.但从统计观点看,地震应力降是分布在几巴到几百巴的数量级,大多数位于20-60巴;总结了地壳中代表性岩石在地壳温度、压力条件下,粘滑及脆性剪切破裂时的应力降,它们与温度、压力、岩性、含水矿物的存在有关.取值范围是从零到几千巴数量级;讨论了地震断层的物理状态,指出地震应力降是一种平均结果,并由于静态理论忽略了断层面破裂所消耗的能量,所以地震应力降比实际的应力降要低.  相似文献   

12.
在数值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带较短的原因.通过对地震烈度分布形态,地表破裂受阻的终止过程,理论模拟结果所显示的位移矢量的衰减过程,断裂受阻变形及最大剪应力分布特性等问题的研究,认为分布在主破裂带东西两端部的NNW向断裂起到了“障碍构造”的作用,阻止了主破裂向东西方向的延伸扩展.  相似文献   

13.
强震前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垂线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栋 《地震学报》1981,3(2):152-159
本文分析了引起强震前天文测时测纬异常现象的原因问题,认为这种异常主要是地下水活动引起垂线变化的结果.垂线变化包括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和垂直分量变化,前者可引起测时测纬异常.地下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垂直迁移,这种垂直迁移又沿着一定的水平方向传递.从测时测纬的异常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规律,可以分析出应力场变化的某些规律.地下水的这种活动,引起的重力场水平分量变化远远大于垂直分量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形式也很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结果和作者4次现场考察记录,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及破裂起始点位于同一地点,即布喀达坂峰东南3km处,与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资料确定的微观震中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受灾较重、伤亡较大的一次地震。其中,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教学楼破坏尤为严重,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大众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课题组多次下灾区现场工作及对震害的分析研究后,针对几幢典型教学楼的震害分析其破坏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岩地震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基岩地震反应谱衰减规律出发,研究了基岩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包括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等随震级、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震级大小对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起着决定的作用,距离主要影响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所得结论在工程抗震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