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1981年6月26日刊登一篇题为《利用水压致裂法预报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科学技术厅的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将在静冈县的下田市进行作为地震预报新技术受到重视的"水压致裂法"测定地壳应力的实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读卖新闻》1977年6月8日刊登该报发自大阪的题为《准确的中国地震预报》的消息:在发生了唐山地震以后,第一个访问了中国的日本科学家代表团——日本地震学会派遣的地震学者访华团(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铃木次郎为团长)一行八人,于6月7日下午回到日本。该团副团长表俊  相似文献   

4.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29日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登载一篇题为《前兆现象多而无规律性》的文章,摘译如下:在大地震到来之前一定会伴随着某种前兆现象。因此人们认为"地震能够提前预报"。现在中国根据观测到的前兆现象成功地预报过地震。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学部教授力武常次最近著的《动物预报地震吗?》一书已于1978年1月25日正式出版。现将他于1977年12月在该书上写的序言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6日发生的鸟取县西部地震是日本罕见的无灾害内陆地震。该震发生的所在地区,地表既没有明显的断裂,且该地区平时的地壳运动也是日本列岛中最小的。这类地区的地震预报将是今后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对日本《地震》2001年第54期第4号刊登的“鸟取县西部地震专题论文”作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月29日,日本地震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Periodic slow slip triggers megathrust zone earthquake in northeastern Japan》揭示,周期性慢滑移触发了日本东北部大型逆冲区地震。这篇文章首次提出,在大逆冲区广泛存在一种准周期的慢滑移行为。慢滑移率的周期性使我们能够在时间上更准确地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美《纽约时报》1977年4月14日刊登了贝阿德·韦伯斯特的文章,题为《用动物进行地震预报试验,加利福尼亚州开始试验动物能否感知即将到来的地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法国《研究》杂志1977年12月号登载克里斯蒂安·韦伯的题为《动物与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中国利用动物预测地震的成功以及日本人就动物异常预报地震发表的许多研究文章都使西方世界极感兴趣。地震之前,为数众多的动物异常现象使得人们不能再加怀疑,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京都新闻》1979年5月3日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从活断层上推测地震活动的周期能进行地震的长期预报;与过去发生的地震一致——将来也可绘制出“日本列岛地震活动周期图”》,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家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主持的“断裂力学及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第三次大会于1977年12月1—3日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召开。会后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78年汇编了“78—380号”公开档案报告会议录,刊登了大会有关文件和论文。现将其中由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金森博雄写的题为《利用地震辐射推算震源参数》一文译载如下(插图均略):  相似文献   

13.
日本《测地学会志》1977年9月第23卷2期123~124页刊载了藤田尚美的《海城地震伴随的磁场变化》的文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朝日新闻》1978年1月25日刊登一篇题为《科学技术厅新年度研制计划》的文章,其中谈到由于伊豆大岛近海发生地震,海底地震预报的必要性受到重视。最近国立防灾科技中心决定研制两种新型地震仪器,用于观测海底倾斜变化和记录海底的微小地震。现结合《东京新闻》1978年1月18日的有关报道,综合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5.
美《纽约时报》1980年11月16日刊登题为《预报秘鲁和智利8月有大地震》的署名文章,报导了美国地震学家布雷迪(Brian Brady)和斯彭斯(William Spence)预报南美将发生大地震的消息。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第3期刊登《地光》一文,论述了地光机制,现将该文的“理论”及“结论”部份译载如下:理论 1968年麦克唐纳(J.E.Me Donald)对产生地下电位梯度的几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曾研究过的问题之一是流动电位,它是由水通过孔隙岩石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金融时报》1978年9月19日刊登了 K.K.夏尔马的一篇文章,题为《地震预报亚洲合作挽救生命》,摘译如下:通过"三角测量"方法,亚洲国家准备预报最易发生地震地区的地震。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在北京上空经常出现细长的条带状云。据悉,日本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认为,这种形状的云和地震有关,可以用来予报地震。1976年在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作者利用激光和电子学技术从事地震监视预报工作。同时也注意对地震云的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云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地球物理学类科技期刊,是地震系统内发行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之一,曾荣获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奖项。1内容及受众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也刊登反映地震学进展的综合评论及动态性文章,在推动地震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