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青藏高原正在实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截止2003年底已完成40余个图幅,对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和矿产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的矿产地。我们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及《地质通报》编辑部的委托,特对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资源进行初步评点。1铬铁矿犤1犦目前仅发现4处小型铬铁矿矿床,分别为: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储量为391.8×104t,Cr2O352.63%,Cr2O3/FeO为4.35;曲松县香卡山铬铁矿,储量为43.2×104t,Cr2O351.53%,Cr2O3/FeO为4.15;那曲县依拉山铬铁矿,储量为21×104t,Cr2O332.66%,Cr2O3/FeO…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系统在金属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新技术系统。利用GIS可以对金属矿区现有大量的地学数据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进而成矿预测。本文利用GIS(MapVGIS)分析鄂东南地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4.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新模式及其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的断裂带走滑方向不同,断裂带在高原东、西两侧的展布规律和构造运动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通过高原南缘横向地球物理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地区东、西两侧深部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不同,表明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方式和强度在横向上差异明显。在充分利用高原地质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碰撞前地壳增厚及斜向碰撞是造成上述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一些特点作了新的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开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沙江砂金开发最早,始于战国时代;铜的开发居第二位,如东川、澄江始于西汉。至东汉大举开发矿产,如永平岩金,个旧、陆良的银(铅);晋宁、保山的铁矿等。锌为人们认识与开发较晚的矿种,始于明代(华宁水角山)。史料中的10处金产地,6处银(铅)与6处铅锌产地,3处铜产地均具有较好的地质背景,应实地调查。曾进行过评价的马关戛达厂铜矿,史料记载为银矿,确有银的伴生(100×100-6~200×10-6),应重新评价。日本人编著的云南省志(矿产卷,1942)其中“大姚自家湾产锡”一节,系误传,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板块构造与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东天山及邻区地层,沉积建造,构造岩石组合,变形,变质,古生物分区,深部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为界,划分了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和构造沉积相带,统计分析了202个金属矿床,重点研究了金,银,铜,镍,钼,铁等矿产空间分布与板块构造,碰撞带关系,划分出九个成矿带,三个成矿期,以海西中晚期最为显著,成矿与板缘构造活动带地质演化密切相关,与俯冲-碰撞带和韧性切带时演化最为 相似文献
7.
吾甫尔·阿不都肉苏里 《新疆地质》2001,19(2):153-154
新疆北部古生代可划分为3大古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3个板块之间存在的大洋分别是准噶尔-北天山大洋和南天山大洋。正是这些板块和已经消失了的大洋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和矿产分布。古生代新疆北部构造活动极为活跃。此期间,西伯利亚板块不断向南增生,塔里木板块向北运动。塔城地块属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阿尔泰地块从奥陶纪初就随着萨彦—蒙古洋的闭合成为西伯利亚板块的一部分,准噶尔地块在石炭纪初增生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当时北天山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大陆成矿作用是当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大前沿,增进对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是孕育和建立大陆成矿理论框架的核心和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对系统完整地记录大陆碰撞过程的典型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碰撞造山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了对碰撞成矿阶段以及各阶段动力学过程认识不清,引发了较多争议。青藏高原造山带,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为系统地研究大陆成矿作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印度-亚洲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组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历时3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重要成矿事件的时空坐标,初步建立了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或构造控制模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大陆碰撞带成矿理论新框架,包括三大成矿作用和12种矿床类型:同碰撞造山成矿作用(65-41 Ma,4种矿床类型),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40-26Ma,4种矿床类型),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25-0 Ma,4种矿床类型)。其主控因素分别为:碰撞造山背景、壳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剪切变形;陆内转换背景、幔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后碰撞伸展环境、壳/幔岩浆作用和热液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和隆升历史,需多学科参与.其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有几点值得思考:①磨拉石与高原(地面)隆升有没有必然的关系;②生物尤其是古植物对青藏高原隆升最具灵敏性,能够指示青藏高原多阶段隆升的一系列信息,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③不可忽视加大对高原腹地的沉积盆地研究;④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必然趋势,并以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生物、沉积学、岩石学成果为例.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青藏高原隆升的内容,而且可以相互验证,提供更多相关联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CUI Junwen LI Pengwu LI L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c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Continental Dynamics》2001,(2)
1. IntroductionWith its very thick continental crust (70 kmthick on average, a double norma1 thickness of thecrust), dramatic uplift since the late of thePleistocene (now 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4500-5000 m) and sustained and strong tectonicdeformat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been oneof the frontier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research.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lst century theQinghai-Tibet Plateau is renowned as a fieldlaboratory of the program of continental dynamics.Peo… 相似文献
15.
青藏地区可以昆仑断裂和雅鲁藏布缝合线为界分为3个岩石圈地球物理特征各不相同的区域:青海高原、藏北高原和藏南高原。青海高原位于昆仑山脉以北,是重力高和重力低毗连出现的盆山结构。藏南高原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是印度板块分布的地区,其上是印度板块的陆缘沉积。它的地壳结构是一个向南运动的逆冲推覆系统。INDEPTH反射剖面在藏南发现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层(MHT)与宽角反射地震扇形剖面得到的T4震相反射面完全吻合。两种地震测深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不存在矛盾。T4震相在高喜马拉雅地区没有显示,MHT向南延伸到高喜马拉雅只是一个推论,因而MHT是否为印度板块的俯冲带仍有待于获取新的证据。在昆仑山脉以南到雅鲁藏布缝合带为藏北高原,是广泛发生局部熔融的强流变岩石圈。局部熔融地区呈漏斗状。在藏北广泛存在的深度为15~20km的上部地壳内的低速层是一个最富于流变性能的局部熔融层,它的埋藏深度平坦稳定,可能含大量水质流体。紧挨着上述上部壳内局部熔融层,在藏北岩石圈大范围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网状局部熔融。局部熔融体的底部从雅鲁藏布江地区的80km向北逐步加深到200km。漏斗的漏管处位于羌塘—可可西里。藏北局部熔融体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受到亚洲板块的阻挡,沿雅鲁藏布缝合带向青藏高原高角度俯冲,在弧后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产生高热流上升地幔所致。根据卫星重力异常、航空磁测、地震接收函数研究、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地表地质均揭示,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的俯冲仅发生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西的西藏西部。在亚东—唐古拉一线以东,印度板块与西藏块体间仅仅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俯冲。高原的整体隆升是由液压效应所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像一台液压机。印度板块对青藏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通过局部熔融体,传递到地壳深15~20km处的熔融层,在其下形成一个等压面。在这个等压面的驱使下,在低速层以上未被局部熔融的地壳的底部均匀受力,将它们同步向上抬升。高原隆升期后的跨塌,使上部地壳向四周流动。在青海高原,造成毗连阿尔金断裂的一系列由西南向北东方向推动的叠瓦构造。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形成一系列向南凸出的弧形逆冲断层。在昆仑山脉与雅鲁藏布缝合带之间,向东的流动便形成上部地壳的滑脱构造。虽然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但它的隆升机制不单纯是一个刚体力学问题,更重要的要考虑到流体的作用,简单的用以刚体假设为前提的板块学说去解释高原的隆升机制是青藏高原研究中的误区。西藏高原的深部是一个大热库,西藏热储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对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湖相地层的地域分布.根据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的展布范围,初步圈定出了63个古湖泊,划分出5个成湖阶段、13个成湖期,其统计总面积大于200×104km2.古湖泊的规模、形态、展布方向明显受构造和古地理的制约.研究表明,古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北部地区,新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地区,两者之间为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演化,从时间上讲,有从老到新面积逐渐加大的趋势;从迁移方向上讲,有古湖泊的湖相沉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古湖泊的年龄由老变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降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人隆升模式等)。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以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金属矿产资源成群成带分布特征明显,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相继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批1∶50万、1∶20万区域化探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青藏高原北部金属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3个级成矿带(域),5个级成矿带,9个级成矿带,对以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