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500年冷暖变化对我国旱涝分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景云  张丕远 《地理科学》1995,15(2):101-108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丹大黄沟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发现,大黄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与山丹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4(P<0.00001).利用大黄沟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可重建山丹近224年来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变化.交叉检验表明降水重建结果稳定可靠.通过对降水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树轮降水重建序列和树轮年表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的树轮重建降水的干湿阶段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并对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历史事件有良好的响应.多窗谱分析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具有4.2 a、3.4 a、3.2 a、2.6 a的准周期变化;滑动T检验法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在1887年、1908年发生过降水突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采自川西高原热基沟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1506—2008年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年表与川西高原色达和壤塘气象站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资料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年表与色达气象站7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关较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3。利用该年表重建了该地区1506年以来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通过“逐一剔除法”进行交叉检验,发现重建方程稳定可靠,方差解释量为39.7%。重建序列显示:暖期时段有5个,为1512—1548、1577—1590、1612—1660、1670—1687年和1704—1784年;冷期时段有7个,为1549—1579、1591—1611、1688—1703、1785—1828、1837—1856、1863—1902年和1962—1998年。同时,利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法进行周期信号检测,发现重建序列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振荡,主要有80~130年、24~33年、7~16年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及异常旱涝季节变化倾向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00个气象观测站1960\_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降水、极端降水事件及异常旱涝区域面积的季节变化倾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冬季,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变率小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率,但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春、秋季呈上升趋势,冬季呈下降趋势,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出现的多与少,基本决定了季节降水趋势的变化;夏季,暴雨出现的多与少不能完全决定夏季降水量的趋势,而大雨频次的变化趋势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略呈上升趋势。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表明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缩小了;秋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的扩大,表明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增大了;春、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的区域面积是对称变化的,即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面积增多,则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近600年旱涝时间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编,建立了山东省12个地区近600年旱涝等级序列,提出了数据序列灾变时间分维数诸的方法与步骤,计算各地区大旱,偏旱、正常、偏涝、大涝5种级别的序列分维数,讨论了全省旱涝演变人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以Mann-Kendall检验、z指数变换、最大熵谱和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突变、旱涝等级、旱涝周期与趋势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流域各段的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且存在突变,从源流区至下游突变时间依次提前;20世纪60年代流域干旱多,旱情较重;70~80年代中期属于转换期,出现旱情和涝情较重;80年代后期以后干旱明显减少,雨涝居多,涝情重;90年代中期以来,下游趋势与其余区域不同;准3年周期是流域各段最重要的变化周期。近40年来,上游变湿显著,源流区和中游不显著,下游有微弱变湿趋势;NAO对中上游旱涝影响显著,对全流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21年秦岭及周边地区33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广义极值分布、气候统计等方法,对比了第一阶段(1980—2000年)和第二阶段(2001—2021年)极端降水年及春、夏、秋各季节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1)秦岭及周边地区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4—11月,其中7月极端降水日数最多,近40 a来极端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日极端降水阈值、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于西北,极端降水日数则呈现以秦岭为界,南部多、北部少。(2)从全年角度看,2001—2021年较1980—2000年极端降水事件更多,极端性更强。日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最大日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总体也表现为增多趋势的站点数多于减少趋势的站点数。(3)极端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与夏季和秋季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不管是极端降水概率还是极端降水次数,在春季总体表现为1980—2000年极端性更高,而夏季和秋季表现为2001—2021年更强。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也较明显,春季日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总体表现为西部增加东部减小,从西向东表现为由正向负转变的分布,且负趋势站点多于正...  相似文献   

8.
近40a来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水文站以上流域(及少数邻近站点)2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及5个水文站的径流逐月资料(1950’s—1990’s),分析了20世纪后期近40a来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黄河上游流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冬季升温明显,同时导致冻土层温度的升高和冻土退化,蒸发加剧,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流域内径流的变化;流域内降水减少趋势明显。黄河上游自然来水径流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90年以后减小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年内变化分析来看,流域内各水文站春季径流(4~6月)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该时段降水(雪)的明显增加,是导致其春季(4,5,6月)融雪径流的增加的主要原因;秋、冬季径流的减少,主要是秋季变于的结果;分析兰州站径流的变化特点,主要还受到上游水库调节等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5 Ma以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在波动中向干旱方向发展。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然而,来自柴达木盆地新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冰期越来越干燥,间冰期干燥程度却存在减弱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是呈阶段性的。最明显的阶段划分应在0.8-0.6Ma前后。这种现象可以用青藏高原的隆升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通过增强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使冬季风增强,使东亚季风区冰期气候更加干燥寒冷,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使夏季风增强、间冰期气候更加温暖湿润,从而使得中国季风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差增大。可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我国西北内陆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弱,间冰期或者湿润期湿润程度的增大如何与高原隆升和季风系统的调整相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历史文献中的水旱灾害记录,重建巢湖流域1370~1988年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并进行连续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近600多a来,巢湖流域涝灾和旱灾发生的频率几乎相当,平均为2.28~2.40 a一遇;但特大涝灾和大涝灾的频率远高于特大旱灾和大旱灾。巢湖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准周期的变化,主要为:2~3、7~10 a,这与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变化步调基本一致。自然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影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Landsat MSS/TM/OLI remote sensing images, glaciers vector data in the Qaidam Basin were extracted for 1977, 2002, and 2018,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2,050 glaciers covering an area of 1,693.54±40.96 km2 and having an ice volume of 108.65±2.43 km3 in the Qaidam Basin in 2018. Glaciers with areas <1.0 km2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number, while glaciers with areas of 1.0-5.0 km2 accounted for the most glacierized area.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number of glaciers decreased by 177, and the glacier area and volume reduced by 338.08 km2 (-8.12 km2/a) and 19.92 km3 (-0.48 km3/a), respectively. Retreat altitudes of glaciers were concentrated at 4,900-5,600 m, 4,700-5,200 m, and 5,000-5,600 m and reduced areas accounted for 95.53%, 77.80%, and 69.19% in the Kunlun, Qilian, and Altun mountains,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north-oriented glaciers decreased the most (-125.43 km2), but the west- and east-oriented glaciers retreated at the fastest rate (i.e., -27.11% and -27.10%). All glacier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sub-regions of the Qaidam Basin from 1977 to 2018. The decreasing trend was accelerated graduall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while glacier change was the smallest in the middle section and gradually accelerated towards both ends of the basin's southern part. The temperature had continued to rise, and the precipitation had increased slowly in the Qaidam Basin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The continuous rise in air temperatur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treat of glaciers.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东西部之间的反位相变化是川渝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最主要的两个空间异常模态: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8个区;分别是四川盆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川西高原西部区、中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和重庆东部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除在四川盆地西部区和重庆东部区分别呈较弱的减少和增长趋势以外,在其余各区的线性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西部和中部区表现为增长,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区表现为减少;从气候因子分析看,汛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东亚以及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分别对四川盆地东部区、中部区以及西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千河流域近540 a来旱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凌  查小春 《干旱区地理》2012,35(1):133-138
 通过收集整理千河流域1470-2009年旱涝灾害资料,结合滑动平均、累积距平,以及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分析了千河流域近540 a来旱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千河流域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具有明显阶段性与周期性规律。通过11 a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分析,可以将千河流域历史旱涝灾害分为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7个明显的偏旱或偏涝时期。另外,由小波分析得出,千河流域近540 a来的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并且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千河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的发生与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了解千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和制订防灾减灾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突变与周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柴达木盆地6个站1954—2003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其近50年来气温、降水突变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年气温与夏、秋、冬季气温增加趋势超过0.0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春季气温增加和年较差减小趋势达到0.05显著性水平。降水序列中,只有年降水与夏季降水增加达到0.10显著性水平。盆地各气温序列均有突变发生,年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极显著暖突变,秋、冬季气温突变较春、夏季显著,冬季气温突变时间较其他季节偏早,在各气温序列中年较差突变时间最早。年降水在1976年发生突变,四季降水中只有春、夏季有突变。周期分析显示,盆地年气温变化的主周期按强弱依次为12 a、7 a和3 a,年降水主周期则依次为9 a和4 a。  相似文献   

16.
李双双  延军平  杨蓉  胡娜娜 《中国沙漠》2013,33(5):1552-1559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宁夏近50年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1961—2010年宁夏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增温速率为0.38 ℃/10a,远高于全国和西北地区;②1961—2010年宁夏降水量波动减少且具有整体性,雨量带明显南移,干旱、半干旱区域逐年扩大。③1961—2010年宁夏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干旱化趋势明显。④在旱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旱灾频率相对较低,从南向北旱灾频率逐渐上升。北部灌溉区以轻微干旱为主,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中部干旱区。⑤在涝灾方面,宁夏南部山区涝灾相对较少,依然呈现由南向北涝灾频率逐渐上升的空间格局。中等以上涝灾南部山区相对较多,严重湿润和极端湿润主要发生在北部引黄灌溉区。  相似文献   

17.
5 000 a来柴达木盆地东南缘风成沉积记录的冬季风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南缘下西台剖面风成沉积粒度组成、元素含量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该区5 000 a来冬季风的演化历史。其可划分为4个阶段:5 300~4 300 a BP和2 900~930 a BP时期冬季风较弱;4 300~2 900 a BP和930 a BP以来冬季风较强。同时,该记录揭示了两次气候突变事件: 3 960~3 720 a BP,冬季风急剧减弱;而1 700~1 400 a BP冬季风增强。重建结果与其他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在千年尺度上,下西台剖面所记录的冬季风演化与格陵兰冰芯的粉尘记录存在一定的联系,意味着源区近地面风场的变化在全球粉尘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柴达木盆地可能为东亚粉尘远程输送的主要源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雅丹形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9,39(3):214-220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典型风蚀地貌,雅丹研究是风沙地貌学科的薄弱环节。结合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对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发育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雅丹体形态参数长(l)与宽(w)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即l=3.8685w+7.7109;雅丹地貌的形态受地形、地层性质、气候条件和外力等因素影响;柴达木盆地主风向为WNW和NW,与该区域雅丹的长轴走向吻合,说明研究区雅丹的形成主要靠风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