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南省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分布在湘西北、湘西南山区。研究发病区自然环境因素表明,饮用水缺碘是发病的重要起因。经采样测定结果,山区居民饮用水(泉、井)含碘量低于每升5微克者达70.8%。调查结果,甲状腺肿流行区与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密切相关。影响地下水形成的岩石、地貌成因形态类型、气象等,是制约碘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及其水中碘含量的主要因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地下水含碘量的多寡,从而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中国癌症与土壤环境中碘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土壤环境中磺元素资料769个数据,癌症死亡调查资料787080例,研究了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癌死亡率与人属生存区土壤环境中碘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咎咽癌死亡率与碘元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地选择和性能评价中,水文地质特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下水的形成则是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在水文地质、地下水化学、同位素、CFC、地下水动态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的形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北山地区地下水以赋存于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碳酸岩节理、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潜水为主,地下水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特征,地下水动态类型主要为入渗—蒸发—径流型,结合地下水同位素和CFC 特征,认为区内地下水主要由当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形成。浅部地下水主要由现代区内降水补给形成,而深部地下水则可能由地质历史时期降水补给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氚的演化及其年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同时期大气降雨氚的组成,根据衰变定律,描述了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地下水中的演化轨迹;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大气降雨氚的组成和所形成的地下水中氚的演化,得出地下水中氚的衰减速度比大气降雨中氚的更新速度慢这一结论;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中氚的组成,解释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形成年龄。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北部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磊  龚绪龙  陆徐荣  张岩 《中国地质》2015,(4):1161-1169
为研究连云港北部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采集测试了63件地下水样品,分析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氟的质量浓度呈现出随着地下水流动而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高氟地下水分布于海湾低平原及平原洼地。HCO_3~-质量浓度高的弱碱性水化学环境是促进氟富集、并增强其从沉积物向地下水中转化的主要因素。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的结果,矿物溶解-沉淀作用、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北方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形成演化机理,以河北省张北县玄武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样、测定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氢氧同位素、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区内玄武岩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研究区内玄武岩地下水中多数离子质量浓度呈现增大趋势,补给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小于500 mg/L,排泄区地下水中阴离子以Cl-和SO2-4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大于1 400 mg/L;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硅铝酸盐、岩盐、硫酸盐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中砷元素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吉林省地区地下水中砷元素形成和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主要以H_3ASO_3、H_2AsO_4~-、HA_3O_4~(2-)等形式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的砷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迳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有机物质及铁锰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6)
以库尔勒地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形成和赋存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孔隙中,尤其是孔雀河冲洪积平原是区内地下水最富集,最具有供水意义的地带;此外,研究区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库尔勒地区地下水形成及赋存条件的分析,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农业灌溉对当地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及居民的饮水安全,因此对三江平原富锦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采样,运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δD和δ~(18)O同位素、克里金插值及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三江平原富锦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TDS、NO_3-N质量浓度沿地下水流向呈递增趋势,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和SO_4-Ca为主;硅铝酸盐以及岩盐的风化溶解是研究区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特征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北方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形成演化机理,以河北省张北县玄武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样、测定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氢氧同位素、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区内玄武岩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研究区内玄武岩地下水中多数离子质量浓度呈现增大趋势,补给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小于500mg/L,排泄区地下水中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大于1 400mg/L;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硅铝酸盐、岩盐、硫酸盐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深部隐伏多金属矿碘的地球化学原生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碘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本文研究了碘晕在深部隐伏多金属矿床上的发育特征.通过勘查实例,重点阐明了几种不同赋矿地质条件下碘的地球化学原生异常分布模式;统计不同矿区岩石和垂直矿体部位岩、矿石中碘元素的平均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碘异常的分散距离,指出它在垂宜分带序列中一直处于序列之首,是地球化学找矿中典型的远程指示元素.确认碘异常在深部隐伏矿找矿中,可以发挥独特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岩地下水是我国分布最为普遍的地下水类型之一,其开发利用水平较高.近多年来,在基岩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密集规律、开发利用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形成了基岩地下水科学理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基岩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和控制基岩裂隙水的主要因素,及基岩地下水理论发展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14.
汪蕴璞  林锦璇 《地球科学》1998,23(3):294-298
揭示了东海西湖含油气凹陷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溯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阶段和特点,论证了地下水现代经学主要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方向演化形成的,且已演化成熟,并探讨了地下水成因和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分期的重要性古文水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分布规律从及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机理的科学.它是在水文地质学难以满足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情况下形成的一门分支科学.古水文地质学是从时、空领域研究地下水形成的起始条件、形成过程中的演变、直至发展到现代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下水地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是地球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环境介质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地下水形成演化过程,又是对岩石圈改造过程。这二者是同步发生的。这种水一岩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即是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不同地质环境对水-岩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影响,并在地下水和岩石中形成特异的特征(产物),认识这些特征的标志意义即可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目前对地下水传递的信息价值认识还很不够。为此进一步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不同地质作用中地下水活动的特点、习性及作用是很有益的。本文是以地质循环及岩浆、变质和成矿作用为例,对地下水活动特点、习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概述。以此说明水—岩相互作用中彼此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中铁元素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华 《江苏地质》2003,27(4):220-224
研究了地下水中铁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铁的形成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铁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六、渗入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渗入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应该说从水分在大气圈中存在时就开始了。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大气圈中,与生物圈接触,在岩石中,经历蒸发浓缩)来讨论这个题问。  相似文献   

19.
揭示了东海西湖含油气凹陷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溯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阶段和特点,论证了地下水现代化学主要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方向演变形成的,且已演化成熟,并探讨了地下水成因和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五、地下水与岩石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下水成分形成的影响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要解决地下水成分形成课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因素,作用与环境诸方面的研究上的结论。因为地下水成分的形成是水在地壳中存在的全部时间内进行的复杂过程。因此,应该了解这些作用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例如,溶解或水解作为化学过程并不是在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