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通过毛白杨农田林网内外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产量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林网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揭示了林网内作物产量分布特征,及农田林网内外产量结构的差异,说明了农田林网的小气候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田林网防风效应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林网的最大小气候效应是防风。本文通过在不同形状的毛白杨农田林网内的风速观测资料,分析林网内风场的分布特征,研究其防风效能与林网的疏透度、风向及风速的关系,为优化平原农田的林网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象》1977,3(6):9-9
近几年来,小文案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光辉指示,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把大队的4000亩耕地,实现了农、林、路、渠的统一规划。现在不仅防护林生长良好,灾害性天气有所减少,同时粮棉大幅度增产,该大队成为修武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也是全省农林网化的先进典型。在许昌农学院的协助下,我们对农田林网化与气候的变异作以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农田林网防御干热风的作用,我局与林业部门合作,于1980-1982年在兖州县漕河公社歇马亭大队进行了农田林网防御小麦干热风效益的观测对比试验。供试林网为 250米× 220米,网内农田83亩左右,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林带每侧植四行太青杨,株行距2×1米,树令5-7年,树高11米,平均树径11-12厘米。测点设置,前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建立了农田防护林网后,创造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网内田块总产量增加,收获物的品质提高,比如东北大平原的某些有林带保护区比空旷地农田玉米增产25%、高粱增产21%;华北平原玉米平均增产25—30%、棉花平均增产13.8%;长江中下游水稻增产10—15%左右,但在讨论林网对作物形成有利的生态环境时,也必须看到林网胁地不利影响。上述各地同时也观测到在离林缘树高约一倍水平距离以内地区有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的中游荒漠绿洲为例,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成果,研究了绿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及其潜力。结果表明,在田间水平上,垄沟灌溉种植、主栽作物与伴生植物混播种植、优化水肥管理、建立枣粮复合系统是绿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技术;在绿洲水平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农田林网规格和减少农田林网的灌溉次数、降低防风固沙体系中高耗水树种——杨树的比例等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黑河中游绿洲,通过推广上述技术,在不降低绿洲农业产值和不影响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初步估算每年可节水2.96×108m3,抵消了气温上升大约1℃所带来的蒸散发消耗量。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7,(1):14-15
河北深县后屯大队实行了“排、灌、路、林”四配套,县气象站和大队气象哨对方田林网防御干热风的效应及特殊性作了调查,现将其林网结构及其防干热风的气象效应介绍如下。一、林网结构,主林带为东西林带,与磁南北向交角100°,南北林带为副林带,与东西林带垂直,耕田被纵横整齐排列的路、林、渠划成方块,一般方田  相似文献   

8.
1983年鹿邑县已迈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行列,1986年达到部颁绿化标准。农田林网的实现,改善了麂邑县的小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戴万德 《气象》1985,11(3):22-23
一、问题的提出 冠县位于鲁西平原,属南温带季风区域亚湿润气候区。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六十余万人口。六十年代以前,境内树木稀少,每年受旱涝风沙危害,粮棉产量低而不稳。1973年全国林业会议以后,林业生产迅速发展,实现了以毛白杨为主的农田林网化和四旁绿化。目前全县已有片林、速生林16.7万亩,农田林网70.2万亩,桐粮、枣粮间作43.9万亩。纵横县境的2400条,总长一万多华里的道路两旁都栽上了毛白杨,1400多条大小沟渠基本绿化,有林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7%,林木覆盖率达到18.6%,全县共保留树木3284.2万株,成材树531万株,木材积蓄量为41.4万立方米,多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近几年来,由于林业生产的发展,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特别在华北平原连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减少了干旱、风沙危害,促进了粮棉丰收。本文用本县与周围5个县资料进行比较,说明了林业发展对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寒潮对我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冻害。分析研究寒潮发生情况,特别是1987年11月26—28日强寒潮与本区主要作物冬小麦的冻害特点等,对采取防御对策,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有一定作用。一、陇南寒潮的一般情况由于陇南地处我国大陆中部中纬度山  相似文献   

11.
苏联农业气象地面观测工作包括农业气象试验站(下称农试站)、水文气象观测站及农业气象哨的农业气象观测。一般而言,在资料完整、探测可靠、旦有熟练专家(站上有1-3个农气工程师)的农试站,均能进行一些农业气象检验测量方法和仪器及作物与牧草产量气象预报的研究。然而,苏联的农试站一般只占观测站网总数的3.5%,但在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点中水文气象观测站占有很大的比重,水文站上一般有一名农业气象技术员,主要从事农田农业气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野实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3种林网的动力、热力和水分效应及其对农作物(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6.42米透风系数0.38东偏北向的宽带类林网的动力、热力和水分效应最为明显,在这些效应的综合影响下,作物的理论增产率最大,平均为15.3%;树高3.68米透风系数0.8北偏西向的窄带类林网次之,作物的理论增产率平均为5.5%;树高2.61米透风系数0.80北偏西向的窄带类林网刚刚能看出增产效益,作物的理论增产率平均仅有0.7%。由此可见,在干旱半干旱农田造林后,当树高达3米以上就会开始形成增产效益,并且以东偏北向为好。即风沙较大的地区应使主林带的走向与主害风向垂直或偏角小于30度为宜。  相似文献   

13.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地表面一切生命过程的能量源泉。作物生物学产量(根、茎、叶、果实、种子等)的90%以上是由光合成物质组成。因此,了解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情况,探讨作物的光能生产潜力,有利于安排耕作制度,采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夺取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蒋斌  虞志通 《贵州气象》1997,21(3):32-34,22
1前言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科技,只有顺应天时,充分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才能更合理地确定农。林、牧等各业的发展比例,为促进大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气候资源分布特点,才能提供作物引种,合理布局及建立稳产高产耕作制度的科学依据;只有进行农业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和论证,才能确定调整种植结构,选建生产基地,发展名。优。特产品等。本文通过近十年几个主要气象因子的统计,与前十年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气候资源是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应该充分利用。2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华北春季生态环境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中  王汉杰 《气象》2001,27(9):13-17
利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华北地区长期定点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春季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后,除日照有所减少、温度日较差减不春季农作物生长有一些不利影响外,其它生态环境因子都是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改善生存环境方向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移动互联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设计并研发了一套智能化的手机服务系统(APP)。系统读取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农田小气候站及土壤水分站数据并实时显示到客户端,并能够即时推送预警信号消息,同时实时显示逐日天气实况和七天滚动预报。系统独创性的开发了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评价模块,模块基于地块附近的观测数据,针对用户关注的当地主要作物,自动给出不同生育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生产建议。系统包含观测数据展示、农田及作物管理、天气预报预警、影响评价、专题特色产品、科学种植等多个应用功能,可以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是一个实用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定量地描述作物生理现象、气象条件等环境因素与作物生态的关系,研究能够说明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式,不仅可以预报作物产量,而且可以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析、确定作物的种植条件和适宜种植期,以及根据作物的生育诊断采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山东省荷泽地区二郎庙乡的典型调查资料,利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建立农林牧优化结构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林网地区,林木中适当配置经济林,大田作物中扩大麦加夏大豆的种植比例,可明显地提高经济效益,并改良土壤。为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畜牧业宜发展牛、羊、免、猪。如果在林木间种蘑菇或其它耐荫植物,树种中适当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产品多次、多级利用,有利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可更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县耕作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一年三熟,春花、早稻、晚稻三季作物收种时期接连,季节紧凑。在温度偏低或秋季低温出现早的年份,晚稻往往因受低温影响,导致减产。为此,我们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对我县秋季低温气候资料作一些分析,供农业生产参考。一、我县晚稻生育期的热量条件: 我县夏秋季节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和日照都适合晚稻生长发育。据新仓公社农科站六年在公社丰产方的晚稻生育期温气记载,晚稻农虎66号和44号的全生育期为143天±1.1天,总积温为3315℃±60℃,其中播种到齐穗的总积温为2426℃±38℃,统计我县1954年来的25年中,6月20日到11月10日,总积温为3414℃±83.7℃,其中6月20日到9月25日的总积温为2620℃±74.9℃。因此,我县晚粳的热量条件是可以满足的,而且是稍有余额,这是我县夺取晚稻稳产高产的基本条件。见表一、表二。  相似文献   

20.
小麦作物观测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影响和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对提高小麦产量,减少灾害损失尤为重要。陕西省24个一级农气站中有14站开展小麦观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评定,高度、密度、生长量测定,产量结构分析,农气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