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叙述我国地壳波浪成矿的某些特点。地壳波浪的能量积累与激发的地壳波浪强度(振幅、波长)成正比。波浪成矿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及其独立的阶段性,各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又不断演化前进。斜向与正向构造的控矿作用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沉积建造及其接触关系、分布和厚度变化,分析了下场子区震旦纪以来地壳波浪运动以及与矿产之关系。地壳波浪运动经历了波状运动(Z—J_(1-2))→波褶运动(J_2)→波断运动(K-E)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矿产。波浪运动的特点是具有继承性、迁移性、新生性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铁矿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堆积)、成岩后期变化、淋滤富集成矿作用,并将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6个阶段,3期分别为:矿源层形成期、含铁岩系形成期、淋滤富集成矿期;6个阶段分别为:峨眉地幔柱上隆-玄武岩浆喷溢阶段、风化蚀顶-玄武岩古风化壳形成阶段、古风化壳沉积物堆积-迁移-沉积-含矿层形成阶段,地壳振荡性升降-暴露-含矿层风化淋滤阶段、含矿层次生富集成矿阶段、含矿层被覆盖保存阶段,从而建立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地史中,地壳的波浪运动在地层的旋回性、沉积盆地的迁移及褶皱特征诸方面均留下了印迹。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山西前寒武五套地层所记录的地壳波浪运动迹象。  相似文献   

6.
李梅 《南方国土资源》2012,(7):23-25,29
文章阐述了广西靖西县新圩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含矿岩系、矿体特征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的控制因素,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提出了第四纪发生的多次地壳周期性运动使成矿具有明显的多期性。  相似文献   

7.
地壳的运动同自然界其它各种物质的运动一样具有波浪性质。地质发展和地质构造在时、空上的等距性及其可次分性,说明地壳运动具有级级相套的波浪性;任一地区构造方向的有限性和稳定性,说明地壳波浪运动波源的有限性和稳定性;而导致地壳作波浪运动的根源在于地球的脉动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应用地洼成矿理论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某地区F1等成矿断裂带的构造地球化学特点和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铀不断累增富集成矿的作用过程。在形成泥盆系富铀地层的基础上,经历了后期构造—岩浆活化作用的改造,形成预富矿化场—动力改造热液成矿,形成构造热液型铀矿化—表生淋积,形成叠生富矿段,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层控、岩控、构控和时控等特点的多因复成型铀矿床,从而为本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中国强震迁移与现代地壳波浪运动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强震时空分布上的波浪性、方向性及丛集性特征,并将中国强震运动划分为天平式运动、单波系波浪运动、双波系波浪运动、多波系波浪运动等类型,进而对强震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强震波带和强震丛集区仍是今后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甘南在加里东运动后,地壳的波浪凹陷转移到加里东褶皱带以北,形成了从中泥盆世到中三叠世的沉积坳陷带。甘肃的铅锌矿的基础是中泥盆统地层的沉积作用。波浪状镶嵌构造又是铅锌矿形成的构造条件,它决定着铅锌矿的迁移,也控制着矿的富集。而沉积地层的形成及其与构造运动发展的统一和相辅相成正是今后找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千年来历史地震及近二十年来强震前形变资料,以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地区为样本进行空间扫描及转移概率统计,发现地震在时、空、强方面存在明显的波浪特征,并观察到地壳纵、横波的传递,迭加,干涉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机理是:被不同断裂切割的块状地壳互相简支,各地块三维弹性应变是地壳波浪运动的形成原因。中国存在着以地中海波浪为主和以环太波浪为次的两个波系,二者的消长,就引起了中国地震波浪状的发展总过程。  相似文献   

12.
阿日特克山钼矿床是近年柴北缘成矿带东段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矿床。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着重研究了成矿岩体特征及形成时代,确定其成岩地质年代为早三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早期,侵入时代属印支期,成矿岩体成岩年龄与钼矿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并总结分析了矿床形成过程和矿床成因,明确了构造作用对成矿的影响,为该区今后的地质找矿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概念认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的。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水压力值不相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主要原因。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出胶东“玲珑- 焦家式”金矿成矿深度仅3 km 左右的数据,进而测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32 km ,它们可能是壳内构造物理化学过程的产物; 逐步形成构造通过影响物理化学环境的方式影响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过程, 即构造物理化学成矿的新认识, 探讨应用构造物理化学场结构分析与界面成矿的观点进行预测未知区隐伏矿床。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在波浪运动中发展的。中国的地势和水文网的特征,都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陆与海洋地壳的演化都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地质变化在时空上都具有波浪性。地质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具有波浪性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地质学理论认为花岗岩是由异地深熔的花岗岩浆沿构造侵入至地壳浅部冷凝结晶形成的,“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认为熔融的花岗岩浆并没有离开源区,而是原地重熔,熔融岩浆层内的热能对流形成大规模层状或似层状花岗岩浆,岩浆层冷凝结晶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是岩浆层界面(MI)凸起形成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是紫金山矿集区成矿母岩,在温度差和压力差作用下,成矿元素和挥发分在MI凸起界面上部富集形成含矿流体,在沿构造裂隙向上向外逃逸过程中与围岩产生水岩反应,形成从高温到低温热液蚀变分带,而不同成矿元素则在不同温度、压力(深度)和Eh、pH区间沉淀成矿,形成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紫金山高硫化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悦洋低硫化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它们是同一斑岩-浅成热液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机制及其效应 ,并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是个套合的“毋”字型构造。在“毋”字型地块翘起的部位有油气的储集。 盆地地块内,褶皱断裂构成波浪构造。波浪构造在运动中迁移着。时而作北东向,时而作北西向的迁移,而以北西为主。通过这样不同方向的迁移而形成编织构造。塔里木盆地的斜方形及其内部所有的斜方地块,都是这种编织的一部分。此外,由于编织组成的波浪镶嵌构造,使得盆地内部出现许多叠谷型构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动力成矿观点对小秦岭金矿田富矿体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本区的动力成矿特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中联系到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对金矿的富化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成矿系列。笔者以基础地质、大地构造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对小秦岭金矿田含金石英脉的成因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新观点,认为它是晋宁晚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9.
在编制地球化学图时,决定性原则是岩石中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的形成和成矿作用过程密切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原则。成矿作用过程是成矿元素有方向性的迁移的局部情况,在有的条件下会导致成矿元素的富集。在岩石圈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中,包含着金属总量的99‰以上,这种地球化学背景资料的分析表明,成矿元素在地壳矿物质中的分布特点是很复杂的,它取决于化学元素的特性(迁移的内因)和成矿环境的特征(迁移的外因)。迁移内因和外因的总合不仅决定了元素的含量水平和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是青海省东部鄂拉山多金属成矿带中很重要的矿床之一,矿床内部具有Cu、Pb、Zn、Ag矿化的垂直分带特征,从北西至南东可依次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矿段。其中Ⅰ、Ⅱ矿段为银矿段,属中三叠世晚期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而Ⅲ矿段则为铜铅锌矿段,为早、中三叠世热水沉积型矿床,成矿受地层控制。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指导下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