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重要的植被和生态的组分.通过对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30个林窗的调查,探讨了林窗-林窗边缘-林内的梯度上,以及不同大小和演替阶段的林窗中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种藤本植物主要出现在林窗中,而且对不同大小和演替阶段林窗环境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耐荫种藤本植物则主要出现在林内,林窗边缘以及中、小面积的林窗和处于演替中、后期的林窗中.从林窗中心到林窗边缘和林内藤本植物的多样性(Fisher's α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呈降低的趋势.此外,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在中等大小和处于演替中、后期的林窗中较高,而其多度在小林窗和处于演替中期的林窗中较高.该研究指出藤本植物物种问生活史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阳性种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是由林窗来维持的.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哀牢山西麓川河河谷残存有较大面积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周围分布着思茅松林.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而思茅松成熟林以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为绝对优势.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9株样树树干上共调查到附生植物共36种,但在思茅松林中几乎找不到附生植物.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成熟林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2和1.70;相对于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更复杂,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由于该区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地森林植被的保护与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采取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促进该区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3.
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特征,我们用封顶埋管法对徐家坝地区典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氮含量季节变化为22.96~68.20mgN·kg-1,其中氨态氮的含量(10.89~47.85mgN·kg-1)大于硝态氮含量(1.48~31.74mgN·kg-1),是有效氮的主体;2)一年的净有效氮矿化总量为310.32mgN·kg-1·hm-2(土壤层0~15cm),有效氮总量和NO3N干湿季节变化极显著,NH4N的干湿季节变化不显著,NH4N在湿季末(200409)最高,干季末(200404)最低,NO3N湿季初(200405)最高,湿季末(200310)最低;3)净矿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的干湿季节变化均不显著,原因在于土壤内部的干湿季节变化平缓,且这种变化滞后于大气的降雨量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空心树木质残体雨季和干季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对木质残体呼吸速率与木质密度和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了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树干表层木质残体雨季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树干内层和洞内的(p<0.05),干季三个部位木质残体呼吸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存在季节差异,在树干表层和洞内雨季的含水量和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干季的(p<0.05),而在树干内层季节差异不显著(p>0.05).三个部位木质残体密度与呼吸速率在雨季显著负相关(p<0.01),三个部位的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在雨季和干季都显著正相关(p<0.01);木质残体的温度系数(Q10)大小顺序为:洞内(2.08)>树干表层(2.01)>树干内层(1.73),树洞内部木质残体对温度响应最敏感.哀牢山地区干季空心树木质残体较低的含水量和全年温凉的气候条件可能成为该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空心树木质残体分解重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深圳大鹏半岛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共有6个主要群落类型;常绿季雨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常绿阔叶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乔、灌层物种多样性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草本层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明显特征.过度的人类干扰将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天然喀斯特森林可以承载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但相同气候带的天然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多样差异还很少被人们了解。我们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ha样地和非喀斯特的猫儿山常绿阔叶林1ha样地的所有胸高直径dbh≥1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广西中亚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两类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喀斯特森林的物种丰富度(120种)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16种),喀斯特森林的科、属多样性(44科,89属)高于非喀斯特森林(40科,75属)。种面积曲线的z值的变化表明,小尺度时(<4000 m2),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低于猫儿山样地,而尺度较大时,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要高于猫儿山样地。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度(5098)大于非喀斯特森林(4457),稀有种的比例也是喀斯特森林(20%)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0.3%),但喀斯特森林的胸高断面积(18.47 m2)明显小于非喀斯特森林(30.74 m2)。两种森林的径级结构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两种森林中重要值排前10的优势科和属完全不同,重要值排前20的优势种也完全不同。以上结果表明,广西中亚热带森林可以承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程度较高,物种组成与非喀斯特森林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暗示我们,进行喀斯特植被恢复时,需要特别注意物种的筛选,应该参照当地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尽量选择优良的乡土适生植物。  相似文献   

7.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太阳辐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林外自动气象站2005-02到2007-12的辐射观测数据,对哀牢山北部山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的太阳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哀牢山林区太阳辐射年总辐射为5 146.4 MJ/(m2·a),干季的太阳总辐射量(2 764.7 MJ/m2)占全年总量的53.7%,雨季的太阳总辐射量(2 381.7 MJ/m2)占全年总量的46.3%.各辐射分量年值占总辐射年值的百分率为净辐射41.3%,反射辐射21.O%,有效辐射37.7%.太阳辐射各分量占太阳总辐射的比率在不同的季节由于天气状况和大气中含水量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分配率均是干季大于雨季,净辐射的分配率则是雨季大于干季.从全年来看,净辐射分配率的变幅最大(31.1%~51.9%),有效辐射次之(28.6%~48.6%),反射辐射最小(18.4%~24.2%);从分配率的日变化可知,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均是清晨和傍晚较高,昼间较小,净辐射则相反,各辐射分量分配率在昼间的变化均较小.不同季节各辐射分量占总辐射的比重不同,干季有效辐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净辐射,反射辐射最小;雨季净辐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有效辐射,反射辐射最小.与相近纬度的鼎湖山和鹤山林区相比,哀牢山林区总辐射量高于两地,而年均气温(热量)低于两地,由此可以认为哀牢山林区在较低的气温条件下能分布大面积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且生长繁茂、发育良好,较强的太阳辐射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岷江干旱河谷的豆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在从四川汶川到松潘的干旱河谷两岸选择了7个地点,通过204个样方 (2 m×2 m) 调查,分析了不同纬度和海拔豆科物种组成、高度、盖度与根系结瘤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 在所有样方中共出现乡土豆科植物16属,38种,其中灌木7属19种;草本植物7属17种,1或2 a生草本 6种,多年生草本11种.仅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 和葫芦巴 (Trigonellae foenum-graecum L.) 为栽培物种.灌木在该地区豆科植物中占较大优势,50%以上灌木的频度与盖度均>10%,尤其白刺花 (Sophora davidii)、小马鞍羊蹄甲 (Bauhinia brachycarpa var.microphylla)、岷谷木蓝 (Indigofera lenticellata) 等灌木频度>20%,而所有草本植物的频率及盖度都<10%. (2) 豆科植物丰富度及生长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干旱河谷核心地区的干热、贫瘠环境中,总物种丰富度较高,但是其盖度与高度较小.随着纬度升高,灌木丰富度和频度均减少,草本丰富度与和频度增加.随着海拔上升,灌木丰富度与总物种丰富度都减小,草本植物丰富度变化不明显;植物平均高度与盖度高度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3) 植物根系结瘤能力很低,66%物种未结瘤,并且幼苗结瘤能力显著大于成株.这一结果可为豆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梁山南段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过渡地带.通过样方调查,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结合TWINSPAN分类、DCCA分析,对该地区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4个样方共记录了种子植物109种,分属41科91属;2.TWINSPAN等级分类法将74个样方划分为8组,分属于8个群系,2个植被型;3.植物群落的总体多样性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从群落结构来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则有下降的趋势(Simpson指数例外);4.物种多样性指数的DCCA排序图反映了海拔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5.该地区海拔1 100~1 300 m的灌木状半常绿橿子栎(Quercus baro-nii)林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零散分布,是该地区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落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过渡特征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