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漳浦前亭综合养殖系统1^#池的主养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池蚶(Tegillarca granosa),搭养种为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2^#池的主养种为菲律宾蛤仔,搭养种为日本对虾。1999年8月至2000年7月的周年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两口综合养殖池9个水质理化因子(水温、透明度、盐度、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氨、活性磷酸盐、pH值、化学需氧量)和2个沉积物指标(有机质、硫化物)的测值大多数符合养殖标准。1^#池COD、有机质和硫化场的测值大多数比2^#池的低得多,这表明不同综合养殖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养殖效益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9年10月至2000年7月在厦门市杏林虾池综合养殖系统进行水质(水温、透明度、比重、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无机磷、pH值、化学需氧量)和沉积物(有机质、硫化物)的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养殖系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各项指标较稳定,基本上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实际生产效益也表明该虾池综合养殖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虾池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9430150)、国家攀登计划B(编号PDB673)、山东省科委(鲁科计93第42号)及国家九五攻关计划(编号969220202,由李德尚、董双林两位教授共同主持)等多方面的支持下,自1994年起,主要用围隔实验法,对以对虾为主的封闭式综合养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研究依据的原理是通过不同食性经济生物的合理混养,增加对投入物质的有效利用层次,并以不换水的封闭式养殖来保证投入物质在池内的再循环,籍以增加其被有效利用的次数。以此达到减少投入物质在池内的有害积累,维持虾…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性虾病暴发,致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虾池荒废。为了寻找出路,重新利用这些虾池,笔者于1995年在广西防城港市公车虾场进行了鲈鱼养殖试验,结果在五个虾池(共60亩)中,收获成品鲈鱼15 480公斤,平均亩产258公斤。其养殖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海蜇的虾池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海蛰的生物学特性,就养殖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海蛰养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海蛰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促进海蛰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养虾池半精养封闭式综合养殖的养殖容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虾病的困扰 ,养虾业近几年来一直未见有较大的起色。人们也试验了各种不同的养虾模式 :混养[1]、地膜养虾[2]、地下卤水养虾[3]、充气养虾[4]、卤水淡化养虾、封闭式养虾[5 ,6]和高位池养虾[7]。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这些模式往往只适合于一定的地区 ,也就是说只有当具备某些特殊条件时才能进行特定模式的养殖。实际上 ,虾病的大规模爆发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盲目追求高产量造成的。高密度放苗和大量投饵使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 ,从而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这种情况下 ,养殖容量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池浮游生物与对虾养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进一步探讨繁殖浮游生物对改善养虾池水质和提高生产效益和作用,我们于1990~1992年在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养虾场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虾池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1,15(4):8-10
浙江省普陀区于1985年开始进行对虾池立体混养贝类试验。其面积为52亩(1亩=666.6m_2,后同),1986年面积增加到830亩。试验结果表明,立体混养虾池对虾每亩可增产10kg,12cm规格对虾产量提高5~8%。每亩还能增收其他副产值400~600元。  相似文献   

10.
11.
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收入量为4847.46~6154.67 g,平均为(5646.94±551.09)g.有机碳总收入量与浮游植物生产量、附生藻类生产量及颗粒饲料(含饵料鱼)等各组分碳收入量的比例平均为1:0.73:0.11:0.16.(2)研究期问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支出量为3310.28~3974.79g,平均为(3644.21±281.44)g.有机碳总支出量与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附生生物群落呼吸量、底栖群落呼吸量、养殖生物生产量、养殖生物呼吸量等各组分碳支出量的比例平均为1:0.53:0.19:0.15:0.04:0.09.(3)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积累量为1383.45~2707.31 g,平均为(2002.73±546.76)g,占收入量的(35±7)%(26%~44%).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依积累量大小顺序为:Y5(对虾-扇贝)、Y7(对虾-罗非鱼)、Y4(单养对虾)、T5(对虾-罗非鱼-缢蛏)、Y6(对虾-缢蛏).(4)围隔收入的有机碳对对虾的转化率为(1.77±0.62)%(0.76%~2.28%),转化率大小顺序为Y6,T5,Y4,Y5,Y7,收入的有机碳对全部养殖动物的转化率为(2.18±0.79)%(1.07%~3.12%),转化率大小顺序为T5,Y6,Y5,Y4,Y7.  相似文献   

12.
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对虾养成期间养殖池生态系中细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其变化规律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在水体、底质和虾体中的数量变化各异。在水体各菌数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中,除了总菌数与COD存在着正相关外,其它的不存在相关性。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阅值分别为107个 /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介/g(湿重)。通过对对虾的细菌学跟踪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虾池混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岩 《台湾海峡》1999,18(1):106-112
在两年围隔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了对虾池混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1)虾池混养能够提高养殖产量和池塘氮磷的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养殖种类在池塘氮磷收支所占的比例很小,仅靠混养还不能彻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2)罗非鱼与海产贝类的食物灶存在一定的分化。二者对虾池水质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因此虾鱼贝混养较虾鱼混养或虾贝混养效果更好。(3)对多个池塘组成的养殖系统的总体优化应是今后虾池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潮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漳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丰度比度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5.
登陆闽南地区台风活动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金镜  洪金木 《台湾海峡》2000,19(3):293-298
本文以1949~1998年福建台风资料为素材料,分析了登陆闽南地区台风的活动规律及其若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登陆闽南地区台风个数常年为1.35个,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主要活动时段;在台风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2~3a和准19a活动周期,并具有间隔11a的反相关趋势;500hPa东亚环流与登陆闽南地区台风关系在高、中、低纬度上呈“-、+、-”的相关关系,黑潮与西风飘流区海温场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虾清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6×104hm2,最高年产量超过22×104t,约占全球对虾养殖总产量的30%.但是,199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据估计已达上百亿元.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使我国的养虾业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是世界虾类养殖的重心地区,而白虾已成为世界养虾中最重要的虾种.中国为世界养虾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东南亚的养虾中,白虾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从2004年的62%增加到2006年的76%,而草虾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则从38%减少到24%.但是印度、印度尼西亚与孟加拉国等地区的草虾产量不减反增,其中以印度为最,这与当地低密度的放养方式生产的较大体形的草虾有关.美国和日本的养虾产量由于供过于求,故虾价仍缓慢下跌,若养殖业者能把握虾价较高的季节(9月至次年1月)并生产大型虾类,则养殖利润仍高,越南的草虾即为一例.文中还提及白虾超高密度养殖的成功方法,许多地区的每季白虾生产可达40t·hm<'-2>以上;淡水区白虾养殖可不必加以禁养,因其对环境的危害影响仍不明显.本文最后还提出发展虾类养殖的科研重点,以供有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虾池的溶解氧含量及其补充量和消耗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对虾养殖池塘溶解氧含量及其收支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虾池DO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虾池溶解氧补充的主要来源,夏季最高可超过5mg/(dm3·d)。养殖后期对虾的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34%,底质和池水耗氧量分别占30%和35%。根据虾池氧的收支情况讨论了池养对虾的生产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