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5,(2):44-45
据史料记载,新疆的坎儿井总长曾达到50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中国古代三项杰出工程,鉴于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有人把新疆坎儿井与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
陈文文 《地理教学》2001,(7):11-11,10
古今中外,人们修建的水利工程不计其数.但多为过往烟云,昙花一现,真正长期为人类造福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却独领风骚,象一颗璀璨明珠,闪闪发光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还在为人类作贡献,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有一条河流叫味江,味江旁边有座山叫翠微山,山上有个叫土锅村的地方,唐时有个叫唐求的诗人已在此隐居。这条名叫味江的河流因唐求的隐居和他的诗而名噪一时,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城后山的旅游景区。中国诗歌史上,诗人雅号多多,诗仙、诗圣自不必说了,还有田园诗人、边塞诗人、苦吟诗人等等。而在唐末,又出了个"一瓢诗人"。这个一瓢诗人  相似文献   

4.
都江堰,一座因水而兴、因山而名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每一个到过都江堰的人,都被青城山淡然洒脱的道教氛围所感染,被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千年的功绩所深深折服,被都江堰市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自然所启迪。那么,这座山水名城中山的精髓和水的灵魂是怎么相处相容的,又有怎样的渊源呢?对当今的环境问题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5.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的"涂中"演变而来。滁州地名从"涂"到"滁"的演变,是古人对客观发展的认识在造字法上的运用,可以用来解析滁州山水形胜的地理特点。"涂"是一个形声字,从"水"从"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读作tu,指发源于四川益州,流向云南一条河流(即今天的牛栏江)。江淮人借用同一个字"涂",而发出了不同的音称作"涂chu水",也只是声母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6,(11):4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防灾方面采取的对策最突出的有三项: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降,治理河患就是一项国家急务。东汉明帝曾命王景主持治河;北宋政府也曾动用巨大财力治理河患,并提倡植树护堤;元朝工部尚书贾鲁治河,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河患,黄河河道因此基本稳定了200多年;清康熙帝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政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相似文献   

7.
刘璐 《中国地名》2012,(9):57-58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简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8.
安第斯山,是一座位于南美洲西部,大致与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以跨越国家多、纵贯南北,为全世界最长的山脉而著称。据考证,安第斯原是居住在印加古都库斯科以东的部落名称。在印第安语中,anti意为"东方",用以表示当地山岭的名称。一说源于印第安语或印加语anti,意为"铜",因秘鲁南部山区产铜而得名。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修葺,不断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距成都48公里,因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全市面积1207平方公里,人口63万。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是川西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享有“小成都”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和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兴的产业结构,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作为四川省首批外经济工作试点的都江堰市积极利用外资,先后引进了…  相似文献   

11.
东部背风坡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沿海迎风坡呈温带海洋性气候北部大部分呈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东北部北冰洋沿岸呈寒带苔原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也叫"舍伦山脉",旧译"基阿连山脉"。是欧洲北部的山脉,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南部,纵贯半岛。北起巴伦支海,西傍挪威海,南临斯卡格拉克海峡,东濒波罗的海海岸平原。整个山脉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挪威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曾受古代冰川侵蚀,地势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岷江支流雁门沟,沱江支流湔江及其上游支流白水河的特殊河流地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实地考察雁门沟、白水河及湔江,通过其河流地貌特征推断白水河和湔江为断头河,雁门沟为反向河;再利用3S技术,找到了光光山一带大规模滑坡遗迹,从而判定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雁门沟、文政沟的纵剖面特征,也反映出河流曾发生过大的变迁.结合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发生于1099 B.C.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进而引起河流改道,并导致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传承,以及杜宇时代的严重水灾.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1,(2):36-36
"环境保护"一词起源于近代,但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人们就懂得了保护环境,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也早已有之。夏朝,人们懂得了"凿井而饮"。《周易》载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并十分注意对水源的  相似文献   

14.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以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我国古代四大工程之一而著称。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已有2217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发挥着功用。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  相似文献   

15.
"自号"就是自己称的号,是古人名号方式的一种。一般说来,取自号的诗人,或用以之寄情托意,或见性知人。归纳起来,我国古代诗人以地名为自号的有四种情况。一是以山水、地名取号,意在寄托乡情乡思。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是因为他幼年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又常喜与采莲人一起交谈。罗隐,自号"江东生",因他是余杭人,属江东之地,  相似文献   

16.
"制图六体",作为中国古地图学的核心内容,开创于西晋裴秀,后经历代著名地图学家继承和发展,先后创作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地图。本文以亲自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代地图志》编研工作为基础,参考了《中国古代地图集》(3卷),遴选出11件享誉世界的中国古—近代地图(单幅图或地图集),分别是:西晋首创科学地图《地形方丈图》;唐代首创亚洲图《海内华夷图》;宋代首创科学《天文图》;元代《舆地图》成就影响了几个世纪,成为中国古地图科学完善标志;明代《大明混一图》、《更路薄》、《郑和航海图》、《广舆图》与《坤舆万国全图》,象征着中国古—近代地图演变进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科学的洲际航海图以及第一幅最为精确的大型彩色中文世界地图;清代《康熙全览图》开创了大型经纬度实测地图,以及《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近代自编世界地图集里程碑"。全文着重分析评价了这些古—近代地图在科学、历史、外交、航海、疆域、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同时首次梳理了中西古地图定位技术及其融合发展历程,最后呼吁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推进建设"中国古地图生态系统",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协同研究,加快中国古地图遗产挖掘、评价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单军 《中国地名》2012,(2):61-61
伏尔加河又译为窝瓦河,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全长3690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入里海。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中,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伏尔加河古代称"拉",中世纪人  相似文献   

18.
<水经注>有一段有关瞿塘峡当地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从其内容看,不同于通常记述的祭龙王、祭神的祈雨形式,而似乎有一定科学道理,似可看作以一种利用地形,人为制造"热山效应",并播撒炭粉的人工降雨方式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幼发拉底河,是中东名河,是西亚最大河流。关于对河名"幼发拉底"的表述和寓意有多种:古代亚述语作Pura,意为"水",或Pura—nunu,意为"大水";雅丽安族的波斯语写作Hufrat,意为"丰沛宽广的河";阿拉  相似文献   

20.
一、姓氏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