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ODIS数据在云南省积雪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EOS/MODHS数据特点。通过对雪的光谱特征分析,提出利用归一化积雪被指数NDSI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积雪信息提取的方法。并以2004年2月7日云南省大面积降雪过程为例,分析和讨论了该次过程的范围和面积。结果表明:MODIS数据在云南省积雪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积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准确、及时的获取积雪覆盖范围,进行动态变化监测意义重大。利用MODIS数据进行土库曼斯坦积雪监测,提取积雪信息的研究较少。利用MODIS L1B 500 m分辨率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算法和综合阈值判别法,获取了土库曼斯坦2011年11月~2012年4月山区积雪覆盖范围和面积等数据信息,揭示了土库曼斯坦山区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佩特山区是该国降雪的核心地区,积雪面积均在1月达到最大值,随后积雪面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山区积雪面积、月均气温、月降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 9和0.568 4。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积雪面积随气温的降低、降雨量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的我国草原积雪范围全天候实时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秀春  曹云刚  徐斌  朱晓华 《地理研究》2009,28(6):1704-1712
草原积雪信息的获取对于确定草原雪灾的影响范围与灾情等级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应用于草原积雪监测的各自优缺点,提出了将光学MODIS数据与被动微波AMSR-E数据有效协同进行我国草原积雪实时监测的业务流程,阐述了相关算法和实现步骤;进而结合农业部要求,对我国雪灾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草原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20日期间的雪灾状况进行了全天候实时监测,取得了实际监测效果,成功地获取了总计达到51天的连续监测数据,揭示出了监测时段期内蒙古草原积雪发生的时空状况。所提出多源遥感数据在我国草原积雪监测中协同应用算法及其技术路线实现了对草原积雪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可应用于我国草原积雪监测的业务化运行,可提升我国雪灾减灾应急基于先进遥感手段的应用水平和监测精度,积极服务于国家雪灾应急减灾的迫切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源数据的内蒙古中东部积雪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作为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特别是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积雪面积和积雪厚度是积雪研究的两个重要因子。利用2010年11月8日、14日和25日三天的MODIS L1B数据,根据在可见光波段,地表、云和雪在该波段的反射率都比较高的特点,计算得出的积雪覆盖面积空间分布图。积雪深度受降雪量、坡度、坡向等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连续分布,单纯利用气象监测站点无法获得积雪厚度的空间连续分布,而遥感影像也受到局地特征的影响而精度不够。因此,首先基于经验公式,利用MODIS L1B数据计算了积雪覆盖面积,在此基础上,基于气象监测点的积雪深度数据和MODIS L1B波段的相关性,选择影像数据的最优通道,通过建立多波段的积雪深度回归模型,并且对积雪深度进行空间连续插值,通过将模拟的积雪深度与监测点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统计回归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积雪深度、覆盖度等雪情监测信息精度。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我国草原防灾减灾以及国家开展重特大雪灾应急响应工作的极迫切现实需求,基于NASA MODIS数据,以天为监测(响应)时间单元,以旬为监测集成时段,对2008年春节大雪灾期间我国草原积雪状况实现了系统的遥感监测,获取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期间中国北方9省区草原积雪发生范围及其面积等数据信息,揭示了监测期间我国草原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青藏高原与内蒙古为我国持续降雪的核心区域,其他地区降雪情况随时间出现一定的波动;除东北地区外,积雪面积均在1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各省区草原积雪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总体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6.
雪盖信息在生态研究、水资源评价管理以及灾害防治中有重要的作用,MODIS利用冰雪指数(NDSI)和阈值提供全球每日积雪产品,微波遥感传感器AMSR-E提供南北半球不受云影响的雪水当量数据。通过融合同一天不同时间过境的MODIS积雪产品MOD10A1和MYD10A1为MOYD,融合MOYD和AMSR-ESWE积雪当量产品产生MODAM,以祁连山区气象站观测雪深数据为"真值",检验了2010-2011年积雪季MODIS积雪产品和AMSR-E识别积雪的精度,结果表明:MOYD产品和MODAM使云量减少了15%和100%,积雪精度和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24%、59%和88%、80%,通过融合多时相和多传感器数据大大提高了积雪监测精度,此外对祁连山积雪时间分布和不确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的草原区这6大牧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雪灾频发的区域,及时、准确地获取6大牧区雪情时空特征对于防灾减灾,指导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各具优缺点,综合运用MODIS和AMSR-E数据构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模型,以日为监测单元,以旬为多日合成时段,对中国6大牧区在2008年10月上旬至2009年3月下旬间的草原积雪覆盖范围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检验,以此说明MODIS与AMSR-E数据在雪灾监测方面协同监测的可行性,为其他雪盖遥感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Terra卫星和Aqua卫星提供的2002年9月1日~2017年5月31日每日积雪覆盖产品MOD10C1和MYD10C1,提取蒙古高原积雪日数、积雪面积、积雪初日及积雪终日信息,得到蒙古高原积雪特征分布和变化趋势,同时,结合蒙古高原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分析研究区积雪变化特征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平均积雪日数在60~90 d之间,积雪初日主要分布在315~335 d之间,积雪终日大多集中在31~61 d之间,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积雪初日有明显的提前趋势,西南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提前趋势。(2)积雪面积在积雪季内呈 “单峰型”,1月份为积雪面积最大月,年均积雪面积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最大积雪覆盖面积与温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稳定积雪覆盖区的临界温度大概介于-11~-8 ℃之间。(4)温度是影响积雪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积雪产品的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1—2016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高亚洲区域发展了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遥感提取方法,并对其2001—2016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方法首先对逐日的MODIS积雪覆盖率产品进行去云处理,获得积雪覆盖日数(SCD)数据集;并用冰川年物质平衡观测数据、融雪末期Landsat数据对提取终年积雪的MODIS SCD阈值进行率定;最后以MODIS SCD提取的终年积雪面积结合地形“面积—高程”曲线实现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① 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并因受山体效应的影响,雪线高度由高海拔地区向四周呈环形逐渐降低的特点。② 高亚洲2001—2016年融雪末期雪线高度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744个30 km的监测格网中,24.2%的格网雪线高度呈显著增加,而仅0.9%的格网呈显著下降。除兴都库什、西喜马拉雅外,其他地区雪线高度均表现为升高趋势,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喜马拉雅中东部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其中以东喜马拉雅升高最为显著(8.52 m yr -1)。③ 夏季气温是影响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64,P < 0.01)。  相似文献   

10.
基于SSM/I被动微波数据的中国积雪深度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延昊  张佳华 《山地学报》2008,26(1):59-64
通过对积雪和其他地物的被动微波辐射计SSM/I的微波亮温进行波谱分析,提出了一个识别积雪的SSM/I微波检测方法,与MODIS的5 d合成积雪范围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SM/I的积雪范围与MODIS基本一致.对提出的SSM/I的微波积雪深度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与2006年冬季每日的中国地面积雪深度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46~0.54,偏差为-0.3~0.8 cm,均方根误差rmse为4.4~6.8 cm.  相似文献   

11.
用1978─1987年多通过微波扫描辐射计(SMMR)所获取的地表微波亮温及亮温-雪深区域订正反演算式,计算了100°E以西中国境内年与季的平均雪量和雪盖率,以及它们的年际变化,阐明了积雪时空的变化。所取得的高原及高山低山积雪监测结果,为当地积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北极中心海域海冰特征,积雪及变质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存德  秦大河 《地理科学》1997,7(4):289-296
根据我国首次北极地区的考察观察观测资料,分析了北冰洋88°N ̄90°N考察路段上海冰形态和雪层剖面特征,划分出3种冰形态类型和相应的积雪分布形式,指出了不同积雪分布形式下雪深测量、雪层剖面观测以及雪坑采样的适宜性。海冰上覆积雪的积消过程表现为缓慢的积累和快速的消融,雪深空间分布与降水来源有极大的关系。遥感监测和雪层剖面观证明北冰海洋冰上覆积雪无明显“年积累”大于“年消融”的区域,属于季节性积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山是我国积雪丰富、雪崩频繁、灾害性雪崩又具明显周期性的山地。作者以雪崩制图的非变化因素(地形形态)为主,提出了中国天山积雪站区雪崩路径分布图与雪崩分带(区划)图,并作了概略说明。这为当地的土地合理利用、山区道路与矿山建设、雪崩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天山积雪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依据气象、野外调查和部分文献资料写成,着重分析了天山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初、终期及其积雪期特征。研究表明,天山积雪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中天山和南天山南坡部分山区最大雪深超过100cm,甚至达到200或300cm,而东天山南坡盆地雪深仅15cm。中山带及其以下地区最大雪深出现在冬季始末,而高山带在暖季。林区雪深随海拔而增加,并在林线附近达到最大,然后急剧减小。天山中段北坡海拔440—3500m之间,每上升100m,积雪期延长80天;南坡小于此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内陆地区积雪分布十分广泛。根据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干寒型”积雪的特征 ,对中国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的季节性积雪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最大积雪深度达 15 2cm(1997) ,积雪层一般由新雪 (或表层凝结霜 )、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松散深霜、聚合深霜层和薄融冻冰层组成。与“湿暖型”积雪相比 ,“干寒型”积雪的性质具有密度小 (新雪的最小密度为 0 .0 4 g/cm3 )、含水率少 (隆冬期 <1% )、温度梯度大(最大可达 - 0 .5 2℃ /cm)、深霜发育层厚等特点 ,并且变质作用以热量交换和雪层压力变质作用为主。据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 (43°2 0N ,84°2 9E ,海拔 1776m)的观测资料 ,中国内陆干旱区冬季积雪期雪面太阳辐射通量以负平衡为主 ,新雪雪面反射率达 96 % ,短波辐射在干寒型积雪中的穿透厚度达 2 8cm。春季积雪消融期 ,深霜层厚度可占整个积雪层厚度的 80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雪粒间的键链首先融化 ,使积雪变得松散 ,内聚力、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 ,积雪含水率也随之增大 ,整个积雪层趋于接近 0℃的等温现象 ,因此 ,春季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全层性湿雪崩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6.
Snow cover exten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latitude, pressure, and frequency of cyclones at every five degrees of longitude from 70° to 100° West, for the winter seasons 1971 to 1980. Each cyclone parameter is also lag correlated with snow cover extent to t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now cover extent of one week and cyclone variables of successive weeks. More extensive snow cover is related to cyclones traveling farther south, having higher central pressure, and becoming less frequent.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积雪变化特征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李培基 《地理学报》1993,48(6):505-515
综合中国西部175个地面气象台站1957—1987年逐日积雪深度、密度和月积雪日数资料,1978年-1987年SMMR周积雪深度资料,1973—1987年NOAA周积雪面积资料,以及50余幅DMSP影像图,本文阐述中国西部积雪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波动特征,并对中国西部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和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季节积雪分布状况受冷期内连续降水过程的降雪量和气温所控制。水汽来向、山坡朝向、海拔高度和下垫面性质是影响积雪的主要因素。一般有瞬时积雪,不稳定积雪,稳定积雪和永久积雪之分。季节积雪的分布界限,在秋末冬初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下移,春末夏初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上移。到7月下旬或8月初移至海拔4000—4200m的雪线附近。由于风的再搬运作用,使本来不厚的自然积雪在公路的局部地段形成影响车辆通行的雪阻现象。  相似文献   

19.
I.foroductionSnowcoverisahiguysensitiveelementtoclimatevariationandclilnatechange.TrendsonsnowcoverofthelaopscaledimensionsarecriticalforidentifvingglobalwanhingandfordiagnosinginteraedonsbetWeenclimateandsnowcover.Alth0ugh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decreas…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李培基 《地理学报》1996,51(3):260-265
根据60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2年逐日雪深观测记录,用统计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证明近36年来高原积雪变化呈普遍增加趋势,并且与北球冬季气温呈正相关,高原积雪的增加与北半球温带低地春季积雪面积自80年代后期的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两个大陆冰盖雪积累率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