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158年7月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约为2.22小时。  相似文献   

2.
日全食期间在是否存在"引力异常"现象是一个关系到引力本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近一个世纪来,许多科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研究日全食期间的"引力异常"现象.肯定的、否定的结果并存,更多的是难以确定的结果.在学习、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利用7台LaCoste-Romberg重力仪和1台SG-053超导重力仪,对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的重力变化进行了精细的观测.研究利用了目前最好的观测环境和观测仪器,无论观测规模还是观测质量在近百年来日全食的重力观测研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经过详细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后,可以确定,日全食期间不存在现有观测能力之上的引力异常,以往发现的异常现象受剧烈的气象变化影响可能性极大.另外,在处理重力观测数据时,本文合理的利用了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去除理论潮汐值,使计算得以简化,结论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1997年3月9日全食的新疆观测及地球自转变化趋势讨论了发生在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次日食的记载,以及由此得到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期间分别在漠河地磁台,北京怀柔地磁脉动站和三亚地磁台开展了地磁脉动的观测。本文重点分析了3月9日07:00LT至11:00LT日全食前后漠河地区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主要特征,并对日全食期间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做了较深入的人。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K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变化提供了绝对的电离层TEC.采用上海和浙江区域内GPS网的观测数据,建立了...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9)
<正>8月22日凌晨,美国迎来了日全食狂欢,不少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寻找最佳观赏位置。据悉,这不仅是今年全球唯一的一次日全食,也是近一个世纪日全食再次跨越美国东西海岸。美国共有14个州能够见证这场罕见的日全食现象,日全食运行轨迹是从西至东,首先看到日全食的是俄勒冈州,最后出现日全食的是南卡罗来纳州。最长见食点位于伊利诺伊州,人们可观看到2分40秒的日全食。此次日全食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天时钠层荧光激光雷达和GPS电离层探测仪,在2009年7月22日武汉日全食期间,开展钠层与电离层的联合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钠层密度半高全宽在日全食过程中稍有变窄,而日全食过后增宽,钠层峰值高度在日全食过程中稍有降低,日全食过后高度略增,钠层变化特性表现出快速的日出日落过程.电离层电子总含量和天空背景光噪声也随日全食期间太阳辐照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下降和上升的波动特征.所不同的是,钠层原子的这种半宽度起伏变化要比电离层的变化迟缓得多,这可能是由于钠层受到日全食辐照扰动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动力输运过程,再复合成钠原子被激光雷达探测到,有一个滞后过程,这也正好与理论模拟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对2003年11月份发生在南极附近地区的日食事件进行了扼要介绍;利用STK软件,对日食事件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造成11月23日日全食发生期间,CX-1卫星的母线电压异常的诱因.基于CX-1的最新轨道数据,利用STK软件,仿真了2004年CX-1卫星面临的日食事件,并给出了详细的时间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中心日食记载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T值系列,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日长变化均值约为1.4ms/100a,该平均值相应的历元为A.D.1141。  相似文献   

10.
巴布亚新几内亚日全食的地磁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1983年6月11日日全食的地磁场效应,我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进行了地磁观测。经过资料分析,在消除当天的正常日变化和干扰变化后,日食效应比较明显,水平强度减小(-3.6±1.2nT),磁偏角偏东(0.6′±0.1′E)和垂直强度增加(5.0±1.1nT)。证实了日全食引起地磁场强度和方向的变化,与食分、食甚持续时间、太阳高度角(即日食发生的地方时)和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1981年漠河等地区日食观测成果交流会于1982年6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16个有关单位的三十多名代表。会上对这次日食观测结果和资料分析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讨论,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1981年7月31日日全食从欧洲黑海经西伯利亚由库页岛入海。虽然日全食带不经过我国,但在我国北部食分较大,黑龙江省漠河县为96.6%,而且食甚时刻发生在北京时间11~h27~m50~5,观测条件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于Budden的频高图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省瑞丽县弄岛街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期间的电离层资料,计算了日食日及控制目的剖面,给出了剖面参数,得到了E层临频及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在日食过程中的变化,也研究了F层的日食效应,指出了在各选定频率上的反射虚高和真高在日食过程中的变化,发现在300公里以下的各给定高度上,尤其是在270公里附近的高度上,其电子浓度明显地下降。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亚太地区的日全食,为人们研究电离层扰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基于沙洋地区采集的高频(1 Hz)GPS数据,通过对日食当天与前后几天电离层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期间电离层VTEC含量均呈现出一种先下降再上升的“水槽”变化趋势,且VTEC下降达到2~5 TECU,下降幅度达33.1%,VTEC的最小值与食甚时刻延迟为25.2~147.6 s.在日全食后期有中等强度的磁暴发生,与日食相互重合叠加共同对电离层VTEC变化造成影响,使得VTEC变化明显异于前后几天,最后定量的分析了磁暴对VTE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无破坏记载但影响面积较大的地震史料是历史地震学中的宝贵资料。本文通过对甘宁陕地区明代无破坏记载的历史中强震的史料考证、实地调查及对有感范围的统计计算,采用综合分析及类比的原则和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又新确定补充了10次中强地震,并给出其基本参数。为研究区内完整的地震活动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地磁脉动日食效应探讨甚低纬Pc3-4地磁脉动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次日食期间,利用甚低纬区和从低纬到甚低纬过渡区地面站进行的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Pc3-4地磁脉动的南北分量(H)和东西分量(D)在H-D平面内矢端图主轴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当观测点纬度低于日全食带纬度时,H-D矢端图主轴有90°相移现象;当观测点纬度高于日全食带纬度时,则无这种现象.由此我们推测,甚低纬区和从低纬到甚低纬过渡区Pc3-4地磁脉动可能主要是过滤机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匡自革 《地球》2012,(4):161-165
地球永恒自转与圈转,在地球上观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视觉角度。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不管银河是不是在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有明显移动。在冬季出现日环食,夏季出现日全食,也明显说明了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月球也没有围绕地球旋转。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近时期(夏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只可能解释为日环食,如果解释为日全食,就会永远没有日环食出现。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远时期(冬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也只能解释为日全食,如果解释为日环食,就会永远没有日全食出现。在现实当中,偏偏都是夏季出现日全食,冬季出现日环食,充分说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有错。地球在太阳一侧圈转,地球轨道圈在月球轨道圈之中,才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天体动态。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18.
由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经过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衰减关系的确定,以及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而作为基础资料的历史强震目录,同时也是通过历史地震记载的分析得到的。然而,在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不确定校正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文设想仅仅利用历史地震的史料记载,依据最大似然法,计算场地的各不同年份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性。以怀来、河间、唐山、承德、宁晋、石家庄为例,并仅仅以这些场地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考虑推测的影响烈度,计算这些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来说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震核查就是核查地震的宏观震中,而宏观震中应是地震能量的辐射中心。由于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地震的确定中,往往把破坏最大的地区定为震中,这样就有可能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定为震中。1558年,在广东省的西部与广西省交界处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将其震中定位于封川。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的县志和府志,阐述了地震发生时的人文环境,包括行政建制、政治局势、经济与文化、地质条件以及各地间的关系等,同时还结合地震破坏的地基条件和单边地震记载点的分析,认为以上所确定的地震震中,仅是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而不是地震的辐射中心——释放能量最大的地区。同时,通过1558年地震记载点与1584年肇庆2个地震记载点的比较,说明了这些地震的震中相近。最后,根据地震影响范围(地震记载点)确定了1558年地震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