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GMS红外云图、雷达回波资料及逐时自记雨量资料对1998年7月2日恩施全州性暴雨从云团演变、回波及雨团活动诸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山区暴雨的某些中尺度特征,讨论了恩施特定的地形条件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及时空分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毛冬艳  乔林  陈涛  杨克明 《气象》2005,31(5):42-46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1°×1°的6小时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罕见的局地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3个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β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辐合线和小低压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侧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强盛时期,可用云顶亮温变化来监视云团发展;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年华北区域中尺度暴雨监测联防业务试验期间的获得的较为稠密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常规天气图资料,对1990年8月中旬的一次影响山东强暴雨天气过程作了初步的天气学分析和中尺度分析,指出了直接造成这场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有利于它们发展的环境条件,文中重点讨论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及云团与雨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5年7月8~10日清江流域连续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场的存在,副热带高压稳定于我国东南沿海,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境背景;(2)雨团滞留和经过区域正是暴雨发生区域;(3)低层垂直风切变可使回波加强而产生强降水;(4)雷达回波中“逆风区”对于暴雨识别及暴雨落区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6.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分析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2002年盛夏7月跳跃性暴雨过程的卫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红  赵光 《气象科学》2005,25(2):199-205
用GMS-5水汽图像、红外云图、TBB及逐时地面雨量资料分析2002年安徽省二度梅跳跃性暴雨,结果表明:(1)GMS红外云图清楚地揭示出安徽省二度梅跳跃性暴雨整个降水过程是由主雨带三次北跳所造成,清楚地分辨出各阶段直接造成降水的影响系统和性质、不同时段造成降水的云团性质。(2)在水汽图像中可发现红外云图上不易分析和看出的特点,能为预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黔北暴雨的频数分布,得到大娄山南侧的遵义,绥阳一带为多暴雨区,自80年代以来,黔北暴雨呈增长趋势。然后据逐时降雨量的分布,定义了雨团,活动雨团,准静止雨团、强雨团。统计了各类雨团的时空分布,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及面积大小,并分析了雨量极值的分布情况,最后根据713雷达资料分析了中尺度雨团的回波特征,归纳得到中尺度雨团回波主要有三种类型,平行多带型,弥合型,涡旋型。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加密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沙澧河流域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中西南低涡及MCC特征云团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提出利用逐时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及雷达回波降水率做中尺度雨团量级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 - 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 ,分析 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 ,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部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讨论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不稳定条件及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低涡、低涡槽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为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中尺度云团在暴雨区旋转停留近21 h,这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18~21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2004年7月18-21日广西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的大尺度动力、热力背景和卫星云图的TBB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风带的冷空气加入对中尺度云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形成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斜压不稳定区;暴雨强度与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密切相关,强降水出现在对流云团的发展阶段,云团下风方和≤-70℃的冷云覆盖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市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8年5-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对1998年7月21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剖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以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逐小时加密雨量资料,对2005年6月18-22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西南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12个中尺度雨团的持续生成东移导致了暴雨的发生。正涡度大值中心值的强度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弱以及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速度以及垂直螺旋度的强弱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度变化一致。急流核的出现导致水汽辐合明显加强。从暴雨区和急流核的位置配置来看,暴雨区出现在急流核的左侧。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逐小时加密雨量资料,对2005年6月18-22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西南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12个中尺度雨团的持续生成东移导致了暴雨的发生。正涡度大值中心值的强度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弱以及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速度以及垂直螺旋度的强弱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度变化一致。急流核的出现导致水汽辐合明显加强。从暴雨区和急流核的位置配置来看,暴雨区出现在急流核的左侧。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04年7月18~21日广西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的大尺度动力、热力背景和卫星云图的TBB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风带的冷空气加入对中尺度云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形成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斜压不稳定区;暴雨强度与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密切相关,强降水出现在对流云团的发展阶段,云团下风方和≤-70℃的冷云覆盖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18-12日浙南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逐小时加密雨量资料,对2005年6月18-22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西南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12个中尺度雨团的持续生成东移导致了暴雨的发生。正涡度大值中心值的强度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弱以及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速度以及垂直螺旋度的强弱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度变化一致。急流核的出现导致水汽辐合明显加强.从暴雨区和急流核的位置配置来看,暴雨区出现在急流核的左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根据天气系统在三度空间的配合和历史连续性,对2010年7月20日05时至21日05时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配合的物理量场以及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也对各家数值预报的降水落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副高后部切变线产生的降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