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地层学杂志》2012,(1):59-59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3次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4次年会将于2012年8月(会期3天)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二连浩特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会议期间将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科研、科普和为社会服务等)。...  相似文献   

2.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记裴文中先生说他自己是第四纪地质学家。他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古人类、旧石器、古脊椎动物和地层以及史前考古,无一不是从第四纪的角度去研究它的,而且他在这些方面推动了我国第四纪的研究,说他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是恰当的。裴先生曾和笔者谈过他去法国...  相似文献   

3.
一.简况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合并于1964年10月30日在西安召开,第四纪部分会期六天。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缘,地貌、新构造及一般第四纪问题等五个组内宣读了78篇论文。会议的后两天分三个专题组,即黄土问题、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问题和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问  相似文献   

4.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发育期次及时代确认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尽管它是一个众所周知且极为重要的地球科学问题,但古冰川发育时代的确定一直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内陆第四纪陆相地层沉积类型多种多样, 有黄土、冰债、河湖相沉积、冲积及洪积。有许多地层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在某些地层中也曾发现过人类化石及石器等。我国北方沿海第四纪海陆交互层比较发育, 对于研究沿海的海陆变迁, 古海岸线的变化意义也极大。  相似文献   

7.
赵井东  王杰  殷秀峰 《冰川冻土》2013,35(1):119-125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 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 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 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2年8月, 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 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 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会代表认为, 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 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 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 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 3)我国东部(105° 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 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正巧识黄土锲而不舍1953年冬,刘东生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4年秋,他就被派去参加一个庞大的课题项目——黄河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综合考察。这个综合考察队是由该所所长侯德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北京地质学院教授袁复礼和苏联专家帕甫林诺夫等发起成立的,还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古人类》是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位高级研究人员,在完成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写成的一本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在古人类学方面全面记述了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人类化石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我国化石人类在古人类进化中的地位。根据我国化石人类某些重要性状的连续性,提出我国古人类的进化以区域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的观点。同时,依据丰富的晚期智人化石的资料,讨论了晚期智人演化以及人种起源和形成等古人类学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发展时期,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深入地认识了冰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否定了长久以来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和“青藏高原统一大冰盖”两大争论问题.中国第四纪冰期最早可能起源于早更新世的...  相似文献   

11.
豫西两个黄土剖面及其地层划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我国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豫西一带广泛发育着更新世以来的陆相黄土沉积。其地层完整性、出露厚度及黄土—古土壤系列演化层序等均不亚于洛川黑木沟的典型黄土剖面,厚度大,沉积连续,黄土与古土壤界限清晰易辨,交通方便,是研究豫西地区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变迁的重点地区。1985年5月,我们对陕县张汴(土夭)底黄土剖面和洛阳邙岭黄土剖面(图1)进行了观测并采集了古地磁、微结构及孢粉样品,现依据部分室内研究成果对上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山东蒙山佛塔谷一带的第四纪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MIS的对应关系,对该区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冰川、黄土和水系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研究。对比研究了蒙山地区各类地层沉积与深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的对应性,建立了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环境演化的内在关系;详细对比了全新世、晚更新世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MIS的关系,初步对比了中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与MIS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各类第四纪沉积物与MIS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从沉积层序与环境演化的角度,确认了蒙山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北疆黄土—古土壤、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及古冰川遗迹等,指出约距今12万年来的气候变迁情况,说明第四纪时期北疆虽有冰期和间冰期、干旱和稍湿润的变化,但总的干旱趋势没有改变,新疆的大部分是向着干燥荒漠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于2006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文化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文物局和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承办,来自全国(含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黄土环境磁学   总被引:89,自引:37,他引:52  
中国陆相风成沉积序列蕴含了晚新生代以来丰富的古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性质可以揭示第四纪亚洲内陆地区干旱化过程和东亚古季风演化历史以及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气候不稳定性特征.文章主要评述近年来中国黄土环境磁学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提出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成土作用对黄土沉积物沉积剩磁的影响、微生物对磁性矿物的改造、亚洲内陆地区气候过程和环境演变的磁气候学记录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全国首届现代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教育局90年51号文件精神,并在院教育局的指导和大力资助下,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人教处—研究生会筹备,于1990年11月16日—19日在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42篇,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贵阳地球化学所、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国家教委所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保定师专;地矿部长春地质学  相似文献   

19.
张翼 《地层学杂志》2007,31(1):67-67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届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于2006年11月20日至11月22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化厅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物局和三明市化与出版局承办,来自全国(含台湾在内)的各省市的科研院所、高校、博系统等单位以及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代表共17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20.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了多次冰期并保存了丰富的古冰川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特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有学者对冰川地貌类型划分和冰川地貌制图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古冰川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量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Pro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目视解译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冰川地貌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了稻城古冰帽(约3 600 km2)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图。本文识别了该区冰川地貌中的冰川湖、冰川谷、羊背岩和冰碛垄等四种类型,初步统计了约1 096个冰川湖、370条冰川谷、41个羊背岩及1 268列冰碛垄;空间分布上,冰川湖和羊背岩主要分布在海子山夷平面上,冰川谷以古冰帽边缘区发育为主,冰碛垄则主要形成于海子山夷平面上和东、西两侧的山谷里。本研究可为第四纪冰期规模估算、古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当地的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