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本文利用秋粮产量和秋作物生育期内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及旬日照等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研制了我省秋粮产量预报模式,该模式经试报和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统(WAPFOS),分析了夏玉米产量与光照、降水、气温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和旬平均气温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密切,是直接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WAPFOS),分析了夏玉米产量与光照、降水、气温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和旬平均气温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密切,是直接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苏尼特草原地区1982—2006年NOAA AVHRR的NDVI数字遥感影像,以及1998-2007年逐旬的SPOT VAG-NDVI数据集,结合研究区域内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朱日和、二连浩特4个气象站点的同期降水、气温数据,对植被盖度与不同组合方式的降水及气温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盖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苏尼特草原生长季平均盖度、逐月盖度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盖度的影响存在着时滞及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5.
梅县近50年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32,自引:30,他引:2  
根据梅县气象观测站1953~2006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及异常年份资料,对梅县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梅县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年平均气温进入一个迅速上升的阶段,各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近50年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的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之间,有气温偏低时期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时期降水偏少的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克明 《气象》1999,25(3):58-61
1998年12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上旬平均气温全国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低,中下旬除西南等地外,大部地区明显偏高,部分地区的旬平均气温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高值.月平均气温全国普遍偏高或接近常年,初冬明显偏暖.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东省惠民县气象局1988~2007年(抗虫棉1998~2007年,常规棉1988~1997年)观测资料,对温度和降水影响棉花早衰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5~7月平均气温和秋桃数呈明显负相关关系,5~7月平均气温越高,秋桃数越少,棉花早衰越严重;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偏少,干旱易形成老小苗,棉花发生早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偏少、秋桃偏少,造成棉花早衰。从气象方面提出了抗虫棉早衰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黑龙江省77 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统计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13年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的气候统计和时空分布特征,与1998年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评估了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2013年主汛期雨日多、大范围连续强降水密集且早发,降水异常偏多,降水量为近53 年的最高极值;空间分布上不存在明显的经向或纬度变化规律,降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沿江流域站点平均降水量略少;时间变化上呈少—多—少的分布,强降水集中期为7月上旬,也是主汛期内降水最多时段。2013年主汛期降水与1998年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降水量、持续时间均超过1998年,尤其表现在黑龙江流域,但1998年降水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较强。采用FY 3A/MERSI卫星数据持续跟踪监测作物被淹没面积,以WOFOST模型模拟受淹前的平均单产,依据淹没时间超过7 d时作物无有效产量进行估算,2013年黑龙江省13个行政区因流域性洪涝灾害导致水稻和玉米总损失产量合计达3.97×109 kg。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气温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东北地区1951 ̄1994年作物生长季(6 ̄9月)旬平均气温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气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增暖趋势,主要表现在80年代以后,其增温幅度小于平均气温升温幅度,通过气温变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及作物生育关键期气温的变化对产量贡献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东北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10.
应用EOS/MODIS—Terra卫星数据,按照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大值合成法计算了乌鲁木齐地区2007、2010年生长季逐旬植被NDVI序列,得到植被长势演变图和植被指数分布基础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和南山中山带牧草监测站实测数据,分析了NDVI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降水是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植被对于气候因子的响应普遍存在滞后性。乌鲁木齐地区NDVI旬最大值总体变化在0.46~0.83范围内。与近10 a中植被长势最好的2007年同期数据比较,2010年春季植被指数比2007年推迟4旬达到0.7以上,表明植被发育期比2007年推迟10~15 d;秋季植被指数7月中旬就出现下降拐点,表明植被发育期比2007年提前4旬进入种子成熟、黄枯期或停止生长。以上结论与南山中山带牧草监测站实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