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以地壳上存在的北冰洋——南极洲和太平洋——非洲这两个主要波系为基础,对地壳的一级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发了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要义。在对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之后,着重阐述了学说发展的现状,并对其今后发展的广阔前景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也进行了概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塔里木盆地是个套合的“毋”字型构造。在“毋”字型地块翘起的部位有油气的储集。 盆地地块内,褶皱断裂构成波浪构造。波浪构造在运动中迁移着。时而作北东向,时而作北西向的迁移,而以北西为主。通过这样不同方向的迁移而形成编织构造。塔里木盆地的斜方形及其内部所有的斜方地块,都是这种编织的一部分。此外,由于编织组成的波浪镶嵌构造,使得盆地内部出现许多叠谷型构造。 相似文献
5.
胡健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0,(3)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本区地壳内部存在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下地壳底界)和上地幔顶部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本区上地壳厚约12 km,中地壳厚约9 km,下地壳厚约11 km,Moho面深约32 km.地壳厚度(或Moho面深度)由海向陆变厚(或变深),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交界处的北海、合浦,Moho面深度(或地壳厚度)由34 km变为30 km左右.PS转换波测深结果还表明,本区内NE向钦防-灵山断裂、合浦-博白断裂以及NW向小董-合浦断裂向深部延至中地壳,属壳断裂性质.北部湾陆缘地壳性质上仍为陆壳,由陆向洋明显减薄,北部湾盆地发育于这一减薄陆壳的前缘,是由地壳进一步伸展减薄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赵铭渠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4,(1)
江汉盆地是在大别波峰带、黄陵背斜及江南地轴三大构造单元间,前白垩纪的沉积岩基底上形成的白垩——第三纪内陆盐湖盆地。白垩——第三系地层厚达近万米。盆地边缘构造清晰,波浪状镶嵌构造特征明显。盆地内部展布着多隆多凹的起伏构造单元。经钻探油气显示较多,油气田多在盆地中心部位,并延伸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盆地内二级浪带的波峰与波谷的分界地带,是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中国陆地卫星象片中,我们认识到以下特征:中国有六组断裂方向,每组方向基本相似。而且,斜向构造是主要的。镶嵌的地块被不同系列的断裂所分割,并重新被它们愈合到一块。同级断裂带呈近等间距。贺兰山——龙门山——康滇地区是中国东西两侧构造的对称轴。这些特征是由地球的自转和脉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刻 (资料观测时间的平均值 )为 1972 .87;第二时间段的中心时刻为 1983.17。对于这两期资料都采用了伪逆基准下的线性动态运动模型 ,求得的运动速率都归算到北京水准原点 (假定北京原点的运动速率为零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梯度图的编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5,(2)
本文介绍了一种量化地壳垂直运动速度梯度的方法,并用此方法编绘了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运动速度梯度图。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为正四面体的洋壳与负四面体的陆壳镶嵌而成三角三八面体的驻波结构。八面体(驻波节连线)为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质态结构;正或负四面体(驻波腹与驻波节连线)为洋壳与陆壳此起彼伏的驻波运动的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非海上不断有大型天然气田发现,已成为国际能源勘探的新兴热点。东非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很低。在调研大量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东非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从油气成藏要素(烃源岩、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类型)入手,探讨了油气成藏模式,并对其勘探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非大陆边缘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形成了裂谷叠加被动大陆边缘的双层系盆地结构;主力烃源岩形成于卡鲁裂谷期,主力储层形成于被动陆缘期,在大型三角洲发育区,油气保存条件最好,以构造和构造-地层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受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构造变形的横向分带性以及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应绍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作者所提出的方法重新处理了覆盖中国大陆(不包括海南省、台湾省等岛屿)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垂直形变资料,给出了在通量均衡基准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梯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几大地块的平均速率和通量。由此得出以下认识:(1)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大陆所处的力场有较好的对应性。(2)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具有明显的南升北降大趋势;以西部最为典型和强烈。(3)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高梯度值带与地震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4)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分群性与大陆各大地块的划分有较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现有6大类主要地应力基础数据资料——震源机制解、水压致裂、钻孔崩落、应力解除、断层滑动和连续应力应变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建成了便于更新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介绍了数据库的结构及其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其中震源机制解和水压致裂采用双数据表结构设计,丰富了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以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平台,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地应力数据的地图显示。以此为基础,系统提供了包括可视化地图查询和条件查询在内的多种数据库查询方式,实现了空间图形数据与文本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另外,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还提供了地应力研究成果查询、应力方向大小统计分析、专题图及其它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大陆及邻区在ITRF2007参考框架下的1 068个GPS观测成果,以地统计分析为基础,应用运动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表层速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印度、欧亚、菲律宾、太平洋4大板块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壳表层运动与变形分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文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7,(1)
本文在建立了两类应力场的理论后,对地史中的应力场进行了划分,它们包括显生宙三个界的六个应力场,隐生宙四个界的八个应力场。每个界,下部为正应力场,上部都为负应力场。据此,编排出了亚洲构造演化自然系谱图和中国地壳演化表。 相似文献
17.
大陆地壳安山质成分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地表风化作用可将易溶元素自大陆地壳淋滤至海洋进入洋壳,并随俯冲作用返回地幔,因此,风化作用可能是安山质大陆地壳的形成原因之一。但是风化作用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过程中的实际贡献难以量化。大陆风化通量受控于地幔CO_2排气作用,基于碳循环可以间接计算大陆地壳风化亏损。采用Hofmann地幔两阶段熔融模型限定大陆地壳原始组成,通过大陆沉积CaCO_3的总量以及大陆地壳风化过程中Mn、Fe、Mg、Na、P、Li及Sr等7种元素含量与Ca含量的比值计算各易溶元素的风化通量。结果表明,这7种元素的大陆风化通量恰好匹配大陆地壳中各自的风化亏损量,风化作用在大陆地壳成分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岩石变形过程的分析,认为引起岩石处于应力状态进而发生变形的构造应力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即由开始的地质块体受力到最终的体系中每一质点都会受到应力的影响。这就为热力学原理在地壳构造和变质作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为今后定量分析这些作用提出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ITRF2000无净旋转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计算全球14个1级板块的总角动量以及ITRF2000速度场相对NNR-NUVELIA的旋转分量,研究了ITRF2000的无净旋转(也称无整体旋转)符合特性。结果表明.虽然ITRF2000的速度场通过50个核心站归算到NNR-NUVELlA上.然而在研究中国大陆区域地壳形变时,它们之间的差异仍是不可忽视的,其差异性表现为:ITRF2000的速度场相对于NNR-NUVELIA模型的速度场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前者速度模量大于后者;两个速度场的差异量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E-W向差异量最大值达到5mm/a以上,N-S向差异量接近4mm/a。提出了2种消除这两个速度场之间系统差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GPS测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利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1991~ 2 0 0 0年间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 (GPS)观测资料 ,计算了 340个GPS站点的位移速率 ,得到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场。这些站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喜马拉雅、川滇、河西走廊、阿尔金、天山 ,以及华北、福建东南沿海等主要构造活动区。固定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1mm/a ,流动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3mm/a。根据GPS结果对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