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理分析了阳原台1980—2017年长程地电阻率的观测资料,认为该台地电阻率变化存在较清晰的冬高夏低的年变特征。用滑动傅里叶方法消除年变后得到,正常背景变化与异常变化的差异较为显著,异常变化较为明显的对应1980年丰镇M5.8、1988年大同M6.2、1996年包头M6.4、1998年张北M6.2、2014年涿鹿M4.8地震,异常变化形态、持续时间、偏离幅度(偏离正常动态均值线的幅度)等可信度较高。本文认为,阳原台地电阻率观测可以为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研判提供较为可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工业游散电流、金属接地体、地下埋设的金属管道是地电观测的主要干扰源。分析了大型变电站的巨大金属接地体及其产生的游散电流、浅层埋设的金属管道对地电观测造成的影响、数据变化与干扰的关系,计算了游散电流,并给出了避开干扰的距离公式及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地磁与地电混合观测台地磁的地电测数干扰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震前兆观测台网中地磁与地电观测仪器经常相距很近。 而地电台每小时加电观测一次, 由于电磁感应, 使得地磁观测资料有间隔为1小时的高频干扰, 使得地震前兆信息或其他地球物理过程产生的异常信息在地磁数据分析中难以分辨。 经过分析这些干扰信息特点, 提出了采用Fourier变换在频率域中将高频干扰进行滤除和采用与典型干扰波形相关的方法去除地电测数干扰, 该文对安徽蒙城地震台的观测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很多中国大陆地震前兆观测台具有类似的干扰, 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地电供电对地磁观测干扰的排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数字化地震技术的发展,台站逐步进入了智能化的管理,各台站都相应地使用了计算机和数字化智能仪器,目前许多地震台站的地磁观测都安装了ZNC-Ⅱ质子智能磁力仪,每分钟观测一个地磁Z分量值,并利用设定的程序将它记录在单片机上,通过信号线与计算机相接,能够... 相似文献
11.
运用Matlab工具软件,对地磁数字信号中的干扰分量进行FFT变换,滤除地电测值对地磁Z、D分量的干扰信号,清晰的反映出地磁变化的真实信息,从而提高对地磁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对数据的异常识别、判定提高准确性,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地电观测数据中干扰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前兆观测仪器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安徽省在3个台安装了数字地电仪,在2个台安装了数字水氡仪。数字化仪器的优点是可以更客观地记录地震前兆的真实信息,当然也包括干扰信息。可以按地震监测和科研需要设定数据采集时间间隔,模拟仪器有时难以做到。数字化仪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可以大大减轻观测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数字化资料便于网络传输,便于计算机信息处理。不但节省人力物力,而且也减少了中间环节出错的机会。然而,数字化仪器获取的数据也出现了原模拟仪器资料不曾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已成为全国既有地电手段又有地磁手段台站存在的通病 ,已严重影响这些台站正常记录 ,特别是垂直分量 ,其跳变幅度在 1~ 2 0 n T左右。超过《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环境干扰水平小于 0 .1 n T,地电干扰已超出《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为解决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 ,图 1 蒙城台地电、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试图寻找排除干扰的办法。图 1是我台地电和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图。图 1中 E为地电工作房 ;F为地磁仪器房… 相似文献
14.
15.
用FFT消除地电观测对地磁数据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丹地震台地磁观测资料受到地电观测的严重干扰,造成地磁观测资料应用精度下降。本研究采用Fourier变化对地电干扰进行剔除。结果认为:该方法对处理此类干扰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电观测由测量区、外线路和观测仪器及辅助设备组成。观测系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且故障较多,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常见的干扰及故障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电观测对区域的观测环境变化以及细微电磁环境和观测系统的变化都有非常灵敏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详细介绍了宝中电气化铁路通车前后,平凉地电台自然电场及地电阻率的实测试验,结果表明,电气化机车通过平凉地电台测区时,产生强烈的交流干扰,致使自然电场和地电阻率观测无法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在跨断层形变测量中,怎样排除由于非构造应力引起的干扰形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降雨、地下水、太阳辐射热及风化作用等因素造成的干扰形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开展不同深度、多层次的对比观测,建立干扰形变的物理模型,是提高跨断层形变测量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