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孙伟  陈明  何江林  曹竣锋  王东 《沉积学报》2015,33(2):265-274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发育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前人对该区地层的对比研究多局限于古生物地层学,本文尝试通过锶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索瓦组地层进行全球对比。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本文在对样品进行显微组构分析、阴极发光分析、Ca、Si、Sr和Mn等元素含量分析及评估其对同期海水代表性和样品溶解过程合理性的基础上,测试了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下白垩统锶同位素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进行了全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已公布的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数据较为接近,其演化曲线与国际上已公布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着较好的可对比性,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和侵蚀作用的强弱是控制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索瓦组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索瓦组的顶部可能延伸到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近而说明了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还存在大规模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3.
于振华 《地质论评》1987,33(5):443-448
根据叶肢介化石群特征和区域地层对比,并结合以往孢粉、介形虫化石资料、同位素年龄测定,浙江平山膨润土含矿地层以划归寿昌组上段为宜,时代属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环太平洋地区中生代膨润土含矿地层层位,自北西往南东由中侏罗统经上侏罗统、下白垩统至上白垩统递升。据此可大致划分出四个膨润土成矿区。  相似文献   

4.
近期,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义敦岛弧地区开展1:50000热打幅、定波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获大量早白垩世晚期的珊瑚化石和少量水螅、刺毛虫化石,其中以Latusastraea xigazeensis Liao et Xia日喀则宽星珊瑚、Preverastraea iseli(prever)伊赛普雷弗星珊瑚、Stylina qiebulaensis Liao切不拉准柱珊瑚3种最为丰富,另外还有Agathelia asperella Reuss粗糙闭珊瑚、Cladophyllia qiebulaensis Liao切布拉枝珊瑚、Diplocoenia cf.hayasakai Eguchi早板双通珊瑚(相似种)、Eohydnophora tosaensis Yabe et Eguchi土佐始峰峦珊瑚、Gonicora cf.annulata Roniewicz环角珊瑚(相似种)、Spongiomorpha asiatica Yabe et Sugiyama亚洲海绵状水螅、Spongiomorpha asiatica xainzaensis Deng亚洲海绵状水螅申扎亚种、Pseudomillestroma reticulate Deng网状假千口刺毛虫.  相似文献   

5.
平庄─元宝山盆地的晚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下白垩统黑水组、元宝山组和杏园组,上侏罗统上那不打组与那不打组。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属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的中部组合,可与邻区的主要含煤沉积的植物组合进行对比,时代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至早Aptian期。  相似文献   

6.
枣庄市曹庄找煤区为中新生界掩盖的含煤区,盖层为侏罗—白垩系和古近系,因其颜色多以紫红、褐红色为主,故统称为"红层"。根据区内验1孔获得的孢粉资料,1-7层中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数量较少,其中裸子植物花粉中的松柏类花粉Monosulcites自下而上均有分布,Classopollis分子普遍发育,没有发现被子植物花粉,从第3层底部开始出现Aequitriradites、Pilosisporites,它们是早白垩世的典型分子,而1-2层孢粉组合中没有发现这些分子,由于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为连续沉积,生物群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周边侏罗系发育特征,认为此段地层时代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中期;从8-12层孢粉组合面貌看,出现了相当数量的Ulmns和被子植物花粉如Rhus、Quercus、Loncera、Zelkova、Cedrus,特别是该组合中出现的古近纪中期—晚期的常见分子Rhus和Taxodiaceaepollenites,反映出古近纪中期—晚期孢粉组合面貌,符合Ulmns-Pteris孢粉组合面貌特征,由此推断此段地层时代应属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根据岩性特征及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分析,红层自下而上主要由下白垩统青山组及古近系官庄群组成,钻孔揭露地层与周边地区地层岩性基本一致,可以进行对比。此结果对该区及相邻区域开展深部找煤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平庄─元宝山盆地群晚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平  王宇林 《地层学杂志》1994,18(4):275-281
平庄─元宝山盆地的晚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下白垩统黑水组、元宝山组和杏园组,上侏罗统上那不打组与那不打组。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属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的中部组合,可与邻区的主要含煤沉积的植物组合进行对比,时代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至早Aptian期。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胜徽  卢远征 《地质学报》2008,82(1):104-114
首次较系统报道了产于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的植物化石,分为两个植物组合。Athrotaxites-Solenites组合产于赤金堡组上段,有Solenites luanpingensis Wang,Pityocladus cf.i waianus(ishi)Chow,Pityocladus sp.,Athrotaxites berryi Bell等,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潮湿或半干旱半潮湿气候。Brachyphyllum-Pseudofrenelopsis组合见于中沟组上部,包括Sphenopterissp.,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 Tsao)Cao ex Zhou,Cupressinocladus elegans(Chow)Chow,Cupressinocladus sp.,Pagiophyllumyumenense sp.nov.,Pagiophyllumcompressum sp.nov.,Pagiophyllum sp.,Brachyphyllumningshiaense Chow et Tsao,Brachyphyllumobtusum Chow et Tsao,Elatocladus sp.,Podozamites sp.,Carpolithus sp.等12种,时代为Aptian-Albian期,反映干旱型气候。  相似文献   

10.
北羌塘盆地中部上侏罗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北羌塘盆地腹地自然条件恶劣 ,地层研究难度极大。经在北羌塘盆地腹地东湖、河湾山、长水河及半岛湖等地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研究工作 ,依据岩石特征和生物化石特征 ,将上侏罗统二分 :下部灰岩层为索瓦组 ,含 L acunosella triobatiformis- Pentithyris vulgaris、Radulopecten fibrosus- Gervillella aviculoides组合 ,其时限为牛津期 ;上部灰岩、碎屑岩互层为白龙冰河组 ,具 Radulopecten scarburgensis、R.moondanensis、Cladophylliaqeibulaensis、Stylosmilia chaputi化石 ,其主体时限为基默里奇期—提塘期 ,顶部可能跨入早白垩世。白龙冰河组的确立 ,是北羌塘盆地上侏罗统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研究上一个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北羌塘盆地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古气候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索瓦组上段是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一套潮坪—潟湖相沉积,分布于北羌塘盆地中部。通过对索瓦组上段区域地层对比,发现索瓦组上段在盆地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岩性变化较大,海相油页岩的出露地仅分布于北羌塘坳陷南部胜利河—长蛇山—托纳木一线的局限海湾—潟湖的边缘带,其形成明显受到了古地理条件的控制。根据索瓦组上段以及其下伏地层产出的生物化石组合,并结合油页岩的Re-Os同位素年龄,认为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对该组产出的孢粉化石组合和硅化木分析表明,索瓦组上段在沉积早期和晚期的古气候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为温暖和湿润气候,而晚期为半干旱—干旱气候,这种垂向上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不仅仅局限于胜利河地区,可能在整个北羌塘盆地都普遍存在。索瓦组上段发育的油页岩及其上部膏岩沉积组合的发现,对于评价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羌塘盆地晚中生代地层: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羌塘盆地是否存在早白垩世海相沉积,以那底岗日地区主干剖面为依托,结合胜利河、托纳木、长蛇山等已初步判断为早白垩世的油页岩剖面为辅助剖面,采用古生物化石定年和同位素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胜利河-托纳木地区原初步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海相地层时代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些海相地层在胜利河-托纳木地区广泛分布,但岩性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胜利河-长蛇山地区为油页岩,厚度最大,向东逐渐变薄,过渡为页岩沉积,向西过渡为灰岩沉积。区域上该套地层对下伏油气藏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北羌塘拗陷侏罗系地层发育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典型剖面沉积相、层序界面特征、准层序叠置序列、体系域构成等研究,将侏罗系地层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第1层序(SQ1)对应于雀莫错组地层,第2层序(SQ2)对应于布曲组中下部地层,第3层序(SQ3)对应于布曲组上部和夏里组下部地层,第4层序(SQ4)对应于夏里组中上部和索瓦组下部地层,第5层序(SQ5)对应于索瓦组上部和雪山组地层。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北羌塘拗陷内侏罗系层序地层对比。研究区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对羌塘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盆地古地理微地貌、预测盆地埋藏区生储盖发育特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齐古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准噶尔盆地获得侏罗纪齐古组凝灰岩精确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64.6 Ma±1.4 Ma(MSWD=1.3)。该年龄值几乎相当于国际地质年表中Callovian阶的底界年龄(164.7Ma±4.0Ma)。根据地层沉积速率推算,齐古组上界年龄值应为161.8Ma,接近Callovian阶的上界(161.2Ma±4.0Ma);其上的喀拉扎组上界年龄大致在160.0 Ma左右,此年龄值应位于牛津阶(Oxfordian)的下部。另外,下白垩统下部清水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由此得出:齐古组的主体时代为中侏罗世卡洛期(Callovian),其下部跨入了巴通期最晚期(late Late Bathonian);喀拉扎组的时代可能仅为牛津期最早期(early Early Ox-fordian),反映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几乎缺失了整个上侏罗统,由此推断晚侏罗世曾发生过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齐古组凝灰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思恩  高林志 《地质通报》2012,31(4):503-509
报道了准噶尔盆地获得侏罗纪齐古组凝灰岩精确的SHRIMP锆石 U-Pb年龄164.6 Ma ± 1.4 Ma(MSWD=1.3)。该年龄值几乎相当于国际地质年表中Callovian阶的底界年龄(164.7Ma±4.0Ma)。根据地层沉积速率推算,齐古组上界年龄值应为161.8Ma,接近Callovian阶的上界(161.2Ma±4.0Ma);其上的喀拉扎组上界年龄大致在160.0 Ma左右,此年龄值应位于牛津阶(Oxfordian)的下部。另外,下白垩统下部清水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由此得出:齐古组的主体时代为中侏罗世卡洛期(Callovian), 其下部跨入了巴通期最晚期(late Late Bathonian);喀拉扎组的时代可能仅为牛津期最早期(early Early Oxfordian),反映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几乎缺失了整个上侏罗统,由此推断晚侏罗世曾发生过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6.
在对研究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索瓦组地层进行路线调查与剖面测绘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该地层进行了单剖面相分析和区域上的沉积相带划分.证实了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索瓦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理特征具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相似文献   

18.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耕武  李伟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61-169,205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属于山间盆地型陆相沉积 ,红层发育 ,化石稀少 ,地层划分、对比困难。本地区有化石证据的白垩纪地层仅见于雀儿山南麓的德格县 ,错阿组为一套红色含砾砂岩和粉、细砂岩 ,上部夹灰黄、灰黑色钙质粉砂岩及含铜砂岩 ,深灰色含铜砂岩中产有以希指蕨孢居统治地位的孢粉植物群 ,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本区古近系红层发育 ,理塘县热鲁村附近的热鲁群下部为红色岩系 ,中上部灰黄、灰色粉砂岩内产以 Pali-binia和桃金娘科为主的植物群 ,时代为早—中始新世。目前可以肯定的中新统仅见于松潘县红土坡一带 ,为一套含煤的灰、灰黄色碎屑岩系 ,其中所含的叶化石和孢子花粉表明其时代为中新世。上新统至更新统分布较广 ,北部以白玉县昌台地区较为典型 ,称昌台群。无论从化石或岩性看昌台群均可分为上、下两套 :下部以杂色碎屑岩为主 ,夹砾岩和玄武岩 ,其中的孢粉组合以麻黄及榆科、藜科花粉丰富为特征 ;上部以含褐煤的暗色碎屑岩为主 ,除丰富的植物化石外 ,孢子花粉为松科、菊科、杜鹃科等居优势的组合 ,昌台群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到到早更新世。南部的上新统—更新统以昔格达组为代表 ,主要是河湖相暗色岩系 ,局部地区有褐煤夹层 ,产植物叶化石和孢子花粉 ,时代主要属于更新世 ,下部在某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