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纵观世界知名企业,其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强大创新能力。管理创新作为企业主要创新活动之一,是事关企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是当前现代企业运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并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管理创新被列为全面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坚持系统思维,推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管理创新,构建出一整套管理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管理创新路径,为新时期电力企业高质量开展管理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发展是地质钻探工程事业的核心、灵魂和第一驱动力。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地质钻探工程领域“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深刻认识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新要求,系统把握地质科技创新基础,展望了地质钻探工程技术“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地理科学领域知识创新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通过研究机构的结构性调整与重组、重要科研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学科支撑体系的加强等,在地理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及知识创新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下一阶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领域知识创新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针对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对期刊传播科技信息的质量,方式和速度进行了探讨,指出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应是面向知识经济的,作为科技创新帮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是要做好与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加工,处理与传播,二是应发挥其导向作用,并以刊物为园地发现和培养人才,调动人才的创造性,为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5.
《地球学报》2016,37(3):312-312
正近日,科技部对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进行了公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功入选,是国土资源部系统首家入选的单位。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营造培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主办的"创新风暴·2011中国居住创新典范品牌推介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的"创新风暴"系列活动,一直是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创新的一面旗帜。本届"创新风暴·2011中国居住创新典范品牌推介活动",将继续秉持活动一贯的理念,全面关注全国各地在自主创新、环保生态、节能减排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房地产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于日前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建设科技工作的关键。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四川开放、开发和发展的步伐,该省表示要加强技术创新、科研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三创新”的基础上,确立了全省2000年建设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创新难以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大幅增产降本的要求,必须通过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来破困突围。在页岩气革命中,基于第一性原理思维法,围绕提高控制储量和降低开发成本两大目标,创新了井工厂钻井、一趟钻钻井、超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等颠覆性创新技术,使钻井周期和作业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的高效开发。最后,笔者展望了第一性原理思维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和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领域的创新应用,并指出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法是未来石油工程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是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短缺形势的必然需要。本章结合地质找矿的实践、学习、思考、研究经历,从地质找矿创新能力、创新工作模式、创新文化和成矿研究等不同方面对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进行了探讨,认为地质找矿工作是以地质找矿创新能力、创新工作模式和创新文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对地质找矿信息的收集、提取、研究,建立区域成矿模型、综合找矿模型、矿产勘查模型和矿床模型,在解剖成矿系统的过程中发现矿床,实现找矿突破,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破解难题,推进发展。本文从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机制、人才机制等四个方面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探讨,以期找到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勘察设计行业进入成熟期,创新对于勘察设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勘察设计企业在高度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管理创新。本文试从组织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勘察设计企业创新管理的可能做法进行探讨。组织管理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组织效率,即如何通过组织的变革持续提升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效率、生产效率。因此,在管理组织、技术研发组织、生产组织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促进老矿区内预测性找矿发现的知识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老矿区强烈的干扰背景及未发现矿床的大埋深等特殊困难制约了这些地区的预测性找矿发现,促进其预测性找矿发现的关键战略是知识创新,包括: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的创新、勘查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的综合集成的处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朱立新 《地质论评》2019,65(1):6501149-6501150
正新一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建局方略,强力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研发,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节点,我们需要认真谋划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启动阶段3年里固体地球科学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项目与经费、创新成果、人才吸引、科研竞争力提升、院地合作推进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科学知识创新工程现状,并展望了固体地球科学知识创新工程若干重要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被赋予引领企业发展、支撑企业发展的重任,因而受到行业及企业的关注和重视[1~3]。不同的企业创新需求不同,创新模式也不尽相同。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以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为主要目标,受到工程建设的工期、投资等因素的限制,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创新。研究如何做好约束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领导寄语     
正施设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工程设计的本质是集成创新,创新是勘察设计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我们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我提议将2020年确定为行业企业的创新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国际出版环境下,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驱动力,当前刊物的社会定位、传播方式、编辑手段、出版发行、读者群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确认和强化科技期刊创新理念尤为重要。如何培育和提升科技期刊的创新力和发展力,已经成为科技期刊面对的重要课题。科研创新和优质稿源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科技期刊能够主动进取之处。《岩矿测试》在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表达力方面开拓了多种渠道表现刊物的先进性,着力满足读者对学术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8.
董其上  厍成荣 《矿物岩石》1998,18(4):106-112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可以扩大矿产资源的总量,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矿产资源增值增效,矿物岩石的声、光、电、磁、热、结构、组分等物化特性将得到充分利用和改造。知识创新体系是实现矿产资源价值扩张的坚实基础,而管理创新则是资源价值实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当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创新已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协会的工作重点。为此,协会下一步将开展以下几项工作:总结创新发展经验,推动行业可  相似文献   

20.
三、深化改革,实现与国际接轨 (一) 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最大的差距的观念的落后,最根本的转变是观念的转变。观念支配着思维,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管理和创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