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600年秦陇地震发震构造分析及考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史料记载,公元600年秦陇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和发震构造长期存在争议。根据在陇县固关一带发现的地震崩塌体,同时结合史料考证、卫星影像判读、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测试等手段,研究认为: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固关段;秦陇地震震中在陇县固关镇一带,震级为6$ {}^{3}\!\!\diagup\!\!{}_{4}\; $级,震中烈度为Ⅸ度。该地震的研究对于六盘山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青藏块体北东向扩展的动力学过程理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1年2月17日青浦练塘3.0级地震,震级不高,波及甚广,损失轻微,是上海地区解放以来陆域的最大地震,属正常地震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ARCGIS系列软件和VS 2010、SQL Server 2008为平台, 通过融合集成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 在初步建立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构造空间数据库系统基础上, 利用地震围空区方法, 针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分析。通过地震信息分时间、分震级的整理与数据输出, 分析汇总了11例M≥7.0大震震例的地震空区活动图像以及围空区发震震级与围空区特征与参数。在总结出的经验公式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1950-2012年的M≥5.0地震数据, 对该区地震围空区的发生与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 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大震的发震位置及震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所围限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存在6个比较突出的与区域重要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相对应的大地震围空区, 分别是错那-沃卡裂谷,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南汀河断裂-红河断裂, 畹町断裂-南汀河断裂, 澜沧-景洪断裂东段。这些围空区中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状况也都显示出未来几年至几十年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 在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应给予特别关注。应用实践表明, 通过活动构造数据库的建设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区域大地震围空区的动态分析、辨别及大地震危险性初判。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东北地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开始时间以及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进行预测。分别取两个地震活跃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活跃期内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原始数据列,用五步建模法建立灰色GM(1,1)模型。 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得到东北地区下一个地震活跃期约于1997年开始,活跃期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为7.2级。文中对预测结果的多解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都是毁灭性大地震。虽然两者在产生的原因上还是有很多细微的不同点,但究根本,都是板块惹的祸,他们都在全球两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能量的95%。不过,在人员和经济损失上,震级小的海地地震却远远超过汶川地震,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安多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研究过程中,进行地表调查和探槽开挖,证实错那-安多地堑北缘主边界断裂上的最新地表断层陡坎实际是该区史前大地震的地表遗迹。根据地表观察和实地测量结果可知,该区最新古地震断坎的延伸范围可达 26~36km,平均垂直位移量达 1.0~1.4m。相关地层-地貌体的年代学测试结果和古地震破裂参数表明,最新的古地震发生在距今约 10.0~8.1ka期间,估计当时的古地震震级介于 6.9~7.3级之间,当时的极震区烈度可能≥Ⅸ度。此古地震破裂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中部正断层型大地震之后的沉寂时间可以长达近万年,明显长于藏南裂谷带上的正断层型古地震活动间隔。由于安多地区最新大地震之后的离逝时间已足以积累类似强度的大地震,因此,该区未来的大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芬诺斯堪的亚地块及其邻近区域,由于是板内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在全球范围内是中等水平,但仍然相对较高,最早的地震报导,追溯到1073年发生的丹麦地震,直到1962年,地震资料主要来源于强震观测报告,因那时已布设了许多数字式观测台站或若干个现代化的台阵,通过对地震监测系统的改进,现已能观测到震级小于1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在4000km外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狮子沟地震台阵网上有长达1000多秒的明显记录,也触发柴西地区地方震的发震频率在大地震之后一天内提高了10倍.从大地震触发的地方震活动分布来看,触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英雄岭南侧花土沟断裂和红柳泉断裂.   相似文献   

9.
赵剑畏 《江苏地质》2009,33(1):108-110
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震级高达8级的大地震。对于这次地震,笔者从地质学领域来思考,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日本列岛周围主要沿着深海沟发生的大的浅源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所建立的时空分布,可将这些地震分为A、B和C三种类型,类型A在大地震之前,在局部地区地震活动变得非常低(产生第二种类型的地震间隔)。类型B,大地震之前,震中区及其周围地震活动逐步增强,而类型C,地震活动平稳地增强,但没有占优势的,即呈震群型出现。对这三种类型的地震发生地点的观测表明,它们与海底地形有密切关系。类型A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是相当简单的。类型B地震发生的地点其海底地形却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发生在俯冲带被海洋中脊或活动断层线所干扰的地区。而类型C,则发生在海底山脉插入大陆板块之下,产生非常复杂的海底地形的深海沟地区。海底地型在局部地区是简单的或平坦的,地震断层面也往往是相当均一的。而在海底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断层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于是可以推测这三种类型地震之间活动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断层不规则性所造成的。本论文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三种活动类型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