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正当科学界对强震短临预报研究一筹莫展的时候,大自然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某些强震在发生前数十小时出现的"震前扰动"现象.本文依据"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Lacoste-ET重力仪观测发现汶川大地震前约48小时的"震前扰动"现象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分析了地震预报反对派代表人物Geller所谓"地震是自组织... 相似文献
2.
根据琼中、邕宁,广州等地磁台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双低点”异常,地震序列缺震和地震迁移等方法,较成功地预报1995年3月23日北部湾5.1级强余震。 相似文献
3.
跟踪短临预报,强化流动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固定强震观测台网尚十分薄弱的这一客观现实下,提出了中国地震局系统建立“短临预报-强震流动观测机制”的设想,将强震同地震预报科研成果紧密相结合,大力加强强震动观测,并就强震观测的原则、执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和装备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5年7月12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前兆异常特征:预报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孟连7.3级地震的中,短,临三个阶段较成功预报的过程及所取得的减灾效益,同时较详细了地球整体观的预报思路,提出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将源,场及地球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各子系统内部和它们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的相互约束和反馈的观点,在预报研究方面阐述了建立多维预报指标,预报新方法的应用,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等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6.
对1965 ̄2003年云南地区强震前3个月内发生过的短临中强前震进行整理,将其按距离主震发生时间分为直接前震、临震前震与短期前震三类,然后通过地震序列动态分析地震活动,发现各类前震有以下显著特征:(1)直接前震:3、4级地震时间间隔临震时骤减;将地震序列从时间上分成三等分后,第二时段的地震频次没有明显衰减。(2)临震前震:震后第一天地震的频次较高而第二天相对过低,同时同一台站P波初动符号基本上一致或振幅比稳定在某一范围。(3)短期前震:震后10天前震频度衰减至零;20-30天左右地震频度骤增,同时h、p值也反应出类似的特征,30天h值迅速减小接近1或小于1,而b值基本稳定且均低于区域背景值。 相似文献
7.
由孕震后期非线性层次演化探讨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鉴于震源区为最后失稳区,震前前兆信息量最少,最弱以最晚出现,而近源区的调整单元(弱介质区域蠕滑断层等)前兆信息量最多,最强以及最早出现,提出由异常区边界交汇法确定震源位置(以场求源);又鉴于孕震过程存在阶段性和层次性,提出由阶段性和层次性表现的时间特征确定主震发生时间(简称层次法)由上述二个思路和方法,本文对1995年永登地震孕震全过程和短临预报了研究了,研究表明,在地点中期预报基础上进一步由层次 相似文献
8.
用大地电磁法预报短临地震的初步结果史书林(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作者根据1986年以来,在北京东三旗台站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几次短临地震预报。初步结果表明,大地电磁的某些响应函数能够反映一定的前兆异常,同时对地震前后,依时间进程与空间 相似文献
9.
1997年1月21日伽师强震群发生前和震群过程中,位于震中附近的新疆克州地震局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某些背景性异常和阿图什、乌恰地震台仅有的三项前兆观测手段出现的异常,成功地实现了3次短临预报。本文对此加以分析总结,以促进与其他专业台站和地方台站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地震中短期前兆某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前兆分段的物理基础出发,对强震和中强震的中短期异常(1年尺度)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认为地震活动性中短期异常以在震中附近出现中短期(约1年)平静为最主要特征,并出现中短期空区。对于多种学科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尚处于中期阶段的整体发展过程之中。由于不同震级强度的地震,其约1年的时间尺度对其孕震过程的内涵来说有较显著的差异,对7级以上大震和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西部前兆异常涨落与强震短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 四川、 青海、 甘肃、 宁夏、 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 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 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低值。 从时间上看, 异常增长的起始时间一般为震前3~4个月到震前7~8个月, 少量为震前14~18个月; 异常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为震前1个月至震前10个月。 研究认为, 异常月频次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强震预测的中短期至短期指标。 研究还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 除青海、 甘肃地区外, 云南、 四川的前兆异常也突出, 似乎显示了8.1级地震的孕育范围已影响到川滇地区。 相似文献
13.
强烈地震震源区和其周边地域的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开始破裂,即微破裂,而当其在应力不断积累、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破裂链”时,即应力集中达到临界状态时,震源介质所积累的巨大能量以波动的形式瞬间释放,并冲出地表发生地震,且在地表产生一系列的破坏和大型断裂.在强烈地震发生后依据设定的初始模型和远、近地震台网记录,通过震源机制解计算,可求得震源介质的破裂长度和破裂过程.事实表明,一系列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由震源深处到地表均呈现出强烈的破裂效应,其破裂长度可由几公里、几十公里、乃至千余公里长.有的地震在发生前确亦存在着破裂响应和迹象.为此,若在地表和深井中能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动力过程,这对于短临地震预测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S≥5.0级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报和漏报的次数,预测效果明显提高。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分别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综合预测方案还提供了地点判定原则和震级估算原则。最终提供地震短临预测三要素。运用本综合预测方案对2011年腾冲5级双震、2013年洱源5级双震和德钦两次5级地震作用了较为成功的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8月 2 1日 1 0时 1 7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MS5 0地震。据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 ,微观震中为 2 7 4°N ,1 0 1 3°W ;震源深度为 5km。震前 ,根据片区各台前兆手段监测到的短临异常和西昌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前震活动 ,共同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测。地震监测、现场调查和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方法表明 ,这次地震震源深度较浅、震中烈度相对较高 (Ⅵ度 )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北西向的椭圆形 ,烈度沿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衰减较慢 ,沿北东东、南西西方向衰减较快 ,是盐源弧形构造西则北西向断裂逆冲兼左旋走滑型断层活动的结果 ;本次序列的时序曲线和各项序列参数计算结果均表明它的余震衰减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6.
17.
地震强地面运动预测对工程的抗震设计,地震危害性分析以及减轻特定地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海城地区的地质资料和发生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的MS7.3地震资料,分别构造了海城地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和海城地震的震源模型,并且使用可以准确描述地形起伏的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过程.通过对计算得到的波场快照、合成理论地震图以及地震烈度的分析表明:(1)震源模型、地下的速度结构和地形起伏对海城地震的波场传播模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所产生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和盆地效应明显;(2)通过计算得到的海城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与通过震后调查得到的烈度分布大体符合,验证了本文所构造的震源模型和速度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18.
东北地震活动性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MS≥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综合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东北9次(组)浅震地震前,所研究的5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中,88·9%出现了持续3个月以上的短期异常变化,且5项参数R值评分结果都满足97·5%的置信水平;88·9%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有87·5%孕震空区在空区边缘或空区内部出现了ML≥4·0逼近地震,逼近地震以单个或成对的形式出现。66·7%的地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地震条带异常。最后给出东北地区中强震的短期预报方法,这对未来东北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将起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and intermediate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the Jingtai M_s=5.9 earthquak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On June 6, 2000, an earthquake of MS=5.9 occurred in Jing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 The epicenter (37.1(N, 104.0(E) was located in Maomaoshan-Laohushan zone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Liupanshan-Haiyuan fault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ere is the middle-eastern part of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rea of Gansu-Ningxia- Qinghai region. There are more than 50 spanning-fault mobile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and its vicinity (Fi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