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4,(21):62-64
已发现的数千个与太阳系大相径庭的行星系统颠覆了我们对行星形成的认识。天文学家们正在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久前——事实上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个理论,其漂亮程度让天文学家相信它必须是正确的。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极其平淡的名字:核心吸积理论。其漂亮之处就在于,仅使用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它就能解释太阳系的每一个主要特征。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行星都以同一个方向绕太阳转动;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几乎都是完美的圆形且都位于太阳赤道平面附近;为什么四颗内行星(水星、  相似文献   

2.
人类觉察到太阳系行星上的光环,可能是300年以前的事。17世纪,科学家伽俐略首先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土星周围闪耀着一条明亮的光环。后来,人们又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数百年过去了,也没有听说它们周围出现光环。所以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土星是太阳系中惟一带有光环的行星。1977年3月10日,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的航天飞行器,在对天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3,(1):71-71
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矿物学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组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矿物质,国际矿物学协会将其命名为Krotite。根据目前的分析,该物质被认为是我们太阳系中形成时间最为久远的几种矿物质之一,也是早期行星形成材料,其源头可追溯到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4.
正北大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成果,证明了海洋热量的输送能有效改变围绕"红矮星"运行的宜居行星的气候环境和宜居性,并能极大改变太阳系外行星适宜生命存在的空间模态。这一新结论,对认识系外行星适宜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未来探测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曲星 《中国地名》2014,(4):45-45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月26日宣布,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715颗新行星,使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行星总数增至近1700颗。这些新发现的行星,围绕305颗恒星公转。其中有4颗行星的体积小于地球的2.5倍,其轨道位于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宜居带”。温度条件适宜,理论上其表面可保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1,(19):61-61
亿万年来,月球是地球的亲密“伴侣”,相伴绕太阳运行。不过,一些天文学家近期发现,除月球这一“正房”外,一颗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的小行星已“默默”伴随地球至少数千年。在天文学界,这种与行星共用轨道的小行星获称“特洛伊”小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第四个获证“俘获”这类小行星的大行星。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15,(6):64
中国日报网3月7日电(信莲)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6日报道,"格利泽581d"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3倍,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一个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它距离地球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邻居"。"格利泽581d"存在与否曾一度产生争议。天文学家早在2010年就接收到了"格利泽581d"发出的信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8.
梅州 《中国地名》2014,(8):65-66
直到目前为止,几乎整个玛雅文明都笼罩着一层迷雾。的确,有关9世纪时玛雅文明灭亡的假设层出不穷,比如洪水、地震、飓风等等的天灾说;瘟疫、集体中毒等等的传染病说,不胜枚举。但是,尽管种种假设众说纷纭,却没有一种假设能有充足的证据让人相信,因此,美国的艾力克和哥雷克俩兄弟便提倡"玛雅文明为外星人结晶"之说。从这方面来探索玛雅之谜,的确可以找出许多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俩兄弟之所以强调玛雅文明来至外星,最主要是根据玛雅的“卓金历”。它一年只有260天,但在我们的地球却不能适用这个历法。俩兄弟认为拥有高水平天文知识的玛雅人,并非故意编造公转周期毫无根据的“卓金历”这个历法。如果“卓金历”真的是玛雅人故乡行星的历法,那我们就可以推知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了。公转周期260日的行星,应该位于金星和地球中间,而且这颗行星十分温暖,所以玛雅人选择在地球上最醋热的热带雨林居住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古地理环境与喀斯特发育的关系。认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特点是:从行星风型到季风型喀斯特,具有不同强度的多期性,造成南北方喀斯特形态归并与兼容,以及南北过渡性与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依据现有的资料综述陨石分类 ,以及来自小行星带、月球和火星等不同类型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 (CRE)年龄及其宇宙化学意义。目前已确定有 1 3个球粒陨石群 ,至少 7个经受了高温和广泛熔融的无球粒陨石母体 ,以及 1 2个不同化学群的铁陨石母体。此外 ,还发现1 0个独特的球粒陨石、许多未分群的球粒陨石小群、铁陨石和铁陨石小群 ,它们也来自各自不同的母体。到目前为止 ,根据宇宙射线产生的核素 ,已测定了 1 60 0多个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由许多陨石类型的CRE年龄分布 ,我们可以识别出群集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 ,藉此可解释为母体上的碰撞 ,并释放大量的陨石碎块。小行星陨石、行星陨石及阿波罗月球样品的稀有气体同位素丰度和宇宙射线暴露年龄 ,已广泛应用于探索和了解不同类型陨石母体的宇宙射线暴露历史、冲击碰撞事件、暴露年龄与日心距离的关系、吸积形成母体前硅酸盐球粒的辐照历史、南极和沙漠陨石中成对陨石的判别、行星陨石 (火星及月球陨石 )的溅射历史及月坑的相对年龄等  相似文献   

11.
王琳琳  王建  孙威  王婕 《干旱区地理》2021,44(1):221-228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推演出太阳质心到太阳系质心距离变化的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重建太阳质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距离变化时间序列,作为太阳轨道运动的替代性指标,使用聚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分析0~25.0 ka BP太阳质心到太阳系...  相似文献   

12.
郭壮 《西部资源》2019,(2):51-52
自Apollo时代开始,单质金属铁就作为月球等无大气行星体表面太空风化作用的特征产物而受到普遍关注。单质金属铁的形成能够显著改变无大气行星体的反射光谱特征,对准确解译行星体光谱数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对于单质金属铁形成条件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文拟论述陨石的冲击特征对空间环境中单质金属铁形成条件的约束作用,进而对空间环境中太空风化作用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0,(12):43-43
天学家新近发现了9颗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使得已知行星总数达到50颗。这个消息是8月7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天学联合会(IAU)上宣布的。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认行星     
早在四、五千年前,先人们就发现夜空中有五颗星与众不同,它们在星空背景上有明显的相对移动,并形象地称之为行星。这五颗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国古代称其为“五星”(五星同日、月并提时,称为七曜)。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在望远镜发明之后才先后被发现的(注:条件极好时,肉眼可勉强看到天王星)。那么怎样用肉眼把“五星”从点点繁星中辨认出来呢?  相似文献   

15.
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南极的真正科学考察开始于1957—58国际地球物理年。自那时以来,其规摸不断扩大,其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了南极的考察工作,在南极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在1990—91年期间,18个国家的48个越冬站(其中有8个站位于60°S以北)坚持工作。 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在南极进行的有:测绘与制图学、地质学、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冰川学、海洋学、气象学、行星质学(陨石)、生物学、天文学、人体医学、后勤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环境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似乎比世界其它地区更快。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5,(6):F003-F003,3
“浩渺的宇宙中是否有类似地球的行星存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吗?”、“其他行星系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人们渴望探索的心,也成为科幻小说钟爱的题材。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外星行星Gliese 581c,一些媒体赋予这颗行星“第二地球”之关誉,更有人称其为“人类未来的家园”;有关这颗行星的数据,一些媒体报道混乱,有些提法也不够严谨。除此之外,由于这一新发现源于间接推算,很多人对其科学性心存疑虑。为此,本刊转载《文汇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赵君亮的撰文,回答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地内行星所呈现的晨星、昏星、上合、下合、东大距、西大距、凌日等星象是其与太阳的会合运动造成的结果。为了探究地内行星的会合运动规律,本文以金星为例,解读合日过程,计算距角变化和会合周期,并运用有理逼近方法推算更加精确的长会合周期。以此为基础,本文借助计算机模拟工具Stellarium分析了晨星昏星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会合运动的本质是行星公转过程中轨道速度不同造成的太阳、行星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地球上的反映。本文为研究行星运动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模拟、推理和验证的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1,(1):58-58
我们观测到的光或者说电磁辐射,确实不是从黑洞本身,而是从非常靠近黑洞的一种叫“吸积盘”的结构发出来的。 黑洞形成后,周围的气体在它的强引力作用下会朝着黑洞下落。由于这些下落气体会旋转,就会形成盘状的结构,类似于我们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形成的盘面一样——这个下落过程叫吸积,形成的气体盘叫吸积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