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为例,选用层叠计算、层次分析和模糊灰度复合法等3种综合评价模型,以模型运行平台、模型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属性数据库的相互配套为特色,设计开发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不但解决了评价模型的可选问题和多种评价方法的对比问题,也解决了不同来源数据的格式转换问题、多种应用软件之间的交互替应使用问题以及评价结果图制作不便的问题。系统采用层叠法和模糊灰度复合法,以青藏高原地质灾害、荒漠化、湿地、冰川和断层等5个评价指标的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和探索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该文以饶河边疆区为例,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相关生态环境信息,选取地形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壤退化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质剖面结构、工程地质岩性性状、地貌特征类型等8个指标因子构建生态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借助隶属函数将各个因子图像生成对应级别的模糊栅格图像,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较好地区分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为相关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厉彦玲 《测绘科学》2007,32(5):77-79
本文解释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现状,说明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原理和一般过程,阐述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以中国贵州省遵义县为研究区域,采用该县2003年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及灾害数据,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东部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西部较差。这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该评价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成矿地质环境遥感信息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地构造格局和区域构造体系的信息识别方法为重点,介绍了图象处理基本方法──卷积滤波的运用思路、应用效果以及成矿地质环境的遥感定量分析方法。依据定量分析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构建了可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定量判别推理分析的成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初步形成了从信息识别到综合评价的相对完整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GIS技术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滑坡敏感性评价定量分析方法,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郊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地质、地形数据库等滑坡因子空间数据库和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库,进行了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对连云港市郊区滑坡灾害在空间上的预测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广应用、防灾减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了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类型,依据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了集成数据管理、服务、交换体系的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基于GIS的综合业务数据集成、管理与服务。结果表明:GIS技术可以实现采煤沉陷区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为采煤沉陷区的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GIS技术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滑坡敏感性评价定量分析方法,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郊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地质、地形数据库等滑坡因子空间数据库和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库,并进行了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对连云港市郊区滑坡灾害在空间上的预测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广应用、防灾减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地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于形成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应用焦作北部山前地带的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指数模型对研究区1995年、2006年和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995年、2006年和2016年焦作北部山前地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别为较不安全、临界安全和较安全,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毛先成  陈春  林丽 《测绘科学》2011,36(1):96-98
为了有效地管理复杂多样的地质矿产数据,提高地质矿产数据的安全性,本文对地质矿产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了综合地质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思想设计了综合地质数据的安全模型,并在ORACIE数据库和所开发的综合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了该安全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刘永轩 《北京测绘》2021,35(3):354-357
当前,流域水生态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关于流域水生态健康的相关研究与工作更加便捷.本文以云南滇池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库存储过程实现了健康评价得分模型,并基于WebGIS技术实现了健康评价得分模型服务发布与评价结果展示,为流域治理和恢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老航片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和国家历史博物馆项目“周王陵历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老航片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   总被引:106,自引:6,他引:106  
地表比辐射率是用热红外波段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关键参数。目前,应用陆地卫星TM6波段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共有3种算法,即大气校正法、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这3种算法都需要TM6波段范围内的地表比辐射率作为地表温度反演参数。本文首先简介这3种反演算法;然后着重探讨TM6波段地表比辐射率估计方法;最后,利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陵县附近农田地区进行地表比辐射率估计和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获得较合理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图像边缘特征的SAR斑点滤波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云刚  严丽娟  郑泽忠 《测绘科学》2010,35(3):165-166,120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的斑点噪声会阻碍图像的校准、检验、解译和应用,因此斑点噪声的去除是雷达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的去噪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也使得图像的边缘模糊,细节特征损失。理论和实践表明去除图像的斑点噪声和保持图像的边缘信息是无法同步实现的。为了在去除噪声和保持边缘特征之间进行折衷,本文基于MROA边缘检测算法以及均值滤波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边缘特征的斑点噪声滤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平滑图像的同时有效保持边缘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14.
3S技术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空间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主要依据,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手段。3S技术为评价指标空间化表达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定量、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的参数和方法,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度。介绍了利用3S技术对统计指标和地理空间指标空间化的过程和方法;论述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空间化存在的问题,对河北坝上地区2008年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化。空间化结果在空间上连续分布,基本符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自然环境容量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生活质量保障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评价区域的可持续性,EIS/RSD是在windows NT环境下开发的一个以遥感专题信息作为重要信息来源,具有综合分析和空间制图显示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息系统,该文阐述了EIS/RSD的系统目标,技术路线,概念模型,系统功能,使用方法和结果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Evaluation of the Modulated Normal Function (MNF) has heretofore been by numerical integration. Two much more efficient methods of evaluation, one by a continued fraction and the other by a serie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with numerical procedures accessible to desk calculators.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管道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靖边至郑州段输油管线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管道选线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线路长度、交通状况、穿越障碍、地形地貌等4个方面的12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知识,实现了全部因子的权重排序。以GIS为技术支撑,对各专题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建立管道选线综合评价模型,详细客观地评价了各备选线路,为管道选线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评估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土资源应用出发,在“指标-模拟-评估-指标修改-模拟-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由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4部分组成的评估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卫星数据应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在卫星研制初期就真正开展天地一体的我国卫星研制和应用的发展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象机理及雪盖参数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利用航天飞机承载的成象雷达(SIR—C)获取的多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进行提取雪盖信息的实验。结果表明C波段HH、VV影象能很好地区别湿雪与非雪盖区,而区分干雪与岩石较困难;L波段HH、VV影象较容易将雪盖同其它物体区分开;C、L波段的交叉极化HV、VH区分干雪与岩石效果很好。故利用多波段、多极化SAR进行雪盖制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L. Wang  X. Cao 《国际地球制图》2013,28(2):155-165
An Improved Synthetic Variable Ratio (ISVR) fus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merg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panchromatic (Pan) images and multispectral (MS) images based on a simulation of the panchromatic image from the multispectral bands.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SVR (Synthetic Variable Ratio) family methods, the ISVR method manifests two major improvements: a simplified and physically meaningful scheme to derive the parameters necessary as required by SVR, and less computing power. Two sets of IKONOS Pan and MS images: one in urban area and another one in a forest are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ification-oriented ISVR method in comparison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ubstitution (PCS), Synthetic Variable Ratio (SVR) and Gram-Schmidt Spectral Sharpening (GS) methods that are available in the ENVI software package. Results indicate the ISVR method achieves the best spectral fidelity to facilitate classification compared to PCS, SVR, and GS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