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用农业气候学方法确定了吉林省几种主要作物随时、空变化的需水指标。以农田水分供应率为依据,建立了逐月农田水分资源质量鉴定的经验评分模式。针对几种主要作物,用逐月评分之和对吉林省各地的水分资源质量做了农业气候评价。最后用相关分析方法检验了鉴定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李慧英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88,(5)
牧草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其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畜牧生产.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受品种特性、草群组成、数量、土壤结构及肥力等影响外,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以水热状况与牧草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热状况应包括土壤持水量、降水量和热量这三个影响因子.本文仅就降水量、气温两个气候因子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1959—2019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11—2020年覆盆子产量资料,分析了江西省德兴市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覆盆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覆盆子产量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分别为无霜期日数、稳定通过10 ℃初终日期间隔日数、稳定通过10 ℃积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3月极端最低气温。5个气象因子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阶段性特征不同。稳定通过10 ℃积温在1980—1989年呈减少趋势,其他时段均呈增加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960—1969年和2000—2009年呈略下降趋势,其他时段呈升高趋势;1990年以前,无霜期日数、稳定通过10 ℃初终日间隔日数和3月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对覆盆子生长不利,而1990年以后呈显著上升趋势,有利于覆盆子生长。 相似文献
4.
5.
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分析水分条件与牧草产量的关系是确定旱灾指标、评价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的基础。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了各水分因子相关性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土壤水分与产量的相关好于降水量;降水与产草量多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多呈直线变化;相关程度随生长进程的推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地研究作物产量与各地农业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近年来,苏联一些农业气象研究人员,相继使用生物监测法。所谓生物监测法就是按植物器官发生(个体发育)的各个发育阶段观察其生育过程,它可以比按一般发育期(物候期)观测及早发现不利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见表1),找出植物生长的临界期(关键期)和主要影响因子,为农作物最佳栽培提供农业气象建议,以便充分发挥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用。这一方法已在有关学科中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1987—1990年乌鲁未齐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生育期和产量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春季返青的温度指标不同,喜凉牧草为-1~-2℃,喜温牧草为4.6℃;黄枯期温度指标为6.3~9.1℃;热量条件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需要。干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比鲜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好;不同要素中,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积温居中,日照时数最差;用积温、降水量可监测天然草场牧草干重。 相似文献
8.
10年来对大豆同一品系进行试验。在试验区不变、环境条件相同、技术手段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分析了大豆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诸多气候要素中,水热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以及产量起主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安徽省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水分盈亏指数分析了安徽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关键期(孕穗至乳熟期)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关键期水分盈亏指数基本呈纬向分布,合肥以北水分亏缺明显,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水分供应基本充足,越往南水分盈余程度越大,总体来看缺水程度关键期大于全生育期;近40年冬小麦水分盈亏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波动大,旱涝灾害风险增加。干旱主要发生在沿淮淮北地区,涝渍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典型旱涝年平均减产率分别为4.2%和12.4%;造成冬小麦减产10%的中度旱灾风险北部大于南部,中度涝灾风险南部大于北部。南部涝渍风险和造成的产量损失明显大于北部的干旱,水分偏多的南部地区要尽量减少冬小麦的种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 10年的试验资料 ,分析了小麦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发现小麦的产量与 6月上、中旬气温 ,春季和盛夏的少雨干旱有着密切关系。提出了提高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兴安盟扎赉特旗和科右前旗2004--2007年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的牧草生长发育及地上生物量等基本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天然草场和围封禁牧草场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牧草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最明显,其中降水量的影响超过温度的影响。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而干旱年份地上生物量减少,其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份,并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围封禁牧草场牧草长势明显好于天然放牧草场牧草。 相似文献
12.
13.
一、前言小麦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冬春小麦各占一半,历年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不论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占全省粮食作物的一半。从各地小麦平均单产的卅多年序列来看,总趋势是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但也存在着年际的产量波动。众所周知,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影响产量的自然因素中,气象因子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根据解放以来的小麦产量资料,用农业气象上处理产量的方法,讨论趋势项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从产量构成的两个因素出发,尽可能考虑影响产量的生物学因子,运用秭归县站1984-199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该站脐橙观测地段罗柏逊-35号品种落花落果、果实膨大及产量资料,建立单株结果量的统计模式和单果重的动态模拟式,从而对单株产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水分和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不同水分等级和不同施氮量的控制试验,利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从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了水分和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河南省冬小麦砂壤土的水肥配置模式,经生产检验,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水分胁迫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地上部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系观测系统,研究冬小麦在重度干旱胁迫(≤40.0%)、轻中度干旱胁迫(40.1%-55.0%)和适宜(55.1%-80.0%)3种水分胁迫条件下地上部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以探索水分胁迫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轻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小麦全生育期的天数缩短,株高、叶面积及灌浆速率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3种水分胁迫的株高增长量为适宜>轻中度胁迫>重度胁迫,灌浆速率为适宜>轻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土壤水分胁迫引起冬小麦物质分配更多地向支持生长的茎秆转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水分胁迫,小麦产量将降低,重度胁迫条件下小麦产量为适宜水分条件的69%。 相似文献
18.
19.
作物不同生育期所要求的需水量(本文仅指作物的蒸腾量和土面或水面的蒸发量两者之和,下同)是随各年的气象条件变化而异的。1948年英国农业物理学家彭曼(Pen man)根据水热平衡原理,创立了当下垫面为标准作物复盖时可根据不同生长季节的气 相似文献
20.
青海甘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德地区1994—2016年牧草产量资料和1976—2016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牧草产量和气候因子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牧草产量之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6年甘德地区牧草产量以每10a按271.5(kg/hm~2)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1976—2016年甘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11.6mm/10a和-18.9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夏、冬季,秋季呈偏少趋势;日照时数除夏季增加外,其余季节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41℃/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增温,四季气温增加在各个季节均有体现且秋季增温对年气温升温贡献率最大;牧草产量和同期温度、降水(除秋季外)之间呈正相关,但温度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