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杜远生  冯庆来 《地质科学》1998,33(1):127-128
桐柏“三叠纪早期”放射虫的补充说明--答吴浩若杜远生冯庆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桐柏三叠纪早期放射虫补充说明桐柏地区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冯庆来等,1994)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对放射虫存在各种怀疑(包括怀疑为混样或…  相似文献   

2.
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地球科学》2006,31(2):159-164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很少.对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个体数量和种的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相对丰度、简单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耦合性: 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基本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2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相对长兴晚期而言), 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煤山剖面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性为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瀚  肖异凡  张宁  蒋杨  孙曦  何卫红 《地球科学》2018,43(11):3901-3909
古-中生代之交,不同古地理背景中生物灭绝的表现不同.有关放射虫动物群研究,一方面,提供古地理背景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为生物多样性演变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盆地相放射虫的研究对揭示不同沉积相生物灭绝和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惠水以南克脚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位于南盘江盆地北部,为盆地相沉积.对克脚剖面大隆组和大冶组底部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初步统计、类群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放射虫的保存状态,对克脚剖面二叠纪末古水深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大隆组至大冶组底部地层沉积于浪基面以下,古水深普遍浅于150 m,大隆组上部最大海侵时古水深最浅达200 m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采自河南南部桐柏地区蔡家凹大理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共计7属8种(其中1新属2新种), 包括 Archaeospongoprunum compactum Nakaseko et Nishimura, Yangia chinensis Feng,Shengia yini (Feng), Cenosphaera sp., Triassocampe ? sp., Pactarentinia sp., Triassomitra zhangi n. gen. etsp.和Triassomitra litangensis n. gen. et sp..该动物群形成于三叠纪早期半深海环境,这是在桐柏-大别地区首次发现海相三叠纪地层,据此推论,二叠纪至三叠纪早期,古秦岭洋贯通秦岭-大别地区,是沟通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印支运动使秦岭-大别洋盆最终封闭。  相似文献   

5.
刘羽 《地质学报》2001,75(1):144
新疆拜城黑英山阿尔腾卡什组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放射虫化石,包括9属15种及2个未定名的种,该放射虫动物群以以球形多囊虫类Entactiniidae科占优势。据放射虫动物群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组合:Triaenosphaera sicarius assemblage,Entaetinosphaera pal-imbola assemblage,Entactinia vulgaris assemblage,Belowea of variabilis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车地区放射虫新资料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新疆库车地区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17属37种,包括一新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个放射虫组合带。该放射虫动物群的多数分子曾见于德国的Flandkenwald地区和美国Alaska和Ohio页岩中以及我国广酉。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对比,确定该套放射虫组合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进而阐述了这套放射虫硅质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之北图北湖一带的一套浅变质劈理化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砾)长石岩屑杂砂岩夹硅质岩、安山岩、含砾基性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凝灰岩、玄武岩等组合中发现中三叠世拉丁期放射虫动物群Sepsagon robustum Lahm,Triassocampe cf.coronata,T.cf.levigata,Pararuesticyrtium cf.trattoense,Hindeosphaera spinulosa。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对北羌塘地区三叠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三叠纪和侏罗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对地层单元的年代确定及其古地理环境再造起了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日本三叠纪和侏罗纪放射虫的研究表明,“古生代”秩父群实际形成于中生代混杂堆积中。放射虫组合带首先是由Yao等人(1982)在以燧石碎屑为主的沉积序列中建立起来的,这个序列在三叠纪—晚侏罗世期间显示出连续沉积的特征。随后,许多放射虫组合带在日  相似文献   

9.
聂小妹  雷勇  冯庆来  向宇 《地质论评》2012,58(5):809-815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两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相对长兴晚期而言,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此外,有孔虫与放射虫丰度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水深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水深的变化是上寺剖面放射虫动物群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Late Olenekian assemblages in the western Panthalassa have been recovered from bedded radiolarian chert sequences of an accretionary complex, the Ashio belt. These faunas are documented and considered in terms of radiolarian diversity and faunal turnover during the latest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time. The fauna includes 30 radiolarians belonging to Spumellaria or Entactinaria, with two relicts from the Late Permian. This late Olenekian fauna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Permian and Asisian faunas, respectively, and is herein named the Minowa fauna. Study of the literaure indicates that radiolarian provinces were significantly disconnected between the western Panthalassa and eastern Tethys during late Olenekian time. Furthermore, 121 of 143 species disappeared during late Olenekian time, and in turn 118 new species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Panthalassa around the Olenekian-Anisian boundary. It is concluded that faunal turnover occurred at least three times between the latest Permian and Middle Triassic.The first turnover is the Poalaozoie-type radiolarian extinction at the Permain-Triassic boundary,the second i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pheroidal Spumellaria and Entactinaria between early and late Olenekian time, and the third is a faunal turnover from the Minowa fauna to the true Mesozoic-type radiolarian fama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it0segmented Nassellaria.  相似文献   

12.
滇西南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放射虫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庆来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3,18(5):540-552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Uppermost Permian Radiolaria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nceNeoalbailela(Radiolaria)wasdescribedbyTake-muraandNakaseko(1981),theocurenceofthisgenushasbeenreportedfromEurope,NorthAm...  相似文献   

16.
广西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礁灰岩中发现沥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和柳桥镇之间,主要分布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上二叠统包括合山组、上二叠统礁灰岩和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由泥岩和灰岩组成.大隆组主要为放射虫硅质岩和泥岩,含有丰富的放射虫、有孔虫、介形虫、菌藻类、腕足类、菊石类和双壳类化石,是好的烃源岩层.礁灰岩具有大量裂隙和孔洞,是好的储集层.在柳桥地区东攀剖面、岜陇剖面和岜料剖面,礁灰岩裂隙和孔洞普遍被沥青充填.研究区上二叠统礁灰岩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放射虫硅质岩对华南古地理的启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虫硅质岩在中国南方及邻区广泛分布,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按其时空分布,可分为南区及北区和东带。南区包括滇西、滇东南、桂西和桂南,主要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放射虫硅质岩。滇西硅质岩带南延至泰国和马来西亚,代表古特提斯主支。滇东南、桂西和桂南的硅质岩则指示古特提斯多岛洋的分支海盆。北区包括两广中北部、湘赣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主要为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硅质岩,标志当时扬子台缘与古特提斯洋连通的深水盆地。东带沿南海和东海外侧的岛弧分布,从菲律宾北巴拉望经琉球到西南日本内带,主要为中二叠世至晚侏罗世放射虫硅质岩,与古地磁证据一起指示了该期间华南南方一个低纬度的远洋盆地,可称为“古南中国海”。它的张开可能是中晚二叠世云开地体和中国东南部其他地方造山事件的原因,它的随后发展对华南东部三叠纪和侏罗纪古地理演化也有重大影响。晚侏罗世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的迅速北移,使“古南中国海"俯冲消减,导致东南沿海大规模的钙碱性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8.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19.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桑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