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息·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和地质出版社,组织我国主要矿床专家编写《中国矿床》专著的工作已经展开。《中国矿床》是一部除石油、煤之外其他矿种的、代表我国当前矿床地质学最高水平的巨著。全书分总册、分册两大部分。总册为综合性著作,分上、中、下三册,150—200万字,八六年陆续出版;分册为单矿种或矿组的矿床学专著,共二十余个分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贵金属与分散元素矿床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12月4~8日在贵阳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有色冶金和核工业系统等40多个单位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应会议邀请,涂光炽院士、翟裕生院士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欧阳自远院士莅临指导;赵鹏大院士发来了贺电。会前共收到论文(摘要)102篇,其中84篇收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贵金属与分散元素矿床成…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七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参加这届矿床会议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员共计四百八十六人,还有近百名在川工作的地质同行到会听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向晓荣 《地球化学》1982,(2):154-154
1981年12月25日至30日,在贵阳举行了全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委员会,并由这个委员会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冶金部、二机部、化工部以及有关高等院校和黄金公司的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持的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于1984年4月30日—5月7日在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共486人。还有近百名在蜀工作的同志到会听了学术报告。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83篇,会上宣读了202篇。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地矿部、冶金部、中国有色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大专院校等八个系统。其中在矿床地质界长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科技人员、学部委员达150多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于 2 0 0 0年 5月 2 6日 - 30日在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 1 0 8个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 2 70余名代表。温家宝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国土资源部寿嘉华副部长主持。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程裕淇院士作工作报告 ,总结了 1 97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 ,地层委员会完成的各项工作 ,回顾了二十年来全国地层工作的主要进展 ,对新世纪初全国地层工作提出了建议。会议代表通过认真讨论 ,原则通过了《中国地层指南及说明书 (修订版 )》及所附的《中国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表》。会后 ,这个文件将根据代表提出…  相似文献   

7.
在2007年1月北京召开的2006年度项目总结工作会议上,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与冯夏庭研究员要求本项目各课题联合推出一本反映本项目研究成果的专著。项目办公室分别于2007年5月和10月在武汉、北京组织了两次项目专著统稿会,力求使这本专著能够全面反映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重点。项目主要研究成员历时近两年的认真细致的编写、校正等工作。2008年底,科学出版社完成了专著《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中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质学会共同筹备、主持的全国伟晶岩矿床学术交流及现场考察会议于1985年10月27日—31日在福建邵武市闽北地质大队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63人,一些从事伟晶岩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虽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们还来函来电向大会表示热忱的祝贺,有些还作了中肯的指示。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王吉平、商朋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调查总院熊先孝等编著的《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系其"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项目之单矿种研究成果。专著对不同类型萤石矿典型矿床进行了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0.
1984年6月10日至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成都市召开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下简称三江)地质志大地构造和地质矿产特征及成矿规律两个专著的评审会议。该专著由地质矿产部三江专著编委会组织,聘请李春昱、郭文魁两位学部委员为顾问,由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牵头,与矿床所、成都地矿所、地质力学所、航空物探大队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地矿局(含所属研究所)合作编写的。评审一致同意予以验收。认为该两专著内容丰富,文图并茂,全面系统,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矿床地质》1988,7(2):1-2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决定在《矿床地质》上开辟专栏介绍我国老一辈著名矿床地质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主要学术思想,供广大青年地学工作者了解和学习。第一批介绍的著名矿床地质学家是曾任第一届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第二届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的王恒升、袁见齐、程裕淇、叶连俊、郭文魁、张炳熹、董申葆、黄绍显八位先生。《矿床地质》从本期开始将按上述顺序分别进行介绍。今后仍将按参加地质工作时间顺序,每期介绍两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委员会于1985年10月25日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召开了第二届委员会会议,到会委员包括列席代表共15人,会议由主任委员陈光远同志主持,副主任委员黄蕴慧、傅平秋、魏菊英同志均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13.
经中国科协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会批准,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于1983年10月5日至10日在山东省掖县、由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与山东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会议由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委员会主任陈光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1月5日)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期间,由尹赞勋院士牵头编制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的职责、任务和组织形式等。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分别对《全国地层委员会章程》作了适当修改。为适应中国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工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地层委员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多次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全国地层委员会对第  相似文献   

15.
杨树庄 《地质论评》2005,51(2):173,180,218-173180218
“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5~1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沿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主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增刊刊出会议论文摘要160篇,参会单位46个,代表155人,其中科研单位91人,教学单位48人,地勘单位8人,其余8人来自期刊,学会、协会。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孟宪民先生生前为发展我国矿床地质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工作的发展,鼓励中青年矿床地质工阼者创造性地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特设立“谢家荣-孟宪民奖”(详细条例请见《矿床地质》1987年第3期和《中国地质》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7.
陈毓川  孙延绵 《地质论评》1980,26(5):468-469
1980年4月29日至5月8日在杭州市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矿床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来自各方面的代表471人,浙  相似文献   

18.
1993年8月13~17日本会在兰州召开了学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本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对口省学会的主任委员、正(副)秘书长;学会秘书长李加田,副理事长、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敏之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李加田秘书长主持。与会同志学习了中国科协四届三次全会上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以及《关于全国性学会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设想》等文件。李加田秘书长作了1991~1992年学会工作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9.
孙延绵  陈毓川 《地质论评》1984,30(5):510-510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材总局、中国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等各部门,各省地质学会的代表,共计486人。会议收到论文1083篇,宣读了202篇。这届会议是继198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之后,又一次人才荟萃,内容丰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有五位学部委员在大会上作了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委员会与山东省地质学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0日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金矿矿床矿物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86个单位的1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小组报告与小组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2篇大会报告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