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韩增林  刘天宝 《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之间城市化质量差距明显,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规模没有对应关系,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人口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依次降低的特点;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化的问题。提出协调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演化过程的对策建议 :协调重点是盘活现有城市用地 ;协调核心是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 ;协调关键是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协调保障是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樊杰  田明 《地理科学》2003,23(6):641-648
在探讨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演变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揭示了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水平之间的偏差呈逐步缩小的基本规律;并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进行了省域类型划分;重点围绕省域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就业弹性变化,解剖了两者偏差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关系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化的空间工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9):1761-1767
人类发展从要素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将是必然趋势,不得不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变为"空间的生产",以一个个规制性功效空间的构建规范现代社会,发挥着空间治理的作用,调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和国家是人类进行空间治理最基本的两类功效空间范式,直接决定着相应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行为,以及空间福利状态。城市是人类自行营造的物质空间和空间使役系统,是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信息、资本的有效整合下人类建构生存系统的一种基本空间范式,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功能,形成了经济资本、政治生活、权力运作等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多元意义的社会空间,发挥着空间管理与治理、规范空间行为、提供持续福利等功效。  相似文献   

7.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重庆直辖市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水平由都市经济区向东、西递降特征十分明显。三大经济区域城市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率、城镇密度、城镇规模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区位交通、历史基础、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体制与制度安排等因素是造成城市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三大经济区域应在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联动发展,共同构筑协调的重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但也是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本文从城镇的空间分布、城市规模结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分异等几个方面,对江苏省近年来的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城镇分布的空间梯度依然存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 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 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 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 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 1661-1911 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 1661-1911 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 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 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 个阶段:前期(1661-1724 年) “复原性”垦殖, 60 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 年)缓慢“拓展性”垦殖, 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 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 年)局部抛荒与再垦, 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 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 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11.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全球潜在植被数据,确定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并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和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与农林地分布间的关系,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历史森林面积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5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森林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本文设计的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森林变迁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②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从雍正二年(1724年)的54.7%下降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7.8%,其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云南中南部以及贵州大部;③从网格占比的变化趋势看,1724-1911年,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小于10%的网格占比上升了约31个百分点,而覆被率大于80%的网格占比则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农村劳动力与人口不断聚集城镇,城市化水平提高。相关分析表明,许昌市城市化与第二产业发展呈较强正相关,与第三产业发展无明显规律关系。因产业与企业基础现状、布局、区位、政策制度等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集中培育发展优势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教育培训、构建协调的推拉制度体系是提高许昌市城市化水平、实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全国及三类地区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 按沈阳农学院朱道华对我国农村经济综合区域的划分结果,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共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共11个省(市、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8个省(区)。用市镇人口比重(市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市化区域,村镇的布局与形态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区域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的倾入过程,也是周边村镇空间演变的过程。曲靖市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所在地,以麒麟区行政范围内的镇、乡、行政村及自然村为对象,实证分析麒麟区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镇空间布局与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村镇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提出村镇形态发展的建议,为西部地区的区域城市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变动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根据城市化内涵建立城市化水平测度的复合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6~2002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采用锡尔(Theil)指数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区域总格局变化不大,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突出,区域差异变动特征明显;三大地带的差异仍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的突出问题,中西部城市化具有低水平上的一致性,其城市化任务艰巨并迫切。  相似文献   

16.
丁传标  赵永琪  陶伟 《地理科学》2017,37(9):1326-1336
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运用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把传统村落及家空间的重构现象放置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思考, 既重视文化的空间分析又强调空间的文化研究。在微观空间中,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空间物质形态变迁的文化观念表征和空间形态重构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逻辑。主要结论如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家庭的响应遵循着不同的空间生产逻辑。家屋空间产生了家庭现代化、从家到户、家与房子的分离3种不同的重构模式。 在家屋物质空间重构过程中,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祭祀空间、内外关系、家庭关系、代际关系、性别关系等均发生着重构。区位和大量外来人口是珠村家屋空间重构的外在动力;村民家庭的现代化诉求和家空间的经济需求是家屋空间重构的内在因素。城市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珠村家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空间演化过程.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在省区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在1949~2003年间不断扩大.②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基本倾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③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在省区尺度上表现为"先减弱(1949~1965)、后增强(1965~1984)、再减弱并趋于稳定(1984~2003)"的趋势.④国家城市分布空间的节点结构发育逐渐趋于完善.⑤中国大陆城市空间从1949年的3个城市集聚区发育至2003年的20个.  相似文献   

18.
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粮食安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2020年相关数据做支撑,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2009-2020年云南省各市(州)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状态的类型由中度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5种类型减少为4种类型,其中“濒临失调”类型消失。处于中度协调类型的市(州)仍为昆明市和曲靖市;处于初级协调类型的市(州)由4个增加至8个;处于勉强协调类型的市(州)由7个减为6个。从协调发展阶段看,各市(州)仍处于协调阶段和磨合阶段;从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看,呈现以昆明市和曲靖市为中心,从中部“中度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勉强协调”型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地市和县(市)为单元,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另外,从县域单元看,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中原城市群内部又可以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圈层;一些重工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基于此,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实施重点突破、兼顾均衡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分区推进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对于城市化和不同因素之间的研究不多。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存在很大差异。选取综合经济(人均GDP)、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5个因子作为反映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1984~1994年和1995-2004年两个时段(分别以1994年和2004年为代表)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两个时段中人均GDP都是相关性较高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联度在增加,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在增加;而信息化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表明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