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后,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构造位置,既有如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陆缘冒地斜中心的,又有大量是陆内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更普通的是三层式,即在核杂岩和上部不变质的以发育正断层为特点的盖层之间,通常发育一套以浅变质的、发生过强烈近水平剪切所致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状岩系;从韧性流变层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出地热状态的横向不均一性;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热状态及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表明,幔源热隆、地壳的热软化、重力上浮及水平应力的联合作用可能是其隆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后,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构造位置,既有如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陆缘冒地斜中心的,又有大量是陆内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更普通的是三层式,即在核杂岩和上部不变质的以发育正断层为特点的盖层之间,通常发育一套以浅变质的、发生过强烈近水平剪切所致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状岩系;从韧性流变层的不均匀分布,反映出地热状态的横向不均一性;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热状态及 相似文献
3.
4.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摘要: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是典型的板内变质核杂岩。由核部的结晶基底及顶部的变余糜棱岩带、固态流变的中间层和脆性剪裂的上部盖层组成三层结构。核部有强力侵位的早白垩世的房山花岗闪长岩株。地壳的韧性伸展表现于下古生界及其前的盖层岩系中,形成于印支期前,反映了强烈的区域古地热异常。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使变质核杂岩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性隆升使核杂岩最终出露地表。幔源热异常、基底热隆及岩浆的强力侵位是核杂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6.
滇西石鼓变质带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石鼓变质带延伸约100多公里,可划分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及夕线石带。红柱石-蓝晶石稳定共生,属低—中压变质相系的区域变质带。主要变质时期为海西晚期(K-Ar年龄为258Ma)。 相似文献
7.
点苍山变质带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论述该地区层划分、岩石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资料和变质、变形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苍山变质带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多个地质体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钠长石岩分布不太广泛 ,研究程度较低。通过研究 ,本文将钠长石岩分为接触带型、层状型、顺层角砾岩型、脉型及岩体型 5类。其中以层状钠长石岩型分布较广 ,意义较大。层状及与之紧密相伴的顺层角砾状钠长石岩有特定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岩石组合 ,层状及角砾状钠长石岩产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 ,形成于特殊的沉积环境 ,且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并伴有特殊的 Au,Cu,Pt- Zn- Ag,Ba,Fe,B等矿产。因此笔者认为钠长石岩系特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目前对其成因有岩浆岩、热液交代 +充填、热水沉积等不同认识 ;热水来源也有岩浆水、地下水、变质水等多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层状及角砾状钠长石岩为热水沉积形成的 ,成岩流体属含 Na- Mg- Si- Al± Fe,Ba,B的 HCO3- ,CO32 - 碱性溶液 ,成岩物质来自基底富钠岩石。 相似文献
14.
机房沟变质核杂岩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万区调中,于大黑山条垒北段机房沟地区发现四楞山碱长花岗岩北东、南西两侧的早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及碎屑岩中广泛发育了向外倾斜的中-深层次的顺层韧性变形带、剥离断层及二叠纪哲斯组构成的沉积盖层。总体反映为北东-南西拉伸作用形成的机房沟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15.
江南复合混杂岩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长期活动所致,构造极为复杂.江南大地构造重新划分为三个I级构造单元:扬子板块、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及华夏板块.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II级构造单元5个(宜丰-景德镇-歙县构造混杂岩亚带、万年构造单元、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构造单元及丰城-鹰潭-龙游构造混杂岩亚带);各构造单元之间以构造(蛇绿)混杂岩亚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拼接.沿宜丰-景德镇-歙县发育一条构造花岗岩浆带;而沿赣东北断裂带形成了该区重要的燕山期构造岩浆带及Cu、Au、Ag、Pb、Zn及金刚石等成矿带. 相似文献
16.
胡家林超镁铁质杂岩体产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部,纯橄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呈不连续透镜体产于蛇纹石化橄榄岩中。纯橄岩遭受了部分蛇纹石化(烧失量=6.6%~13.2%),全岩富集强相容元素(Ni、Cr、Co)和Ir族PGE(IPGE;Ir、Os、Ru)及高IPGE/PPGE值,亏损Al、Ti、V,具高Mg~#橄榄石(Fo=91.7~92.4)和高Cr~#(0.68~0.76)尖晶石。纯橄岩高耐熔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特征和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一致,表明其原岩来源于弧前地幔,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残留。(石榴)单斜辉石岩全岩呈相对低含量的强相容元素(Cr、Ni、Co)和IPGE,高含量的Al、Ti、V和流体迁移元素(Sr、Pb和Ba),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图呈明显"上凸"型,具低Mg~#橄榄石(Fo=76.6~76.8)和低Al_2O_3(2.76%)和高SiO_2(54.56%~56.87%)的单斜辉石。全岩组成和矿物化学表明其原岩为俯冲带内超镁铁质火成堆晶岩,最初岩浆由地幔岩高程度部分熔融的熔体和俯冲带中富H_2O流体和/或熔体构成。(石榴)单斜辉石岩原岩曾被地幔流带入扬子大陆俯冲板片和上覆地幔楔之间的俯冲通道,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和生成大量石榴石。(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折返过程中,与大陆岩石圈地幔楔剥离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纯橄岩相结合,形成超镁铁质杂岩体,整体被低密度的俯冲板片(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裹挟,折返至地壳浅部。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华盛顿州北喀斯喀特地区斯卡吉特混合岩杂岩体的交质沉积岩中已鉴别出两类层状淡色体。一类淡色体REE相对富集,其中含有小的(<0.8mm)富Fe石榴石、富Ti矿物(金红石和榍石),石(?)中含有富CO2包裹体。这类淡色体的成因被认为是通过原地局部熔融形成,并伴随上角闪岩相交质过程中富水流体的流入。另一类淡色体REE相对亏损,不含石榴石和富Ti矿物,石英中仅含富H2O流体包裹体,其成因被认为完全由亚固相线作用(如变质分异作用)形成。 与变质沉积(含黑云母)源岩共生的贫K(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岩)淡色体可能是通过水饱和局部熔融或通过亚固相线作用形成。两种淡色体形成机制都可以在上角闪岩相区域交质作用过程中进行。在中地壳造山作用过程中,如果正在结晶的深成岩体充当为超变质作用所必需的富水流体的外部来源,则局部熔融可由同变质的岩浆活动触发。大规模的混合岩杂岩体例如斯卡吉特混合岩的形成可能至少部分地与高级变质过程中深成作用的接触效应有关。因此,尽管混合岩杂岩体在体积上是许多造山带的一部分,但它们本身并不代表大规模火成岩体原来的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19.
20.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6,(4)
皋兰群曾经历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相应有三期变形作用。早期形成大面积低绿片岩相矿物组合及顺层片理;主期在此背景上出现热穹窿形式的递增变质带;晚期沿热中心出现大面积混合花岗岩,附近岩石中形成矽线石迭加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