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双怀 《地理研究》1999,18(2):152-160
在大量整理明代华南灾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明代华南自然灾害的时空特征。其时间分布很不平衡:明代前期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中期各种灾害逐渐增多,呈现出复杂性和严重性;后期灾害有所减少,但灾情仍较为严重。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也不平衡:福建灾害最多,集中发生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府;广东灾害次之,主要分布在广州、潮州、肇庆、琼州等府;广西灾害相对较少,但太平、梧州、柳州等府也常受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明代华南各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与各地的社会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是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力,而且能增强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原来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缩小不利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制约作用。从而为扩大农业布局的空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疆自然条件基本特点是土地辽阔,水源有限。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能按面积计算,而要以水定地。在新疆开发过程中,水是最敏感的因素。农业开发要水,生态维护要水,耗水多的工业和大中城市的发展受到水源限制,交通线的选择也往往受到水源限制。本文在综合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特点对合理开发新疆水资源提出几点方向性意见,以供制定新疆长远开发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发旅游农业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旅游农业大有可为江华(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广州,510642)农业是提供食品和初级工业原料的基础产业,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强烈依赖。这就决定了各农业生产项目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产品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  相似文献   

5.
农业自然资源赴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界,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新疆农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积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自然条件本身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合理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农业自然资源尚待开发。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客观上存在着由于农地质量的差异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利益的差别,正如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条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1)诚然农业生产中经济利益的差别并不是唯一地由农地质量决定的,但是,农地质量的差异确是影响农业生产中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比较典型地体现着自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简称阿——塔河流域)作为一个封闭系统,主要阐述流域的自然条件,并对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在干旱地区农业开发中,必须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上中下游合理利用,重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收获。  相似文献   

8.
华南港湾海岸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作者参加华南海岸和港口调查研究的体会,对华南现代海岸的形成条件和港湾海岸的地貌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华南沿海县市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焕庭 《热带地理》1999,19(1):55-61
概括介绍了华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沿海县市全部68个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自然综合体、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森林公园等4种类型。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指出自然保护事业有了良好的发展,但其面积尚小,而且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很明显,广西发展较快,海南和广东发展尚嫌不足。列出了一些可供增建新的自然保护区的具有优良自然条件的各类地段和水域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detailed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drought and water disasters in the Weihe Plai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we discovered that in more than 2300 years (from 370 BC to 2000 AD),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two periods. One is from 610 to 850 AD (from the late Sui Dynasty 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other is from 1580 to 2000 AD (after the late Ming Dynasty).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synchronously, that is to say, when the drought occurred frequently, water disaster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ame periods. Frequenc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the one hand, connected with climat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ancient cities, while on the other, related closely to population changes.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isturbance and damage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d drought and water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IntroductionFor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 we know that the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ve interactive effe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the cities. Internationally, there were some relevant researches, …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农业区最早的农业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秦汉、隋唐、北宋是三个农业发展的高潮时期。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条件使农业历史悠久且类型多样,而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先导作用。明末战乱和自然灾害将农业破坏几尽。清康雍时期,外省移民纷至沓来,促进了农业区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对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徐霞客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21世纪全球更加关注的重大资源问题之一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邓伟  何岩 《地理科学》1999,19(2):97-101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近百年来人口爆炸性的增长,结全球资源,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类自身生存不仅消耗巨量水资源,而且不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水环境的明显恶化,使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供需矛盾加剧,而全球气候变化又使水资源利用产生一系列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8.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是一种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序列的信号分析方法,将EEMD应用于气候要素时间序列,可提取真实可靠的气候变化信号。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干旱灾害资料,采用EEMD分解方法对明代(1368—1644年)北京地区干旱灾害等级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的分析,获得简洁且平稳性较好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并与所统计的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频次多项式拟合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将EEMD应用于干旱灾害等级序列,可以提取干旱灾害中各个尺度的变化,对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进行多尺度分析。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存在着2.8年、6.3年的年际周期,11.5年、26.6年、53.6年的年代际周期和118.7年、299.5年的世纪周期。北京地区干旱灾害在明代整个时间跨度上呈现着先增加后微减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明代中期以后旱灾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明代的雹灾史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了明代雹灾数据库,并根据冰雹的大小和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统计等方法揭示明代雹灾的时间特征和频次规律;通过明代各省区行政区划图展示不同等级雹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明代共有1 970次雹灾发生,可分为3种不同的等级,其中2级雹灾最多;明代的雹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特征,雹灾多集中于明代的中后期且多发于春、夏季节,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明代雹灾多集中于东部,西部少,中部不多,南北少,不同省区雹灾的季节分布也不同。这些研究结论可为雹灾的预测、预防提供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