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济南张夏黄土堆积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中南山地西北边缘的山麓地带、大沙河沿岸阶地广泛分布厚度不一的黄土堆积。其中出露在河岸阶地的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的黄土物质来源复杂,既有西北气流,东部渤海湾气流搬运而来的物质,又有当地生成的坡洪积碎屑物质。张夏黄土下部呈现明显的水流侵蚀痕迹,中间夹有围岩碎屑,应属于风成-洪积、坡积成因的黄土状土。  相似文献   

2.
阜平大沙河段位于太行山中北部地区,黄土类型与西部黄土高原一致,是黄土高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构成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该区黄土复杂多样,厚度变化较大,成点状或片状分布。阜平沙河沿岸阶地之上、山麓背风地带、断裂带出露区发育有厚度不一的黄土层堆积。阜平沙河黄土物质来源复杂、既有西北风搬运来的物质,又有近地表生成的颗粒,堆积期间又经过明显的流水作用的干扰。大沙河黄土、古土壤的堆积、发育与更新世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同时又受到本区地貌和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黄土堆积是世界上最好的黄土沉积,其特点是它的物质均匀,含有发育不同的多层埋藏古土壤,构成了在时间和沉积七连续、在物质成份和成土作用上又有差异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它完整地记录了第四纪以來的地质历史和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黄土中富含石英,可应用TL技术和模拟阳光晒退的方法提出精确的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4.
秦岭黄土的粒度分析及其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雷祥义 《地质学报》1998,72(2):178-188
本文根据粒度分析资料探讨了秦岭山地黄土成因。秦岭黄土是由〈0.25mm的颗粒组成的,其中0.05 ̄0.01mm的粉土粒级含量在48%以上。秦岭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一样都是大气粉尘堆积物。第四纪以来,西北风气流携带大量粉尘物质穿越秦岭南移,沿途降落到地表的粉尘物质在剥蚀较弱的地区(如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大片连续黄土堆积,而在强烈隆升地带的弱剥蚀地段(如秦岭的凤洲,商州等地)形成了零星黄土堆积。在我国,自  相似文献   

5.
以松潘幅和漳腊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测年、地理空间分析、室内试验和大型原位直剪试验等工作手段,对松潘黄土的发育分布特征和工程地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松潘黄土具有以下特性:(1)松潘黄土为风成黄土,局部地形的变化通过控制近地面气流的运动从而影响松潘黄土的堆积,使得松潘黄土的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变化联系密切;(2)松潘黄土粉砂含量大于80%,大多含有碎石,碎石物质成分主要以砂板岩、炭质板岩和石英为主;(3)研究区内的松潘黄土主要分布于2712~3437 m的高程范围内,在山体南坡的分布远多于北坡,在地形开阔的断陷盆地内,黄土发育厚度大且呈广泛连续式分布,在高深的峡谷区,黄土的发育厚度变化大且呈零星的片状分布;(4)松潘黄土结构性明显,其力学性质受物质成分、含水率和天然结构面的影响,具有中等—强的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水敏性、湿陷性等性质是该套地层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松潘黄土的不良工程地质特性严重影响着研究区内未来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6.
有关黄土是由大量的降尘物质堆积演化而成的看法,即通常所说的“风成学说”,已被愈来愈多的第四纪科学家所接受。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我国北方黄土层以下的红粘土的原始物质源自降尘的看法。黄土区以及大部分由黄土物质重新堆积形成的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如果地质时期没有大量的粉尘堆积并继而形成有利于农业耕作的广袤的黄土区,那么中华文明的发展大概又该是另外一种模式了。从这个角度看,沙尘及由它导致的粉尘堆积并不是毫无积极意义的地质事件。不过,到了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沙尘事件却愈来愈成为困扰人们的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黄土中粘土矿物的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自早更新世便开始发育, 并且一直延续到全新世。我国北方的甘肃、陕西和山西都发育和保存有良好的黄土剖面, 它系由干冷气候环境下堆积的黄土和较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交替叠复而成, 堆积过程基本连续, 较完整地记录了黄土堆积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历史。通过残留于地层中的生物遗迹来认识古气侯条件无疑是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进展》1991,6(6):86-86
一、黄土是可定义的吗?二十年来Old Smalley和Vita—Finzi(1968)的定义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定义物质与堆积方面仍存在使描述性方法与机械性方法相一致的问题。我们应将黄土定义为黄土物质还是黄土堆积?黄土是一种土壤还是一种岩石? 二、火成岩源岩和其它类型源岩中石英的状况如何?源岩中石英的特征是如何最终影响黄土颗粒的形成及其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山东庙岛群岛全新世黄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在这些岛屿上发育了第四纪各个阶段的黄土地层。在该区的马兰黄土之上普遍发育了全新世黄土。两者间有一清楚的侵蚀面相隔。全新世早期以浅棕黄色的黄土为特征,粒度较粗,其堆积时间约在10000—8000aB.P.之间。黄土层底部有零星散布的海相砾石和海螺化石。全新世中期为黑垆土发育期,其时间从8000aB.P.持续到2500aB.P。黑垆土厚约1.5m。全新世晚期又以砂质黄土堆积为特征,厚约30cm。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陆架黄土成因的新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洪军 《第四纪研究》1999,19(4):366-372
晚更新世末期出露了的陆架平原成为北半球沙漠带的最东端,并在那里出现了面积不等的沙漠一黄土堆积系列。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陆架沙漠-黄土堆积群中普遍含有有孔虫、放射虫、海绿石和粒度组成较粗等特点,大多数黄土沉积都属于近源沉积,真正能随高空气流进行洲际输送的黄土物质,是一些非常细粒的尘埃。中更新世期间,苏北宿迁一带的第三纪紫红一红色粘土就已经出露地表,并经常受到风暴的侵蚀。当紫红-红色粘土被搬运到丘陵一带时,就形成了下蜀土沉积;当它落在湖相环境时,就形成了岩芯中所见到的杂色粘土。因此,下蜀土也属于近源沉积。  相似文献   

11.
陕北地区作为我国能源基地、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基地,工程活动正在不断加强,但对于陕北黄土地区的区域工程特性研究较少。因此,结合野外调研以及相关勘察资料,对陕北黄土地层地貌及工程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陕北黄土地层可划分为全新统风积沙、上更新统黄土、中更新统黄土、新近系岩石和古近系岩石; 陕北黄土地貌可划分为黄土侵蚀-构造堆积地貌、黄土现代构造(变形)地貌、黄土湿陷地貌和黄土侵蚀地貌; 因沉积年代和赋存环境的不同,陕北南部和北部黄土的工程特性(主要包括湿陷性、渗透性以及力学性质)迥异。陕北黄土地层地貌特征及工程特性的研究不仅与陕北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陕北黄土分布区的生态、经济以及国防等国计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第四纪粉尘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海斌  陈发虎 《沉积学报》1998,16(1):146-151
本文系统地计算了黄土高原洛川、西峰、宝鸡、西安刘家坡、兰州九洲台、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的粉尘沉积速率,发现粉尘沉积速率除随冰期、间冰期具有明显波动外,还呈现时间上由老向新的阶段性升高,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总体趋势。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粉尘沉积速率出现了几次异常增高的时期,它们与青藏高原隆起时段相吻合。距今约70万年,该区冬季风出现重大调整,冬季风风力明显的逐步增强,风向偏转到NW方向。粉尘沉积速率可作为我国冬季风强弱变化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源区及其输送方式的再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曳 《第四纪研究》2007,27(2):181-186
仅通过对黄土的研究来认识黄土物质的源地和输送方式、沉降过程往往需要假设和推测一些问题,不够直接和全面,借助对沙漠和大气中沙尘粒子本身的研究则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它们.文章在以往对黄土物质源区、输送和沉积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特别是2000~2006年以来的进展给出了进一步的评述.结果表明:蒙古源区、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体的中国西部沙漠源区和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中心的中国北部沙漠源区贡献了亚洲沙尘释放总量的约70%,它们可视为亚洲沙尘的3个贡献量最大的源区,也可视为是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主要源地;有关亚洲沙尘的输送,在接近其源区的区域其沙尘浓度峰值在1km及其以下,在中国内陆其峰值通常在1~3km高度,在日本等东亚区域在2~4km高度,在太平洋中部峰值位于4~5km高度,在美国西部在5~7km的位置.通常,亚洲沙尘的区域尺度输送主要受近地面层东亚冬季风的控制,沙尘穿越太平洋的跨洲输送模式与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化紧密相关,特别是受中纬度西风带的影响.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沉降和堆积,近地面层东亚冬季风起到的是控制性的作用,沙尘在黄土高原的沉降以干沉降为主.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中的90%以上是亚洲沙尘粒子的沉积物,不到10%受到了再作用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旋回和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安附近黄土剖面中发现40层古土壤,分别出现在中、早更新世,可将西安黄土沉积以来的气候变化划为25个旋回。在陕西洛川和河北平原也有相似的气候变化。根据古地磁年代,得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周期为10万年左右。全球气候变化基本是统一的,研究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研究地区、剖面和气候标志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沉积物之一,黄土的分布区也是旱作农业起源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养育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口。作为一种风力搬运的沉积物,黄土也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已经对黄土的物理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古气候学等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将黄土物质的产生、搬运、堆积及沉积后的成土过程与地球岩石圈、水圈(包括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的演化联系起来,将黄土作为一个窗口,揭示出看似单一的地质事件(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北地台东部地区寒武纪沉积环境的野外考察中,发现本区中寒武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有厚层块状附枝藻灰岩。它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中部地区,辽宁省复县,吉林省浑江市和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张夏组下部和上部。在长清县崮山镇,泗水县和辽宁省复县长兴岛、磨盘山一带张夏组中部也有分布。 附枝藻灰岩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南极洲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分布。在我国,除华北地台东部张夏期碳酸盐岩地层中有分布外,杨子地台边缘的黔东、湘西一带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中寒武统也有发育。由于该类藻灰岩分布广泛,引人注目,具一定的古地理环境意义。本文主要叙述山东省长清县以东地区以及辽宁省复县一带的附枝藻灰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loess sedimentation rates is crucial for constraining past atmospheric dust dynamics, regional climatic change and loc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derivation of loess sedimentation rates is complicated by the lack of available methods for independent calculation; this lim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vealed by the loess record. In particular, while the Quaternary/Neogene Chinese loess and Red Clay sequen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detailed records of past sedimen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great uncertainty concerning: (i) the influences on sediment grain‐size and accumulation; and (ii) their relationship through time and across the depositional region. This uncertainty has led to the widespread use of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tion rate and grain‐size in order to derive age models and climate reconstructions. To address this uncertainty, detailed independent age models, based 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undertaken at 10 to 40 cm intervals at five sections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have been used to calculate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make comparisons with grain‐size changes over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dimentation rates are site specific, extremely variable over millennial timescales and that this variation is often not reflected in grain‐size chang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siz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appears most complex, suggesting an interplay between local conditions at source and sink and a changing emplacement mechanism. This observation further undermines the common use of loess sedimentation age models that rely on a deri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siz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from a type section. The results also highlight the difficulty in assigning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auses to sedimentation rate change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grain‐size shifts.  相似文献   

18.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虎才  李吉均 《沉积学报》1997,15(4):152-158
对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18个样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8种常量元素氧化物总量平均值为88.99%,且整个剖面中变化微弱(87.26%~90.46%),显示了构成武威黄土物质组成的均一性;反映风化程度的Fe/FeO和Al/SiO,值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值分别为1.46(1.02~2.86)和0.19(0.17~0.22);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185.42(169.31~199.82)μg/g,稀土分布斜率较大、有较明显Eu异常,ΣLREE/ΣHREE值平均为8.23(7.38~9.60),表现出较显著的轻重稀土的分镏作用,指示着一定程度的风化作用;而代表原岩特征的稀土参数Eu/Sm、Sm/Nd、Nd/La、δCe、δEu等变化不大,反映了不同时代黄土物质来源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