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大黄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的全序列,序列全长2027bp,由57bp的5’非翻译区、1409bp的3’非翻译区和561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序列分析表明,大黄鱼IGF-Ⅰ编码区包括信号肽、成熟肽(B、C、A、D)和E等6个区域的186个氨基酸,形成成熟肽时,信号肽和E区被切除,成熟肽分子量7.5kDa,等电点(pI)为7.76,成熟肽的B区和A区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对二硫键,起到了稳定IGF-Ⅰ三维结构的作用。与其它物种的IGF-Ⅰ比对后发现A、B区域比较保守,C、D区域保守性较差;E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IGF-ⅠcDNA序列为Ea-4亚型。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黄鱼IGF-ⅠcDNA与美国红鱼同源性最高,为99.47%;与斜带石斑鱼、金头鲷和褐牙鲆的同源性依次降低,分别为97.68%、97.50%和95.90%。  相似文献   

2.
高温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持续7 d和14 d 32℃高温对12月龄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 d后,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有所升高,除碱性磷酸酶,其余五种酶与对照组(25℃)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血清中Cl-、Na+和Ca2+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K+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高温处理14 d后,除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1),其它酶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Ca2+、K+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Na+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尿素氮、胆固醇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研究表明:高温处理7 d、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K+浓度、尿素氮和胆固醇5个指标与对照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变化,可作为大黄鱼对高温的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大黄鱼C3(L.c-C3)和C4(L.c-C4)基因的c DNA全序列。结果表明,L.c-C3和L.cC4序列全长分别为4962bp和5088bp,分别编码1653和1695个氨基酸,N端信号肽序列分别为23和19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大黄鱼C3和C4与已报道的补体C3、C4同样都具有在功能上比较重要的残基以及保守的硫酯区。分子进化分析表明,L.c-C3和L.c-C4分别与鮸鱼C3、C4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3和L.c-C4在健康大黄鱼的肝脏、脾脏、肠、鳃、心脏、脑、肌肉和胃这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在大黄鱼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从2细胞期到初生仔鱼)中,L.c-C3在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变化,而L.c-C4的表达量有明显升高。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侵染的大黄鱼肝脏和脾脏中,L.c-C3和L.c-C4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该结果表明,大黄鱼肝组织C3和C4基因表达变化与溶藻弧菌的侵染密切相关,揭示了C3和C4在大黄鱼抗细菌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验目的旨在研究蝉花菌质(Isaria cicadae)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肠道组织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影响,为大黄鱼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将初始体重为(16.50±1.10) 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IC0)不添加蝉花菌质,试验组分别添加1%(IC1)、3%(IC3)和5%(IC5)的蝉花菌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C3与IC5组的肝体比(H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IC1组差异不显著(P>0.05)。IC5组脏体比(VSI)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与其他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和全鱼体成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血清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单根绒毛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各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黄鱼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过去已有一些记载,但对很多阶段的描述还不齐全,使鉴定工作遇到不少困难。1958和1959年我们在浙江和广东近海进行了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观察,同时,还做了卵子恒温发育的初步试验; 1960年又搜集了补充资料,为开展大黄鱼生殖习性和早期生活阶段生态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大黄鱼与小黄鱼等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很相似,不易分辨,本文中亦一并作了比较。 本文是在导师张孝威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吴尚勤副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丁正凰和陈富宝同志曾参加海上采集工作,范守安同志协助分析海水;此外,浙江鱼山岛渔业生产大队、广东硇洲岛洲岛渔业生产大队和我所的"水星号"稠查船船长及船员协助了海上工作,在此特致感谢。  相似文献   

6.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金鳟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16±2)℃的条件下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后金鳟(Golde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变化.试验鱼分为4个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饥饿7 d,恢复投喂44 d(S7组);饥饿14 d,恢复投喂37 d(S14组);饥饿21 d,恢复投喂30 d(S21组),对照组(S0组)正常喂食.研究发现:饥饿使金鳟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粗脂肪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饥饿7 d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14 d,水分含量上升,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灰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与试验前和对照组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21 d,水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恢复投喂后,除S21组肌糖原含量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外,其他各组的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金鳟饥饿过程中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是首先动用糖原然后动用脂肪,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金鳟在贮存能源物质时优先积累肝糖原.  相似文献   

7.
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分成6组,分别饥饿处理0(对照),2,4,6,9和11 d,然后在饱食的条件下恢复投喂10 d.分别测定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千年笛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下降明显,淀粉酶起伏较大;恢复投喂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与饥饿前相比都有所上升,但蛋白酶活力总体上仍低于同步取样对照组,脂肪酶活力总体上高于对照组水平,淀粉酶活力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检测了在35 d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在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显著降低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合成关键酶ACC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HSL mRNA表达水平(P<0.05)。饥饿胁迫对肌肉和肝组织中HSL和ACC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和肝组织HSL (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 2和0.539 6)以及肌肉组织ACC酶活性(r=0.677 7)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呈中度正相关(0.5 < r < 0.8),但ACC酶活性在肝组织与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74 0),提示饥饿胁迫对大黄鱼HSL和ACC的表达存在翻译前和翻译后两种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脂类代谢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17.6±0.2℃的条件下,分析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组分、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影响。实验分4组且每组有3个平行,其中饥饿0d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饥饿5d组恢复投喂50d;饥饿10d组,恢复投喂45d;饥饿15d组,恢复投喂40d,实验共进行55d。实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含量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体组分中粗脂肪的含量也下降而水分和灰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粗蛋白含量在饥饿处理时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实验结束时恢复投喂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17.2—20.8oC条件下,对长蛸[初始鲜重(127.27±12.19)g,初始胴背长(67.23±6.12)mm]进行不同时间(0,3,6,9,12,15d)饥饿处理后再恢复投喂(15d)的实验,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和再投喂对长蛸生长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长蛸的成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12d后成活率显著降低,饥饿0—3d期间肝体比下降最为显著。恢复投喂后,饥饿时间较长组(9,12,15d)长蛸的肝体比仍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的体质量降低率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5d时达到最高值18.15%±4.46%。特定生长率值中,饥饿3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饥饿6d、9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饥饿12d、15d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投喂结束后3d、6d、9d组的鲜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12d、15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自饥饿6d起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再投喂后,饥饿12d、15d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说明,饥饿3d、6d、9d组长蛸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12d、15d组个体仅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主要通过增加摄食量来完成其补偿生长。因此,为保证长蛸人工养殖效果,应避免个体饥饿超过9d。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黑鲷ghreli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提取胃组织总RNA并扩增出目的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经质粒PCR扩增、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标准曲线等,成功建立了ghrelin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以准确分析ghrelin基因在黑鲷摄食调节中的作用。运用建立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不同饥饿时段(2天、7天)黑鲷胃、肠、下丘脑组织中ghrelin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饥饿2天(短期饥饿),黑鲷胃、肠组织中ghrelin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下丘脑ghrelin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饥饿7天(长期饥饿),黑鲷胃、肠组织ghrelin mRNA表达比饥饿2天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下丘脑ghrelin mRNA表达逐渐升高(P〈0.05);在同一饥饿时间内不同组织ghrelin m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鲷不同组织ghrelin基因的表达随不同饥饿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推测ghrelin基因参与了黑鲷摄食调节的生物学讨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13.
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建鲤(1.5±0.2g)的生长、体组成、消化酶的影响。试验分为10个组,共进行60d。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饥饿天数下,延长再投喂天数可以使建鲤的增重率逐渐增加,而且S1F4、S2F8、S4F16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个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组在摄食期...  相似文献   

14.
适宜的投喂频率能提高对虾的代谢和免疫能力,加快生长,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为探讨不同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糖代谢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以(7.6±1.0) 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设置2、3、4、6次/d,共4个投喂频率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持续14 d,实验结束时取样,测定PI3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I3KAktHIF-1αmTOR,代谢酶基因中HKPFK、GAPDHPKFBPPEPCK,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GLUT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 PI3K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其中6次/d投喂组PI3KAktHIF-1αmTO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 4次/d投喂组mTO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代谢关键酶基因HKPFKGAPDHPKFBPPEPCK的表达水平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6次/d投喂组糖酵解HKPFK、GAPDHPK酶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 3、4和6次/d投喂组糖异生酶FB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次/d投喂组(P<0.05),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在2、3、6次/d投喂频率处理组显著高于4次/d频率投喂组(P<0.05)。得出结论认为较高的投喂频率可以通过激活凡纳滨对虾糖代谢酶基因、糖转运蛋白及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来提高糖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选用商品饲料饲养平均初体重为0.09g的南美白对虾,经过30d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成活以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由3次/天增加到5次/天,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但当投喂频率由5次/天增加到7次/天时,南美白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并无显著提高。对对虾全虾体主要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南美白对虾体主要组成成分并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析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是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海水驯化和养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3种温度(10、16和22°C)条件下均设置5种盐度梯度处理(盐度分别为0、8、16、24、32),分别以A1~A5表示10°C各盐度组,以B1~B5表示16°C各盐度组,以C1~C5表示22°C各盐度组,将温度16°C且盐度为0组(B1)作为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21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鳃和肠组织中生长相关基因(gh和igf-1)、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aqp3和nk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除B2(16°C下盐度为8)盐度组的饵料转化率(FCE)、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约23%和8%外(P<0.05),其余实验组以上指标均较淡水对照组降低。此外,鳃和肠组织中, B2和B3组gh和igf-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而其余实验组g...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组织中的NO含量、NOS活力和NOS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360尾平均体重为(147.28±7.69)g的美国红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饲喂6种不同维生素C水平(0、49.3、98.9、197.5、396.4和1989.8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头肾、肝、肠、胸腺NO含量随着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有显著增加;脾中各组N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脑中NO含量C0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头肾、肝、胸腺NOS活力随着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有显著增加;脾和肠中各组NOS活力无显著性差异;脑中NOS活力C396.4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脑中各组nNOS基因mRNA的表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1989.8mg/kg时,其它各组织内的nNOS基因mRNA的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当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组织中的NO含量、NOS活力和nNOS基因mRNA的表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