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苦嘎铜矿位于西藏措勤-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中段,矿体产在矽卡岩及花岗岩近东西向的构造带中,矿床的形成与永珠蛇绿岩带的形成及演化关系密切。永珠带拉伸阶段形成的日拉组为成矿的主要地层条件,而永珠蛇绿岩带聚敛消亡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是该区成矿的必要条件。苦嘎铜矿的发现对藏北以永珠蛇绿岩带为中心的措勤-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藏南冲木达铜矿床属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桑日群比马组,遭受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蚀变或区域浅变质作用。矿区铜矿(化)体主要赋存于比马组3~4段透辉石榴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中,并主要产出于断裂构造带及其断裂两侧附近。铜矿(化)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化阶段和热液硫化物阶段。  相似文献   

3.
钱鹤 《云南地质》2015,(2):237-242
羊拉铜矿位于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中,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体受岩体、地层及断裂构造三位一体控制,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邹顺坤  张志平 《云南地质》2010,29(3):299-302,244
红牛矿属印支晚期义敦岛弧带南段、中甸弧主弧期远程熔体(岩浆)—溶液改造型矽卡岩矿床,赋存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第二段地层中。除典型矽卡岩铜矿床特征外,出现成矿温度较高的辉钼矿,推测矿区深部应发育含矿性较好的中酸性侵入体,具有寻找大—超大型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张少文  纪占胜  武桂春  李涌溪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2-67040012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滇西羊拉矿区里农矿段层状铜矿体产于于与扩张有关的火山—沉积岩系中,含矿岩系内部含中泥盆统至下二叠统构造岩块,但成因上具相似性,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半深海环境。矿体寄主岩石主要为富铁的矽卡岩,多个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向西缓倾,延伸大于2km,受到地层层位的控制,矿体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的接触关系并不明显,与传统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里农矿段最具代表性的2、5号层状矿体及其围岩进行了岩石矿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具同生沉积特征,含矿矽卡岩富铁,远高于正常接触交代矽卡岩。推断本区矽卡岩化应广泛作用于里农组和江边组中上段各类岩石,这样铁能够从原生矿层中的黄铁矿、胶黄铁矿得到补充。δEu与铜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能说明矽卡岩化对矿体不同程度的叠加富集作用。里农层状铜矿床的成因可概述为:新古生代拉张背景下海底喷流热水活动形成了里农原生硫化物层状矿体,层状矿体与赋矿火山—沉积岩在空间上共存,印支期岛弧花岗闪长岩对原生层状矿体进行了不同程度叠加改造富集,形成了矽卡岩富厚矿体,因此认为羊拉层状矿床为具层控特征的复合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7.
张少文  纪占胜  武桂春  李涌溪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886-67040900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巴丁吉格铜矿矿体呈层状、脉状主要沿矿区中一组次级断裂带分布,同时矿体的就位,又受地层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中不同岩性转换界面—砂质泥岩与灰岩转换界面的控制,为热液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
浪都夕卡岩型铜矿床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格咱乡,大地构造位置位子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带南端的中甸岛弧.矿体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矿区地层为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三段(T_3q~3)、三叠系上统图姆沟组一段(T_3t~1).  相似文献   

10.
西藏波龙铜矿区含矿斑岩主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龙斑岩铜矿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西约80km处,是近年西藏地质五队在班怒西段斑岩铜矿带发现的大型斑岩铜矿床。1矿床地质矿区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斑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内。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中侏罗统曲色组第一岩性段(J2q1)、第二岩性段(J2q2)及第四系(Q4)。  相似文献   

11.
云南香格里拉红山铜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岩体与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接触带外带的矽卡岩、角岩和大理岩层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大致相同,呈顺层产出。该铜矿的形成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属复成份热液矽卡岩型铜矿床。中酸性岩体侵入接触带及矽卡岩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正>滇西北羊拉铜矿床位于特提斯成矿域金沙江缝合带中段,为三江成矿带中段典型的大型铜矿床。江边矿段位于里农矿段的北侧,实现其找矿突破对矿山资源接替意义重大。里农矿段的主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里农组一段矽卡岩化砂板岩与里农组二段大理岩的接触处。与之相邻江边矿段存在着相同的地层接触关系,由于地表覆盖较厚,从地表露头可以观察到里农组一段顶部具强烈矽卡岩化,但主要为干矽卡岩,可能受晚期斜长花岗岩体侵入的影响,且地层向  相似文献   

13.
<正>扎西康矿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高喜马拉雅北坡之间,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冈底斯地层大区喜马拉雅地层区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处于藏南拆离系东段(杨竹森和侯增谦等,2006)。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三叠统修康群(T3x)、下侏罗统日当组(J1r)、中上侏罗统遮拉组(J2-3z)、下白垩统甲不拉组(K1j)、第四系(Q)。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修康群和下侏罗统日当组。经过对矿石和围岩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表明扎西康铅锌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复杂成矿的特征(梁  相似文献   

14.
琼布拉克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陆相火山岩带西端,琼布拉克大断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而其旁侧的次级构造则是主要的控矿构造.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包括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P_1t~5)和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P_2t),矿体主要赋存在P_1t~5中基性火山岩和P_2t砂砾岩地层中.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叶尔果茹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隆起带的东萨彦—比留萨地垒中,含矿地层为古元古界阿尔哈德尔岩组第一岩段,金多金属矿体产于矽卡岩化带和多组韧性-脆性断裂破碎带内。矿区共分为7个矿段,现已圈出50余条矿体,主要产于1号—4号矿段和7号矿段,矿化分为产于矽卡岩化带中的缓倾斜似层状矿化和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岩中的陡倾斜脉状矿化,两种矿化在空间上多为交错关系,并在矿物组合、矿石构造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矿化元素主要为Au、Ag、Pb和Zn,伴生丰富的Cd、Cu、Co、Bi和S等元素可回收利用;叶尔果茹矿区的成矿作用受到地层层位和特定岩性、岩浆-火山作用、褶皱和韧-脆性断裂作用的共同控制,矿床属于与泥盆纪岩浆(火山)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金多金属矿床。由于该矿区研究程度较低,勘查深度较浅,其深部及外围还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6.
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嘎拉勒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该带上新近发现的十分重要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其金资源量已达大型以上规模。矿区内出露地层有白垩系朗久组及捷嘎组,并发育大量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矿体主要产于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与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内。矽卡岩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港湾状及不规则状等产出;矽卡岩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蛇纹石、辉石、金云母、透闪石、绿帘石、水镁石等;靠近内接触带可见石榴子石;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辉钼矿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矿物中的橄榄石主要为镁橄榄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云母主要为金云母,由此构成的矽卡岩矿物组合为典型的镁质矽卡岩;与之伴生的钙质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矿区中的矽卡岩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其表现为从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经历了镁橄榄石-透辉石相至金云母-透闪石相的渐变过渡演化,表明矿区矽卡岩具有从高温至低温的矿物组合演化序列;与矽卡岩分带相伴随的矿化分带,表现为深部的铜(钼)矿化过渡到浅部的铜金矿化。矿区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在深部已发现少量斑岩型矿化,显示存在统一的矽卡岩-斑岩成矿系统的可能性,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老鸦岭铜矿床是冬瓜山矿区内一个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区内主要出露三叠系地层,青山背斜是主要褶皱构造,侵入岩以燕山期中酸性岩体为主。矿体呈多层产在下二叠统至下三叠统的远离主接触带的大理岩地层中。矿区内的地层和岩体可能受同一流体的影响;地层和燕山期流体均为成矿提供稀土元素;矿床不同的元素异常组合对成矿有不同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嘎拉勒铜金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北缘,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典型镁质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捷嘎组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其下伏为下白垩统郎久组砂岩、粉砂岩和流纹质-英安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矿区内至少发生了3期构造变形,第1期形成北西向褶皱和北东向张性横断层,第2期形成北东向褶皱、北东向压性纵断层和北西向小型张性横断层,第3期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区内自早到晚侵入有燕山晚期斑状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在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捷嘎组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接触带附近形成典型镁质矽卡岩,包括早、晚两个阶段,早阶段形成由橄榄石、粒硅镁石和少量尖晶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组成的干矽卡岩,晚阶段形成由蛇纹石、金云母和少量绿帘石组成的湿矽卡岩,叠加在干矽卡岩之上或其外侧,构成自岩体向外的橄榄石+尖晶石+粒硅镁石±石榴石±金云母带、金云母+蛇纹石±橄榄石±石榴石±透辉石带、蛇纹石+金云母+绿帘石±透辉石带、蛇纹石±金云母化大理岩带。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团块状及不规则状主要产于蛇纹石+金云母化带内,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自然金等,伴有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侵入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受北东和北西向褶皱及相关断裂控制,矽卡岩化受捷嘎组中部纹层状白云岩和砂质白云岩等有利岩性控制,矿体就位于矽卡岩带的高渗透率部位。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文宝 《地质与勘探》2010,46(6):985-994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西藏班戈日阿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班戈-腾冲多金属成矿带,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已探明资源量达中型规模。最新研究和找矿成果显示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受燕山晚期白垩纪花岗岩类岩体侵入作用控制,矿体分布于岩体与下白垩统灰岩地层接触带及附近部位。在空间上,矿床主要分为三个矿段:主矿体分布在矿区中西部,目前在西矿段已圈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